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長篇文學名著導讀(三)

5《駱駝祥子》導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北京人,生於城市貧民家庭。早期在英國創作的長篇小說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1929年於新加坡創作了童話《小坡的生日》,1932年寫了長篇諷喻小說《貓城記》;1933年寫了長篇小說《離婚》,1935年完成《駱駝祥子》,1937年又寫成了《我這一輩子》,是《駱駝祥子》的姐妹篇。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城市貧民生活,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提出了城市貧民擺脫悲慘命運的問題。抗戰爆發後的代表作主要是《四世同堂》。建國後,老舍主要致力於話劇創作,有《方珍珠》、《龍鬚溝》、《茶館》等,其中《茶館》具有世界性的影響。由於創作勤奮,他被譽為文藝界的“勞動模範”。老舍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大師,《駱駝祥子》的問世,使他登上了創作途程的第一個高峰。1951年12月,老舍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二、作品簡介及主題

《駱駝祥子》開篇首先為書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說明這裡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人力車夫祥子,因為祥子曾經用三匹駱駝換了幾十塊錢,因而落下了“駱駝”這樣一個外號。祥子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整部小說是以祥子的生活遭遇作為描寫的重點和結構中心的。小說以20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敘述了人力車夫祥子的奮鬥和墮落過程,真實地描寫了人力車夫祥子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吃人的舊社會,指出了企圖走個人奮鬥來解放自己的道路是注定要失敗的,黑暗的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表達了作者對掙扎在社會最低層勞動者苦難命運的關懷和同情,歌頌了祥子勤勞、樸實、善良、向上的優良品質。

小說圍繞著祥子的生活經歷,還寫了一些別的人物和當時社會的畸形面貌,為我們描繪出一幅黑暗社會的人間圖畫。祥子的妻子虎妞扭曲的心理,車廠主人劉四對車夫的殘忍霸道,曹先生所受到的政治迫害,小福子因生活所迫而一步步走向毀滅,小馬祖孫等人力車夫的淒涼光景,大雜院、“白房子”等處的悲慘景象等等,都有力地襯托出了祥子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增強了小說的悲劇氣氛和批判意義。小說通過祥子思想性格變化過程的真實描寫,揭示了祥子悲劇命運的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劇是對舊社會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訴。小說從多方面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劇的社會根源。在農村,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使祥子一家傾家蕩產。被迫來到城裡後,仍逃脫不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命運。這一切現象的產生絕非偶然,它們都是黑暗的舊社會制度的產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尚未覺悟的個體勞動者——祥子,只能“痛苦的活著,委屈的死去”,任憑他如何拚命掙扎,都擺脫不了苦難命運。舊制度、舊社會不但吞食了祥子的車子和積蓄,還吞噬了勞動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和奮發向上的意志。

其次,個人奮鬥的道路是造成祥子悲劇的內在思想根源,祥子的悲劇正是對個人奮鬥道路的徹底否定。作為一個尚未覺醒個體勞動者,祥子有著改變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但他卻沒有看清當時的社會本質,更不懂得走什麼樣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獲得翻身解放。他認為“有他的身體與力氣做基礎,只要自己省吃儉用,……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兒就沒有個不成”。這種思想認識在當時的個體勞動者中間是很有代表性的。然而,在那萬惡的舊社會裡,個人奮鬥卻根本不是勞動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所以,祥子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尖銳矛盾。從作品的具體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祥子的拚命奮鬥中,他所抵禦的決不是孤立某個人,而是整個社會——一張無邊黑暗的羅網。

三、藝術特色

1.老舍在《駱駝祥子》中,以祥子為中心,以祥子的希望、奮鬥、掙扎、毀滅為主線,採用了多側面立體式的結構方法,極為自然地把市民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生活畫面和社會的黑暗與腐敗圖景交織錯落地組織起來。這樣既突出了祥子,又寫出了祥子所生活的社會。老舍在作品中採用這種結構方法,是由於抓住了祥子是人力車夫這一工作特點。人力車夫的活動場景不可能固定在一個點上。祥子為了生活,只要能得到收入,有人雇他拉車,不管是哪裡他都是要去的。這樣一來,祥子的活動舞台便擴大了。不僅其他人力車夫由於工作性質、社會地位的關係自然要與祥子發生聯繫,而且“比他的地位高的人”,如車廠老闆劉四爺,大學教授曹先生,有兩個老婆的楊先生等等,也都因為車的聯繫和祥子有過或長或短的接觸,並從不同側面對祥子的命運、性格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隨著祥子的足跡,作者還把北京市民社會的各個角落,如小茶館,大雜院,車廠—子,下等妓院,街頭巷尾……極為自然地組織到作品中來,把當時社會上的動盪不安、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等畸形景象,巧妙地描繪出來,從而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二十年代初期北平市民社會的真實生活畫卷。

