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忍經》有感

讀《忍經》有感

南京市溧水縣實驗國小  六(7)班  茆志偉

《忍經》是部規模宏大的書,這本書給人們為人處事帶來很大的幫助。

《忍經》主要是一個字“忍”,“忍”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代聖哲處世學的精髓。“堅忍”,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一個“忍”字,從刃從心,是心堅而能絕。

“忍”這一字有多少內涵誰也不清楚,天下有可忍之人,也有不可忍之人,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這就是不可忍之人,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可忍之人,他們堅而能正。由此可見,“忍”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是一種精神的境界。看了《忍經》,我對“忍”有了另一種看法。以前我一直以為“忍”只是忍氣吞聲,是一種膽怯懦弱的表現,現在我認為:“忍”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有幾個成語大家是否聽說過,分別叫“唾面自乾、張良取、韓信受辱、持燒燃鬢”,“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成語的中心思想都是這個道理。在班上有很多同學都受不得一點氣,動不動就動拳頭,有句話叫好勇鬥狠危父母,告誡人們遇事能忍便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時忍也能鑄就人材,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訴了我要忍,忍苦,苦忍。舜從一位農夫成為聖賢,蘇武抱著“命如朝露’’的達觀態度牧羊於荒涼大漠,都是因為他們能忍受苦難,有堅強不屈的精神支柱。

我們現代國小生,坐在家中喝牛奶,吃牛肉,雞腿,卻因為一點學習負擔就叫苦連天,而古人挑燈夜讀,從早乾到深更半夜;古人用刀刻字,我們用筆寫字,……難道中國現在的國小生就這樣的累?多少偉人成為了聖賢就是因為能忍受苦難。

“少年強則國強”,日本學生能忍受的,中國學生為什麼就受不了?那還是一個字“忍”。苦難是磨練人意志的,我們要學會忍受苦難。有句話叫“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學”,我們應該學會堅強,做一個新時代優秀的國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