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長篇文學名著導讀(四)

7  《格列佛遊記》導讀

一、作者簡介 

江奈生·斯威夫特是英國十八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政論家。斯威夫特早期通過改編古代神話,揭露宗教的罪惡,寫作了《木桶的故事》。中年參加政治活動,並任托利黨《考察者》報主編。晚年任教堂主持牧師。他同情並贊助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攻擊英國的殖民統治,寫了大量的政論文和諷刺詩,著名的有《小小的建議》、《一個溫和的建議》等。長篇小說《格列佛遊記》是其代表作。

二、寫作背景

十八世紀的英國,農民生活惡化,抵抗貴族圈地運動;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烈;宗主國與殖民地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總之秩序更迭,黨爭激烈,政治腐敗,同時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英國的海外貿易,也帶來了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也刺激了人們物慾的膨脹。——構成了十八世紀英國社會的主鏇律。

三、作品主題

1.內容簡介

作品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寫了格列佛的四次遊歷——小人國(利立浦特)遊記、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遊記、飛島國(勒皮他)遊記、慧駟國遊記。既描寫了異域的風土人情,又將自己對時世政治、人性的感受認識融於敘述議論中,在厭恨和悲觀的背後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①小人國遊記 格列佛乘坐的“羚羊號”在太平洋上遇風暴,被風浪刮到利立浦特島上。島上的人很小,風俗也奇特,國王用跳繩的方法選拔官吏,誰跳得高便可做大官。佛林奈浦跳得最高,做了財政大臣。這個國家有兩個政黨,一個政黨穿的的鞋跟高些,一個政黨穿的的鞋跟低些,兩個政黨仇恨很深。利立浦特常和鄰國不來夫斯古發生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利立浦特國王改變了吃雞蛋的習慣,不是先磕破雞蛋大端,而是要人們先磕破雞蛋小端。

②大人國遊記 格列佛乘坐“冒險號”前往北美,在布羅卜丁奈格島找淡水時被巨人抓獲當作小怪獸展覽。格列佛與國王一起討論許多政治問題:格列佛講述英國近百年發生的大事,國王認為全是一大堆陰謀、反叛、暗殺、流放;格列佛建議幫他製造槍炮火藥來鞏固國防,國王很反感,認為發明殺人武器的人是“人類的公敵”,並說“誰要能使本來只生產一串谷穗、一片草葉的土地長出兩串谷穗、兩片草葉來,誰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於人類,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他還指出格列佛的“同胞中大多數人都屬於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蟲中最有害的一類。”

③飛島國遊記 格列佛乘坐“好望號”,在馬來亞一帶遭海盜襲擊,到了飛島國。飛島國的統治者過著陽光雨露、衣食富足的生活,而下層的人民卻過著缺衣少穿的苦難生活。飛島國的人很注重科學研究,他們設計從黃瓜里提取出陽光,用實驗法把糞便還原為食物,用豬耕地,利用蜘蛛結網,用風箱打氣治病——他們是一群空想、不尊重科學規律的“萬能學者”。格列佛後來又到了巫人島,這裡的長官精通魔幻術,能把死去的人招來,格列佛見到許多歷史名士,了解了古人自由、勇敢、公正的美好品德。

④慧駟國遊記 格列佛任“冒險家號”船長,航行到北美,水手劫船,格列佛被棄置在慧駟國。這個國家慧駟(馬)是統治者,耶胡(象人類一樣的動物)是畜類,“仁慈和友愛”是這個國家的兩種美德,它們共同遵守的格言是發揚理性,以理性來治理國家,教育下一代,它們節制、勤勞、運動、清潔、互助。格列佛向慧駟國王談起百年歐洲君主戰爭,戰爭起因是君主認為自己統治的地面不夠大,人口不夠多;大臣貪污腐化,轉移人們對國內行政事務的不滿情緒。

2.作品主題

作品寓意深刻,揭露英國醜惡政治現實和不良的人性是作品兩大主題。①對十八世紀英國社會進行了全面辛辣的諷刺和否定,批判英國君主專制腐敗,揭露黨派紛爭,諷刺無才無能投機鑽營的政客,反對殖民掠奪,否定不義戰爭,表達了自己對仁慈理智賢明君主的讚揚和對清明政治的呼喚。 

②批判人性弱點:貪婪、偽善、無信、殘暴、怨恨、嫉妒、淫慾、陰險、野心,表達對仁慈、友愛、理智、真誠公正、勤勞、清潔等美好人性的禮讚。

四、藝術特色

作者用虛構的手法,用誇張、對比、反語的修辭,用幽默諷刺的語言,使小說生動含蓄耐讀。

1.利用虛構和幻想的手法刻畫了當時的英國現實,作品的情節故事與英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採用象徵影射,將諷刺的矛頭直指腐敗英國政府和醜惡的社會現實。如小人國用跳繩來選拔官員,影射了英國君主的腐敗無能和執政官吏的無才無德、投機鑽營;用高跟黨和低跟黨之爭來暗指英國的兩大執政黨托利黨、輝格黨間的爭鬥;博學、理智、仁慈的布羅卜奈格國王,理智、賢明、仁慈、公正的慧駟國國王都是開明賢能君主的化身。”