2.寓必然於偶然之中,使故事情節富有生動的戲劇性。在《駱駝祥子》中,老舍在寫祥子的不幸遭遇時,幾乎都是含有偶然性質的。如祥子苦幹三年才買上一輛車,拉上不到半年,就趕上了軍閥混戰,城內到處傳著城外打仗的訊息,但都沒見誰出了什麼事。於是,祥子想:“危險?難道就那樣巧?”然而就這一次卻偏偏被祥子趕上,連人帶車都被掠去。孫偵探敲詐祥子,也完全出於偶然,他本來跟蹤的是曹先生,與祥子毫無關係,敲詐祥子本來無此計畫,祥子本人也沒有往這上面想,然而祥子卻付出了最大的犧牲,曹先生卻平安地躲過去了。和虎妞結合,祥子根本沒有想過,如果一旦要娶,“就必娶個一清二白的姑娘”,然而他卻恰恰被虎妞給纏住了,而他們的結合來的又是那么突然,那么快,所有的人幾乎都沒有這個思想準備。表面看來,這一樁樁一件件完全是偶然發生的,是猝不及防的。實際則都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祥子的地位太低下了,誰都可以欺侮他,任何災禍隨時都可能降落在他的頭上。這正如老舍在作品中寫到的:“對了,祥子是遇到‘點兒’上,活該。誰都有辦法,哪裡都有縫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為他是個拉車的,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由於一系列含有必然因素的偶然事件的橫空飛來,突然降臨,不僅使故事情節顯得曲折生動,富有戲劇性,而且加深了作品主題的深刻性,收到了一箭雙鵰的藝術效果。

3.在展現人物內心活動時,往往把描寫、敘述、議論融為一體,把作者的情感熔鑄其中,這是《駱駝祥子》的又一重要藝術特點。祥子是鄉下人,口齒沒有城裡人那么靈便,再加上他天生來的不願多說話,所以在每次打擊和不幸突然降臨時,祥子的內心雖然充滿憤怒和不平,但他說不出。這時候,作者往往在細膩描繪祥子激烈內心活動的同時,便情

不自禁地加進一些敘述和議論,或直接為祥子抒發不平,或幫助祥子進行控訴、辯解,或對祥子進行譴責。這樣的例子,在作品中隨處可見。如當祥子得知小福子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上吊死了之後,心理感到非常難過,他走到墳地,“淚一串串的往下落”。從此,祥子對生活的最後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將就著活下去是一切,什麼也無須乎想了”。這時作者寫到:“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來,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殺了人,他也不負什麼責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墜,墜入那無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因為他沒有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個高大的肉架子,等著潰爛,預備著到亂死崗子去。”這裡既有對祥子的同情、辯解,對社會的控訴和詛咒,也有對祥子的批評和責備。我們一看便知道這是老舍在說話。這種在描寫之中插進敘述和議論的方法,一方面使祥子許多沒有說出的話得到了補充,一方面表達了作者涇渭分明的愛憎,加強了作品的思想力量。

4.對北京人民口語的純熟準確的運用,給作品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物的性格得到鮮明生動形象的表現,是《駱駝祥子》的一個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作品中,不論敘事、寫景、人物的對話,還是作者的議論,完全採用經過加工的地道的北京口語。既不晦澀,也不華麗,但卻處處顯得親切有味兒,新鮮活潑。作者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緻的美,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做到了乾淨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不粗俗、精緻而不雕琢。

(1)運用北京市民的俗白而淺易的口語。作者寫祥子從軍閥部隊逃出來以後喝餛飩時,“熱湯像股線似的一直通到腹部,打了兩個響嗝,他知道自己又有了命”。完全用北京市民的口語,口中含湯的細節,熱湯傳身的感覺,引起了生命存在的心理體驗。

(2)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緻的美。作者寫祥子夜行的神態是“眼往平里看,腳擦著地走”, “由中邁步,再走入黑暗中,身後跟著那不聲不響的駱駝”。寫祥子夜行的心理:“他仿佛剛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了,像將要滅的蠟燭,連自己也不能照明似的。再加上四周的黑暗,使他覺得像在一團黑氣里浮蕩。”寫得非常真實,同時又很精緻。

