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作文講評的心理問題

分頁導航:前言

甲:講評是作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是根據作文教學的要求,對綜合批改中發現的學生作文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和評論。在講評中,要使學生知道好在哪裡,錯在哪裡;為什麼好,為什麼錯;怎樣改進,如何提高,從中明確進一步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標。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講評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是前一次作文的總結,又是後一次作文的指導。廣大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般都很重視講評。為了進行深人的探討,今天,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作文講評的一些心理問題。

(一)從學習動機品質看作文講評

甲:作文講評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複雜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

從學習動機品質來說,講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作文動機品質的過程。

乙:如何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所關心。所研究的課題。在前些時候,我們已作了專題討論。袁老師,今天我們是不是聯繫作文講評再來具體談談。

甲:好啊!

先說說什麼是動機。動機是激勵人們行動的原因。它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變數,是一個很有效能的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校情境中,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的需要和動機,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也就是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乙:所謂認知內驅力,實質上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

甲:學生通過作文講評,對於作文,他不斷獲得新的知識,不斷獲得成功的經驗。當然,有時也會遇到失敗的教訓。而這種新的認識、新的經驗和教訓則又會使他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顯然,這種期望,這種滿足感就成了他們寫好作文的一種重要的、穩定的推動力。

乙:心理學指出,這種動機是極為可貴的。它的可貴之處,是因為它指向作文本身。為了寫好作文,獲得滿足的這種動機,是由作文本身提供的。所以,這種動機又稱為內部動機。

甲:當前教育心理學家們越來越重視這種內部動機的作用,越來越強調這種以“了解和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的價值。

聯繫到作文教學來說,我們在作文講評時,應該重視和強調對學生作文的評析,激發學生進一步寫好作文的動機,讓學生不斷對作文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讓作文本身的興趣成為學生寫好作文的“最好的老師”。

乙:袁老師,你剛才提到了“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什麼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呢?我們再就這個問題談談吧。

甲:好。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就其實質來說,是指個體的那種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

聯繫作文講評來說,學生通過對自己和同學們作文的評析,不斷地理解作文的意義,逐步懂得作文對於自己今後學習以至今後從事工作的意義。因而對於作文,就會產生一種動力,這種動力就會不斷地推動著他去努力寫好每一次作文。

在這裡,教師恰當的肯定,鼓勵,善於巧妙地幫助兒童發現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進步,都能滿足學生這種成就動機中自我提高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成績的取得,乃是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和求知興趣的源泉。隨著成績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越來越高,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因此,無論學生對學習多么冷淡,甚至毫無興趣,蘇霍姆林斯基總是讓他們以取得成績入手,開始取得小成績,然後取得大成績,讓他們逐步發現自己的成績,從而逐步培養、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乙:袁老師,你剛才還談到“附屬內驅力”,心理學指出,那是指一個人為了獲得或保持長者們——譬如家長。老師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那種把工作做好的需要。是這個意思吧?

甲:是的。尤其是我們教師,在國小生的心目中是權威的評論家,學生動筆作文時就對教師有所期待,期望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性的評價。如果,我們的作文評講能使學生不斷地得到老師以至於同學的熱情洋溢的讚許,這種讚許也會成為他們寫好作文的需要。

我記得,有一位文學期刊的編輯,在談自己是怎樣愛上寫作,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時,他非常感謝國小老師對他的教育。他說:“一次老師在講評作文時,表揚了我的作文。文章怎樣開的頭,如何結的尾,我已記不清了。但是真切地留在記憶深處的是老師的聲音。正是老師的聲音,飽含著激情,充滿著希望,把我的心打動了。”

乙:我聽過蔡燕老師執教的一堂作文講評課。在那節課上,我感到蔡老師就能注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著力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教學片斷一

乙:在這節課上,蔡燕老師以飽含激情的語言,從不同角度給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學生從老師的講析中,不但因獲得讚許而受到鼓舞,而且會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所產生的感人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老師為之感動、為之欣喜,從而真切地領悟到作文的作用與意義。這樣的講評也就必然使他們對作文產生興趣,期望在下次作文中獲得新的成功和進一步的滿足。

甲:蔡燕老師能注意抓住三種內驅力成分,努力激發學生寫好作文的動機,這樣的課確能給人以啟發。

在作文講評課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面向全班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去努力發現作文寫得差的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熱情地表揚他們。要知道,作文差的學生,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可是,我們有些教師,卻很少這樣做,因此,造成這些學生對講評表揚的失望。這是挫傷這部分學生作文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這三個組成部分的比重,常常隨著年齡和學習因素而變化。我們應努力掌握這種變化規律,通過作文講評課,不斷提高學生作文動機品質。

(二)從認知心理過程看作文講評

甲:作文講評過程,從認識的心理過程說,是一個不斷提高作文思維能力的過程。讓我們以林力平老師執教的一節作文講評課為例,具體剖析一下講評作文的過程吧。<教學片斷二

乙:從林老師這節課上,我們不難看出,講評作文的過程,正如學生動筆寫作和自改作文的過程一樣:除了感知、回憶以外,還得進行分析和綜合。也就是在了解文章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把文章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而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嚴密,再把文章各個部分聯繫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進而檢驗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確。

甲:從林老師的這節課上還可以看到,講評作文,學生就得進行比較:可能作縱向比較,即拿自己寫的作文與自己過去寫的作文進行比較;也可能作橫向比較,也就是拿自己的作文與同學的作文進行比較,拿自己的作文與課本中學過的文章、課外閱讀中讀過的文章進行比較。

在講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學生在同類作文作比較的過程中,同時貫穿著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比如,要分析同一類作文是否表現了事物的外部特徵或本質特點。在一些高年級的講評課上,還往往要用同一個中心思想去分析同一類作文。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進行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

乙:拿這一節課來說,林力平老師先以一篇作文為典型,通過評析,抽象概括出“表現事物特點”的寫作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接著引導學生以這個規律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具體文章,而後再修改自己的文章。這就使學生在抽象概括以後又經歷了一個具體化的過程。

甲:不錯。所謂具體化,就是指把從客觀事物中抽象概括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具體對象或個別場合的思維過程。林力平老師引導學生經歷的這個具體化的過程,就是學生把學得的知識與自己的寫作實踐相結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