2.用誇張、對比、反語等修辭,使語言更生動幽默,更富有諷刺的力量。如將慧駟與耶胡作對比,凸顯了理智、仁慈、友誼的人性的可貴和貪婪、無信、嫉妒的醜陋。運用大量的反語使作品思想內涵得到形象而生動的體現,如介紹格勒大錐:懦夫立了偉大的戰功,阿諛奉承的人最誠實,出賣祖國的人竟具有了古羅馬人的優良品質,信神的人最虔誠,告密者最誠實,以此來諷刺否定醜惡的社會現實。同時,幽默的語言風格更增強了作品的諷刺力量,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五、人物形象

佛林奈浦(財政大臣):猜忌、陰險、狠毒、狡詐。

相關情節:格列佛的仁懷寬厚和俘獲不來夫斯古國艦隊的軍功受到小人國國王的賞識,佛林奈浦就大為惱火,並懷疑格列佛與自己的妻子通姦,就聯絡其他大臣設謀陷害、大加污衊,最後迫使格列佛逃往不來夫斯古。

斯開瑞士(海軍大將):嫉妒、陰險、狡黠。

相關情節:小人國的國王野心勃勃,在與鄰國不來夫斯古戰爭中,格列佛涉過海峽把不來夫斯古國大部分艦隊俘獲過來,從此格列佛受到小人國國王重用,斯開瑞士就大為不

滿,與財政大臣合謀謀害格列佛。

布羅卜丁奈格國王:是位博學、理智、仁慈、治國能力強的開明國君。

相關情節:布羅卜丁奈格國王博學多識,性情善良,他用理智、公理、仁慈來治理國家,他厭惡格列佛所說的卑劣的政客、流血的戰爭。

慧駟國國王:理智賢明、勤勞勇敢、仁慈友愛、公正誠信——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類。

相關情節:慧駟是有理性、公正而又誠實的馬

耶胡:是群醜陋齷齪、貪婪淫蕩、殘酷好鬥的畜類,是人性兇狠殘暴、偽善無信、怨恨嫉妒、陰險卑劣、野心貪婪弱點的體現。

8《名人傳》導讀

一、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是20世紀法國作家。奠定羅曼·羅蘭在世界文學史上地位的是他花了20多年時間才完成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XX年,瑞典文學院不顧法國政府的阻撓,決定授予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他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曼·羅蘭把獎金全部贈給國際紅十字會等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曼·羅蘭發表了一系列反對戰爭的文章,為此他遭到誣衊,不得不僑居瑞士多年。1944年被譽為“歐洲的良心”的羅曼·羅蘭逝世。

二、寫作背景

1886年,羅曼·羅蘭懷抱著崇高的社會理想和熱情,考取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而周圍的現實卻讓他苦悶困惑,於是他給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信尋求生活的答案。托爾斯泰很熱情地寫了一封二三十頁長的回信,並指出:“一切使人們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們分裂的,是惡與醜。”托爾斯泰“慈祥”的言行對羅蘭的一生構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20世紀初,在物質利益決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為國際秩序的時代,需要的是高貴的精神,甘願自我犧牲、以痛苦為人類獻祭的榜樣。羅曼·羅蘭把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他要為他心中理想的精神巨子立傳,讓人們“呼吸到英雄的氣息”,為我們的精神世界創造光輝奪目的太陽。他制訂了詳細的創作計畫,並先後寫成《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等“名人傳記”。

三、作品提要

《名人傳》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三個偉大天才傳記的總稱。下面我們分別對三部傳記的內容作簡要概括。 

《貝多芬傳》 1770年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波恩。父親很早就對他進行嚴酷的音樂訓練,貝多芬的童年很少感到溫馨。17歲時,他的母親病逝,貝多芬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1792年,貝多芬離開家鄉去維也納,開始音樂創作。1796年,他的耳朵失聽,這種疾苦一直伴隨貝多芬一生。貝多芬還不斷經受著情感的折磨,他絕望苦悶,甚至想結束生命。靠著堅強的意志和對歡樂之聲的熱切渴望,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將個人身心的慘痛升華為一支又一支的樂曲,如《英雄交響曲》等。18XX年貝多芬與布倫瑞克訂婚。甜蜜的愛情對這位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他的《第四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熱情奏鳴曲》等都是這時的產物。與特雷澤的婚約最後幻滅了。1810—18XX年,貝多芬在音樂事業上進入他的盛年,先後寫作了《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等。人們把他看作是整個歐洲的光榮。輝煌之後是暗淡。音樂口味轉向義大利的風格,貝多芬的朋友和贊助人或者棄他而去,或者離開人世,貝多芬進入異常孤獨寂寞的時期。他的耳朵完全聾了,疾病導致他的指揮徹底失敗,他為自己的失敗而痛苦萬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1824年,《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在維也納舉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動人心的場面是空前的:當貝多芬出場時,民眾五次鼓掌,許多聽眾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貝多芬也在結束後感動得昏了過去。