(3)詩意特徵。老舍的小說,第三人稱的敘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使小說洋溢著一種詩意。如在《駱駝祥子》中寫到:“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車,他自己的車,弓子軟得顫悠顫悠的,連車把都微微的動彈;車廂是那么亮,墊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響。”“那輛車也真可愛,仿佛處處都有了知覺與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者一直背,它都馬上就應和著,給祥子以最順心的幫助,他與它之間沒有一點彆扭的地方。”愉快的心情,喜愛的性情,自豪的感覺,溢於言表,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就要飛出。作家創作時的激情使小說充滿詩情畫意。

四、人物形象

(一)祥子 初到北平的祥子是一個勤勞、純樸,充滿青春活力的體面、要強的青年。他有著健康的體魄,他“像一棵樹,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他對生活具有駱駝一樣的堅韌的生活耐力,他是人力車夫中的佼佼者。在同行中,他不甘人下。他拉起車來,跑得非常穩,使座客感到既快又安全、舒服。“說站住,不論在跑得多么快的時候,大腳在地上輕蹭兩蹭就站住了”。他不吃煙,不喝酒,不賭錢,沒有任何嗜好。他善良又正直,有著美好的內心世界。他拉車有時候不肯要價,只說聲: “坐上吧,瞧著給!”“他的祥子是那么誠實,臉上是那么簡單可愛,人們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這個傻大個子是會敲人的。”當他在曹宅拉車,由於意外的事故翻了車,車把摔斷了,主人摔傷了,雖然他自己傷的比曹先生還重,但他卻十分過意不去。他想引咎辭工,情願把工錢退給主人作賠償,表現出一個勞動者的責任心和榮譽感。當他被孫偵探敲詐後,對曹家放心不下,又冒著生命危險回曹家看看,最後臨走時,還讓曹家的鄰居看看他沒拿曹家的一點東西,表現了他正直、清白的品德。有一次,在嚴冬夜晚的小茶館裡,他看到人力車夫老馬因飢餓而昏過去時,便主動買來十個羊肉包子送給老馬,表現出他對同伴真誠的關切和深沉的同情。

由於悲劇命運的接踵而至,隨著他對生活的希望的破滅,他的美好的品德、性格逐漸發生了變化。當他從匪兵那裡跑回來,再次拉起車來時,為了多掙錢,早日買上新車,他不顧個人的名譽,拚命地拉。“從前,他不肯搶別人的買賣,特別是對於那些老弱殘病,……現在,他不大管這個了,他只要看見錢,多一個是一個,不管買賣的苦甜,不管是和誰搶生意”,“像一隻餓瘋的野獸”,拉上就跑。虎妞的死,給他的打擊更為沉重,他開始抽菸、喝酒。拉車雖然是他惟一的指望,此後他也不那么熱心了,開始懶惰了,脾氣也大了,“對車座,對巡警,對任何人,他決定不再老老實實的敷衍”。在巡警的眼中,祥子是頭等的“刺兒頭”,誰也不敢惹他,“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他占便宜,甚至為了幾個錢不惜出賣人命。最後連他的外表、形貌也變得猥瑣、骯髒,“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成了精神麻木的行屍走肉,人家打他,罵他,他也不管,只注意地上“看有沒有值得拾的菸頭兒”。這個勤儉要強的人最終墮落了,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無業游民。善良正直、吃苦耐勞的祥子,他要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願望,被生活的現實碾成了粉末,黑暗的舊社會把人變成了鬼。

(二)虎妞 虎妞的思想性格相當複雜,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好人或斥之為壞人。她是車廠主劉四的女兒,後來成了車夫祥子的妻子。她生長在剝削家庭,深受剝削成性的父親的影響,長期是父親的經管車廠的助手。她好逸惡勞,養尊處優,講吃講花,市儈氣十足。但她潑辣,能辦事,因此她的貪得無厭的父親便不讓她出嫁,留在家裡當特殊的幫工。另外,由於她長相醜陋,虎頭虎腦,性格又粗暴,也無人問津,這就使她形成了變態心理。她沒有家庭的歡樂,只有失去青春的苦悶,於是也就要到車夫中間去尋求快樂了。他看中年輕老實的祥子,死纏著祥子,並因此和父親最後決裂。應該說,虎妞有使人厭惡的、應當批判和否定的一面,也有令人同情、可以肯定的一面。

