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新」

《霧霾穹頂下》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調查,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如果這個調查能夠喚醒政府加大減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負柴靜做這個調查的誠意。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一:

粗放型煤炭燃燒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國內霧霾的主要原因:大量來自散煤燃燒,其中80%的污染來自20%的散煤燃燒。這一觀點基本正確。

散煤燃燒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燒,主要來源為小鍋爐和居民用煤。

這裡我引用《煤炭使用對中國大氣污染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的數據。《貢獻》指出20xx年,中國煤炭使用對空氣PM2.5年均濃度的貢獻估算在51%至61%之間,均值為56%。其中,約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燒產生的,約4成的PM2.5是伴隨煤炭使用的重點行業排放的。煤炭使用對京津冀PM2.5的貢獻為51-62%,長三角的結果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燒即可降低煤炭對大氣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和《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中都提出了關於20xx年關停全部10蒸噸以下小鍋爐,以集中供熱的熱電廠取代小鍋爐,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使用和銷售。如果這些法規能夠得以全面執行,降低15-20%PM2.5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監管不力亦是霧霾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

調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藍,需要將20xx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調查同時指出如果燃煤企業的減排100%到位,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將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業全面使用減排裝置,APEC藍指日可待。

我國有幾乎為世界最嚴苛的電廠排放標準,到20xx年末,我國電廠脫硫裝置安裝率幾近百分百,降氮脫硝安裝率也要達到75%。去年起,一些地區的電廠試運行的超淨排放技術使得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排放標準成為可能。嚴格來講,電廠如果100%使用排放設備,除了二氧化碳這個指標,電煤對大氣的污染貢獻甚少。因此,國家在能源規劃中提出提高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例也是減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環保需要經濟成本,要謹防燃煤企業出於成本考慮將排放設備閒置成為擺設。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環保法提高了對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而環保部門對燃煤企業尤其是電廠排放都已實現實時線上監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業排放設備使用率完全取決於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國,法規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潔利用

褐煤對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調查所舉的哈爾濱供暖首日的PM2.5高達一千的例子並不能把所有責任歸於褐煤。一是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那么哈爾濱的供暖季就不該有藍天。其次,褐煤由於熱值低、磨煤用電高等因素主要用於摻燒,其經濟摻燒比例在20%到30%間,說什麼褐煤也不能承擔全部污染責任。

此外,20xx年10月頒發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褐煤不得運輸到超過600公里的範圍外使用。如果執行嚴格,鑒於東北到蒙東超過六百公里的運輸距離,從20xx年1月1日起哈爾濱將不可能再消費蒙東的褐煤。那么褐煤將不再對哈爾濱20xx供暖季的PM2.5負任何責任。

實際上,褐煤在中國,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轉化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產地蒙東建發電廠。還是那句話,嚴格執行排放要求的燃煤電廠是清潔用煤的有效途徑。

英國治霾經驗不能照搬

調查指出,英國煙霧事件發生後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能源結構中從90%下降到30%,而重工業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這裡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1960年到1970年,在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不但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後十年終,英國進入了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

我承認,控制煤炭總量和能源結構調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英國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約為兩億噸,而中國當前的煤炭消費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轉換為油氣都能瞬時扭轉該能源市場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場由供給過剩轉為緊張,價格變會飛升。缺乏經濟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變。

我們目前還處於工業化的中後期,即便我們有條件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不可能實現英國當年的GDP增速。國際需求低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各主要工業產品結構性過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們拿什麼同世界競爭?

片中英國的能源大臣說要給新興的產業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會帶給你驚喜。事實上,國家對於新能源產業一直扶持,煤電在取電順位中排名倒數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沒有補貼,光電風電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無法和煤電競爭。新能源清潔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飯及電能無法儲藏的特點使得新能源極不穩定,對電網衝擊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內期待新能源成為能源主力只能是夢一場。

能源結構轉變尚需時日

調查指出,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這些都對,且不說石油和煤炭一樣屬於化石能源,變用煤為用油並不可取。僅就探明儲量並非可開採儲量這點而言,二者之間還有技術、地質條件、運輸等一系列鴻溝。因此,油氣能源在我國的茁壯發展依然遙遠,而遠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國地大物“薄”,這點能源得省著用,利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低迷的契機在不改變市場供求狀況的狀態下多進口些油氣,去政治風險不高的國家的併購些能源礦產是正途。

此外,對於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的目標之一是到20xx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結構比重占10%。目前我國氣電為煤電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國際油價暴跌影響,這個比例有望調整到兩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業和個人用得起氣電?

潔淨用煤,去霾正解

實際上,調查闡明了解決霧霾的途徑:嚴控排放,轉變能源結構。我想修正一下——嚴控排放是當務之急,轉變能源乃長久之計。

針對我國國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經濟性和穩定性,依舊會是我國近二十年內的主要能源。在通過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給的同時,清潔利用煤炭將是未來中國治霾的主要途徑,其方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燒比例。堅決取締小鍋爐,減少民用煤消費,以此減少60%的煤炭對大氣的污染。

二、嚴控煤炭排放,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推動電廠超淨排放。此舉將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線上排放監控外,環保局應要求每個電廠上報煤炭消耗量和脫硫、脫硝原料、除塵袋的數量及相關單據,由此監控電廠對排放設備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國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選可脫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無機硫),以大約8~20元每噸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對大氣的污染是經濟可行的。

四、鼓勵對電廠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並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商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國際上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技術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術各國還在進行大規模的實驗階段。目前由於碳捕集成本較高,在我國尚處於試驗階段。中國如要達到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2030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封頂的目標,必須抓緊對電廠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實施。

五、鼓勵高質進口煤在沿海地區的使用。從海南到山東的八個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費占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的越30%,而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進口煤的經濟半徑市場。煤炭是我國唯一可控制全球價格的能源,如能利用這一優勢,撇開保護國內煤企的因素,以儘可能低的價格多進口潔淨煤,將開採的污染留在他國,豈不兩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夠不夠?

