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讓作文題成為兒童作文的誘因

分頁導航:前言

(一)命題內容要緊貼兒童生活

甲:從心理學角度說,好的作文題目應成為一種如前所述的“誘因”,能幫助兒童打開記憶庫房的大門,激起作文的需要和欲望。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題目出到兒童的心坎上,強化作文題目對兒童想表達自己意思的誘發力,要能啟發他們的思維、想像,激勵他們主動去探索,推動他們關心生活。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作文命題的內容上,必須儘可能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我們應該看到,國小兒童的生活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課堂學習,課外生活,同學間的趣事,隊活動時的笑聲;愛管閒事的媽媽,剛學會的小實驗,親手製作的工藝品,公園裡的見聞,街道上的變化;起飛的飛機,喧鬧的山泉……這些都被兒童感知、經過情感體驗而貯存在記憶庫房之中。

作文命題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從寫這些他們所熟悉的、理解的、特別是對他們有觸動的、為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真人真事,實物實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乙:這樣一來,作文題目就與兒童的心理狀態相適應了,就能撥動兒童的心弦,觸發記憶,引起傾吐的需要,就能讓兒童把自己內心的意思和情感藉助作文題目,集中起來,加工整理,傾吐出來。這也就與作文的心理過程相一致了。

甲:在這方面,還要注意的是,命題內容要有新意,要適應兒童處於發展中的動態心理。內容新鮮的題目能滿足兒童好奇、好勝、探索、求成的心理,燃起他們作文的熱情。

(二)命題方式要新穎多樣

甲:在作文命題的方式上,要摒棄那種有意在出題上繞彎子的老辦法,努力做到新穎、多樣,讓兒童練習作文時,有較大的選擇餘地。

乙:讓我們來看看林力平老師上的一節作文課吧。她把要求相同,某些條件不同的作文題編成一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一個題目。這種命題方式就很有新意。<教學片斷一

乙:由於學生的心理生活各不相同,很難有哪一道統一的、恰目能適應全班同學的需要,而林力平老師採取的補充命題組選擇題的做法則有較大的靈活性。這樣的命題為學生喚生活實踐的回憶提供了方便,起到了誘因的作用。

甲:在命題的方式上,除了像林力平老師這樣出補充題和一組題以外,也可以提出作文範圍或提示寫作的重點,不硬性規定題目。如“寫一種動物和植物”、“向外地親友介紹你所住地區的一處風景”等。

這種命題方式,在我們的教材里已有所體現。譬如,人教版第八冊基礎訓練6第七題,要求“記一件使自己深受感動而印象深刻的事,注意把感動人的地方寫具體。”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七冊“作文8”;“你最熟悉誰?先想想這個人有什麼特點,然後選擇一兩個事例寫下來。題目自擬。”在這兩個作文題中,都只提出了作文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至於記一件什麼事,寫一個什麼人,表現什麼特點,用什麼題目,都讓學生自己考慮,自己作主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