6《魯濱遜漂流記》導讀

一、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1660年生於英國,父親是倫敦的一名商人,1674年,年輕的笛福就開始學習當一名牧師。但他並不適合牧師這種工作,因為,正如他所創造出來的英雄魯濱遜一樣,他的生活充滿了冒險與刺激。1683年,笛福曾被海盜俘虜過。這次的經歷,再加上一名曾經在海上遇難的蘇格蘭水手的敘述,提供了笛福寫作《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題材。雖然《魯濱遜漂流記》一直到笛福將近六十歲時才出版,它依然為笛福帶來歷久不衰的聲譽。還為笛福帶來歷久不表的聲譽。繼《魯濱遜漂流記》的成功之後,接下來的五年之中,笛福又陸續寫了四本書,包括《生命》、《冒險》、《紅牌船長的海盜生涯》及《疫年大事記》。笛福逝世於1731年4月,享年70歲。

二、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XX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但笛福塑造的魯濱遜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

三、作品簡介及主題

本書歌頌了勞動,讚揚了與大自然進行鬥爭的精神。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這種勇於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於現狀,要開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小說問世後主人公魯濱遜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及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文學形象。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魯濱遜,是個英國人。他很喜歡航海和冒險,因此到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過許多危險,但他一點也不畏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有一次魯濱遜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風,船上的桅桿吹斷了,船也翻了,同伴們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海島邊。這是一個無名的、沒有人居住的荒島,到處是亂石野草。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海面上也平靜下來。等到潮水退了,魯濱遜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離岸並不遠。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劃到船邊。在船艙里,魯濱遜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還帶回沒有淹死的一條狗,兩隻貓,這使他在淒涼中感到一絲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許多錢,但錢在孤島上又有什麼作用呢? 

現在首先需要一個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曬雨淋。魯濱遜走遍荒島,在山坡上選擇了一塊有水源、有樹陰、又可以防野獸的地方,用木頭和船帆搭起一座簡陋的帳篷。那兒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見過往的船隻,以便請求救援。

魯濱遜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他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他每天拿著槍,帶著狗到森林裡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活山羊蓄養起來。後來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小麥,他把它們撒在圍牆裡,不久長出了嫩芽,後來結出了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到了第四年,終於吃到了自己種的糧食。

十八年過去了,有一天,魯濱遜忽然發現海邊沙灘上有人的腳印。他恐懼萬分,猜想這一定是附近陸地上的野人留下來的。他擔心這些野人會來吃掉他。於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楊柳樁子,又將羊群分成幾個地方圈養。在這種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兩年。魯濱遜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跡和滿地的人骨,這使他聯想到他們野蠻的宴會。魯濱遜在恐怖之中開始考慮怎樣對付這些可能出現的野人。

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後,終於看到二十多個野人乘著小木船上岸了。他們拖出兩個倒霉的同伴,宰殺了其中一人,另一個則掙扎著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魯濱遜住所的方向。魯濱遜決心救下這個逃跑的野人,於是他開槍打死了追趕的兩個野人。魯濱遜給被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開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為他的好幫手,也漸漸學會了說話。他們愉快地生活在島上,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幾個羊圈,曬了更多的葡萄乾。他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

有一天清早,魯濱遜被“星期五”喊醒,原來有一艘英國船隻正在附近停泊著。他發現這艘船上發生了叛亂,水手們綁了船長。魯濱遜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長。船長愉快地答應帶他們回英國。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後,終於回到了英國。

四、人物形象

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與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鍊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幹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魯濱遜又是個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聖經》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願地做了他的忠實奴僕。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星期五”本是個野人,是勤勞、對人真誠的人,被魯濱遜從土著人手中解救並教化後,又成了他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成了“文明人”的奴隸。後來魯濱遜和“星期五”一起又解救了“星期五”的父親,幫助一個被叛變的水手拋棄了的船長,並巧施計謀,奪回了他的船隻,然後魯濱遜用這隻船回到歐洲。回國途中他的勇敢機智更通過戲弄狗熊等細節表現了出來。

五、影響

《魯濱遜漂流記》塑造的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形象,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逼真的自然環境和細節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闢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魯濱遜飄流記》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作品語言樸素生動,文字明白易懂,雖然藝術上並不十分成熟,但它對英國小說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小說主人公魯濱遜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現在,在西方,“魯濱遜”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人們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