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長篇文學名著導讀(五)

9《童年》

一、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麵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並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19XX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讚。19XX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標誌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稍後完成了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還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列寧傳》。他從1925年起著手創作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許多作品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和政論文章。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並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的事 業。

二、寫作背景

十月革命爆發前夕,高爾基被迫流亡國外,寄居在義大利的卡普里島。一次,列寧到這裡看望高爾基。閒談時高爾基對列寧講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當時列寧非常用心地聽著,並對高爾基說:“您應該把這些全寫下來,老朋友,應該寫!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這樣,高爾基才拿起了筆。高爾基創作了三部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1914)和《我的大學》。這三部小說均採用自傳體,描寫高爾基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童年》反映了高爾基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間》描繪了作者少年時代來到人間後苦難的歷程,《我的大學》記述了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和成長。這些真實、詳盡的描述,生動地展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從1871到1888年)俄國社會生活的畫面。

三、作品主題及簡介

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作品讓讀者了解了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腐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

阿廖沙很小的時候,父親得病死了,母親帶著他回到外公外婆家。其母子的到來引起了兩個舅舅的爭鬥,他們怕母親來討要嫁妝,鬧著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團。阿廖沙初步認識到外公家瀰漫著的相互仇恨的氣氛。阿廖沙因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頓,只有外婆一人護著阿廖沙。挨打之後,阿廖沙結識了小伙子茨岡,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時,他總把胳膊伸出去幫他擋著。每逢禮拜六,他帶著阿廖沙做各種各樣的遊戲。阿廖沙非常愛他,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強迫至死。茨岡死後,阿廖沙更加依戀外婆。睡覺前,給外婆開玩笑,外婆給他講上帝與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歡的人,終生的朋友,最貼心的人,她對世界充滿了無私的愛。使阿廖沙在艱難的歲月里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詩歌、傳說、童話多得不計其數,阿廖沙聽的入了迷。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兩個舅舅為了分外公家產,聯合起來到外公外婆家鬧事,尤其是大舅,阿廖沙無比仇恨舅舅。接下來又是一段單調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禱,外公也每天祈禱。外公突然賣掉原有房子在別處買了房子。在這裡阿廖沙結識了許多人。阿廖沙與他們都建立了友誼,但“好事兒”終因不被周圍人理解而被外公趕走,阿廖沙非常生氣但毫無辦法。 百無聊賴之中,母親又回到外公家。她開始教阿廖沙認字,讓他背許許多多的詩。外公強迫母親改嫁,母親拚命反抗,外公異常生氣,將氣憤轉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阿廖沙為外婆報仇,將外公最喜歡的聖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親送進了學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學在家。不久,母親看上了一個學測量學的學生並堅持要嫁給他。阿廖沙不喜歡繼父與新的祖母,不想讓母親改嫁但毫無辦法。母親改嫁後,阿廖沙繼續與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開始長大,擁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學校,但老師不喜歡他,只有主教賞識他。他因拿了一盧布買童話書被母親打了一頓。繼父對母親很不好,用腳踢她,阿廖沙與繼父拚命;又被送回外公家。外公破產了,阿廖沙與外婆相依為命,通過三年級考試後他不再上學,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他結識了許多夥伴,他們互相幫助,一起撿破爛,扯木材。八月,母親去世了,外公說阿廖沙不是獎章,不能老掛在他的脖子上。於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間,外出謀生去了。

四、人物形象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紉,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夥計,甚至六親不認,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低下。儘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縴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髒、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

與此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衝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儘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伙子茨岡與房客“好事兒”。,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 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衝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

五、影響

作為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作家高爾基,他的一生正如他給自己取的名字代表著痛苦一樣,從悲慘的痛苦開始,又在極度的痛苦中結束。不同的是,少年時代的痛苦讓他看透了沙俄統治的黑暗,促使他拿起筆開始了一個戰士的歷程。而晚年的痛苦則不同,他處在蘇聯社會的最高層,親眼看著自己謳歌的時代正在發生著飢餓和不公,作為一個自認為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作家,心靈時刻經受著良知和正義的拷問。

高爾基是享有盛譽的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列寧語)。他的創作開始了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他的名字“代表著世界文學史上的新時期” (魯迅語)。20世紀初,他的作品就開始介紹到我國,對我國的文學和我國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