1827年貝多芬離開這個世界。他的一生就是:“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傳》 1475年米開朗琪羅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出生。六歲時母親去世,便寄養在一個石匠家中。從小迷戀繪畫,為此他經常遭受家人的毒打。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後來進入雕塑學校。1494年米開朗琪羅先後去了威尼斯和羅馬,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一舉成名。15XX年開始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大衛》的創作,卻遭到當時民眾的誤解。15XX年米開朗琪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召赴羅馬,從此開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時代。教皇要他造一個能夠和古羅馬相稱的陵墓,由於米開朗琪羅的仇敵的挑唆,教皇突然放棄建造陵墓的計畫,而決定重建聖彼得教堂。米開朗琪羅為此債台高築,又失去教皇的寵愛,最後他不顧教皇的命令,離開羅馬。後被俘。尤利烏斯二世死後,大主教梅迪契不久成為教皇克雷芒七世。克雷芒七世委託他主持梅迪契家廟和墳墓的建築,勸他加入教派。米開朗琪羅突然改變主意,拒絕教皇的薪俸,想丟下手裡的工作。1527年佛羅倫斯爆發革命,米開朗琪羅做了守城工程的總領導。而當城市被教皇的軍隊圍困時,米開朗琪羅又匆忙出逃。克雷芒七世饒恕了他,但他必須繼續為教皇服務。1534年米開朗琪羅重返羅馬,他以後的全部歲月就是在羅馬度過的。1547年他又被任命為聖彼得大寺的建築師兼總監。他認為這是神聖的事業,因此拒絕任何薪俸。,但他的敵人百般刁難,以至米開朗琪羅最終未能完成。他的晚年是在極其孤獨的境況下度過的。1564年米開朗琪羅在度過了他漫長而苦痛的一生後,在死亡中獲得了永遠的平靜。

《托爾斯泰傳》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出生在俄國。兩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父親離世。父親的死讓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魂中充滿了絕望”。托爾斯泰的姑母成了他的監護人,姑母虔誠而富有愛心,這些卑微的心靈幫助他認識到愛以及愛所帶來的快樂,對托爾斯泰的一生影響巨大。1844年,托爾斯泰進入喀山大學讀書。,由於不滿於學校的教育,他自動退學回家進行農莊改革。1851年,托爾斯泰去高加索服兵役。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重新開始農事改革,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提高農民的覺悟,促進社會進步。哥哥尼古拉的陣亡讓他再次思考死亡問題。1862年,托爾斯泰與索菲婭·別爾斯結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爾斯泰迅速進入創作的高產期。他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1882年他參加人口調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國大地上的滿目瘡痍,改變了自己的貴族生活,根絕一切享樂,自己去鋸木、煮湯、縫靴子,要用自己額上流著的汗來換取麵包,並終生與文明的罪惡和謊言對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爾斯泰的這些行為;夫婦之間經常為此爭吵。他後期的重要作品《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最真實的詩。1900-1910間,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會問題的論戰中,他反對謊言,反對暴力,抨擊各種迷信。他的思想使他與家人之間的溝壑越來越深,19XX年10月,82歲的托爾斯泰突然離家出走,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對身邊的人說:“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你們大家為何都在這裡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四、思想內容

苦難對“名人們”的折磨和“名人們”對苦難的抗爭是《名人傳》的主要內容。羅曼·羅蘭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為了突出英雄的這一本質,作品多側面地去表現名人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而苦難在各人身上又表現為種種不同的形式。貝多芬的痛苦是一種命運痛苦,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受難則來自內心。在與苦難搏擊的漫漫征途中,英雄們都顯示了巨人般的力量、變苦為樂的生存勇氣。貝多芬不願向塵世的君主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在內心極其苦楚的情況下孤獨地掙扎。他們痛苦,但他們說:“千萬的歡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是我給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狂熱。”他們的生命是一部又一部的悲劇,英雄在他們走向悲劇性的毀滅的頂點時,才真正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塑造。在英雄奮鬥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毀滅,我們看到的是那不屈的精神、那承擔痛苦的偉大勇氣,正是在這種永不妥協的抗爭中,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義。

五、藝術特色 

1.《名人傳》洋溢著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個閱讀《名人傳》的讀者首先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無法抑制的熱情,都會為羅曼·羅蘭那極富感召力的語言而怦然心動。羅曼·羅蘭喜愛在客觀敘述傳主生平活動之前或結束之後進行抒情性的評論與讚美,這些評論、讚美或者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或者是緊接客觀敘述的自然生髮,有助於讀者進一步理解傳主,並增加了傳記本身的情感強度。

2.為了保證傳記的真實性,羅曼·羅蘭在寫作中採用了大量的引文。讀者都會經常地讀到傳主的書信、日記、詩文等第一手的資料。對於不熟悉傳記文體的年輕讀者來說,這樣的寫作風格可能會引起反感,因為它似乎妨礙了行文的流暢和統一。應該說,羅曼·羅蘭的寫作特點是由傳記這一特殊的文類所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