調查指出英國用二十年時間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給中國二十年,我們能夠去煤治霾嗎?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難,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這個時間長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如果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國缺乏其他經濟可靠能源的情況下,為何一定糾結於改變能源結構?

《霧霾穹頂下》是一部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調查,她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如果這個調查能夠喚醒政府加大減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負柴靜做這個調查的誠意。讓我們再次回顧下調查的結束語——

“如果我們目前環保設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們的塵排放跟我們的二氧化硫排放應該比現在低60%,我們的氮氧化物排放應該低35%。”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二:

最近柴靜概念在網路迅速火爆起來,在網路和股市幾乎無人不知,在這個視頻發出後幾天時間環保B 股票連續漲停,相比與降息這種重大利好,柴靜概念完勝之,也因此讓一個大家熟悉的名詞再次成為媒體焦點,就是霧霾。

什麼是霧霾呢,我們生存的這個大氣中懸浮著許多顆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這種顆粒物有自己的專業名詞就是PM,一般當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絨毛能夠阻擋過濾,但對於PM<2.5微米的細微顆粒,我們將直接吸入肺泡,這種細微顆粒物是各種含有重金屬污染物的組合,是強致癌物,人體吞噬細胞無法消滅它,就積澱在肺泡內,阻塞氧氣順利進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顆粒物則直接可以進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霧霾就是指PM2.5的顆粒物,過去我們一直沒太關心他,總誤以為就是霧,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50萬人死與因霧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們不要簡單的把它看作一個數據而已,他其實是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累積而來的。

霧霾的源頭,60%來源與燃煤,燃油,這些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污染物,發電,煉鋼,暖氣,汽車排放物,等等成為霧霾的主體,工業化革命以來,大多數的研發創新都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人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必須為此承擔後果,十九世紀的英國是如此,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

從演講學角度來看柴靜的這次主題演講,絕對堪稱經典佳作,他從切身體驗來開場,樸實不嬌做,瞬間引起人對信息的認同感,而在表述過程中有理有據,言簡意駭,整個演講時間不足1/3,卻通俗易懂,完全發自內心的一種真誠表述,而口語化的演講更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

另一個亮點就是多媒體的使用,數據,訪談,動畫的完美結合,讓這場演講更具說服力,其實多媒體真的是非常棒的講道輔助工具,卻經常被傳道人排斥,他們總用不屬靈作為理由將這個工具束之高閣,工具其實是中性的,是否屬靈取決於使用它的人是否屬靈,和工具無關,在聖經中,當參孫被捆綁在非利士營盤內,神甚至使用一個驢腮骨作為兵器,幫助參孫大大擊殺非利士人,想不明白為什麼現代傳道人卻一定要排斥多媒體呢,作為工具,多媒體對講道時視覺化的傳遞信息有很大幫助的,聽和看同時接收信息,印象會更加深刻,我們真的不應該盲目去反對,舊約時期神讓何西阿先知去取一個將來會成為妓女的女子為妻,向以色列人傳達信息,告訴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願意迴轉,神也願意接納,這種視聽例子聖經有很多,包括亞哈王,大衛王,都有這樣的經歷。

但是這些不是重點,重點的是從這場演講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紀之前,幾千年里大自然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然而之後的不到兩百年時間,整個自然界已經被人破壞的千滄百孔,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步,這種破壞之快,讓人難以想像。

從工業化革命開始,人的智慧已經開始發揮到極致,各種創新層出不窮,人開始驕傲的以為,自己將主宰大自然,開始否定神的主權,高舉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為神,無神論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人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來滿足自己那已經被激活的無止境欲望,人追求享樂,抗拒神的約束,人性也因此變得更加殘暴,歷史上唯一的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人開始狂傲不拘,目中無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揮霍不屬於自己的資源,必將遭受自然的強力報復。

工業化革命的一個標誌就是大煙囪,煤炭成為這個時期的能源主體,煉鋼,發電,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燒過後就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還有一種叫褐煤的,燃燒過後有一半的廢棄物將以顆粒物狀態懸浮在空中,為此十九世紀的英國遭受了嚴重的酸雨,霧霾。至少有幾萬人因此死亡,隨後每一個開始工業化國家,幾乎都要經歷這個污染,無法避免,而發動機的出現,促使另一個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飛機,汽車,輪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燒過後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並芘,對空氣的污染更加嚴重,並且是強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遠的地區形同與死刑,而汽車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遠地區的流放變成了瀟灑的旅行,但是汽車的排放物卻在默默毀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冰櫃的出現,大大改變人的飲食習慣,可以足不出戶每天吃到新鮮的蔬菜和魚肉,但是冰櫃內的氟利昂,卻嚴重破壞了賴以生存的臭氧層,核子裂變的發現,帶給人們清潔的電力,也讓人好似睡在一個炸彈上,完全沒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時,卻在為自己埋下死亡的種子。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們無權主宰一切,現在是最危險的時刻,讓我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維護我們自己的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