10《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

一、作者簡介

奧斯特洛夫斯基,早期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出生在烏克蘭維利亞村一個貧苦工人家庭。14歲就參加了保衛蘇維埃政權的鬥爭。1919年他加入共青團,並正式參加紅軍,馳騁戰場,成為一名優秀的偵察員。1920年他重傷離隊,傷愈後被派往基輔鐵路工廠工作。1927年,全身癱瘓,1929年雙目失明後他在一行行空格厚紙中摸索著書寫,終於奇蹟般的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部的創作。為了表彰他的這一卓越貢獻,1935年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勳章。他是無產階級最忠誠的戰士,是真正的鋼鐵英雄。他頑強的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戰鬥的一生,就是“對火熱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頌歌”(羅曼·羅蘭語)。

二、寫作背景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面臨著重重危機。德國、波蘭等外國軍隊蹂躪過的俄羅斯大地上,許多蘇聯人都遭受了失去親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協約國帝國主義借著“保護俄國”的名義,對蘇聯進行武裝干涉,並勾結俄國國內的各種xx勢力,企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因此,蘇聯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鬥爭和國內戰爭交織在一起。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狠抓紅軍建設,廣泛動員工農民眾踴躍參軍。當時,許多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以鋼鐵般的意志忘我地投入艱苦繁重的工作。他們有的顧不上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以一個普通戰士的真實經歷再現了這一段歷史,描寫了前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第一代蘇維埃青年,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為鞏固蘇維埃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三、內容簡介

1.故事梗概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要描述了保爾·柯察金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嚴峻生活。保爾早年喪父,母親替人洗衣、做飯,哥哥是工人。保爾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受盡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發,老布爾什維克朱赫萊在鎮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萊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許多道理。朱赫萊被匪徒抓去了。後來保爾與朱赫萊一起逃跑。由於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投進了監牢。從監獄出來後,保爾跳進冬妮亞的花園。冬妮亞和保爾產生了愛情,在激戰中,保爾頭部受了重傷。出院後,他參加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冬妮亞和保爾思想差距越來越大,便分道鑣。在築路工程快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體質越來越壞。1927年,他幾乎完全癱瘓了,接著又雙目失明。他一方面決心幫助自己的妻子達雅進步;另一方面決定開始文學創作工作。這樣,“保爾又拿起了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2.作品主題

作者通過對保爾·柯察金形象的描寫,熱情地讚揚了他為捍衛無產階級政權而奮鬥不息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頑強的革命鬥爭意志和共產主義戰士的高貴品質。

四、人物形象

保爾·柯察金:是蘇聯第一代共青團員,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戰士,有鮮明的階級愛憎感情。最突出的特徵是具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異常堅毅頑強的鬥爭意志。他是美好的共產主義品德的化身,這不僅表現在他對革命的忠誠,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言行上,也表現在他對周圍同志的關係上,乃至愛情生活上。保爾既是一名革命鬥士,又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他也做過傻事、錯事,犯過軍紀,在生活中、愛情上也有過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絕境的時候,他也曾一度動搖、絕望。他既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革命英雄,又是一個超越時空局限的人性英雄,人類精神世界中的永恆強者。書中還刻畫了朱赫來、冬妮婭、麗達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藝術成就與影響

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時,用內心獨白、書信、格言警句等揭示人物內心的全部複雜性及其成長過程,保爾的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決定了作品的結構與情節,而情節的發展又是 建立在主人公生活的逐次描寫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是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是生活的教科書,對青年影響之深是世界文學史上獨一無二 的。保爾關於人生意義的許多哲理性思考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生箴言,特別是他那段名言佳句“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早已成為千百萬青年人的座右銘和樹立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坐標。這部小說長盛不衰,不僅因為它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十月革命前後烏克蘭地區的廣闊生活畫卷,更因為塑造了以保爾.柯察金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輝形象。這一形象超越時空,超越國界,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震動著數代人的心弦。很快成為全世界進步青年學習的榜樣。保爾精神成了時代的一面旗幟,被一代代傳承著。保爾的故事,在中國應該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保爾關於“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的豪言,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誦過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爾精神已經和雷鋒精神一起,成為了中國青年學生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楷模。穿越歷史地域時空,保爾身殘志堅,敢於向一切困難挑戰的英雄氣度和大無畏精神,對於任何時代、任何一個力圖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保爾身上所體現出的對人生的追求、執著的拼搏奉獻精神以及對人生的堅定信念,是永遠值得繼承和發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