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作文指導的心理問題

分頁導航:前言

甲:前幾次,我們分別從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動因和兒童作文心理過程兩個角度對國小生的作文心理作了些探索。其間也都談到了怎樣依據這些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改革我們的作文教學。為了進一步認識兒童作文心理規律,今天我們將開始從作文教學過程的角度,對兒童作文心理作些綜合性的研究。

乙: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要重視作文的指導和講評。”袁老師,我們就著重探討一下怎樣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改革作文的指導和講評吧。

(一)研究兒童作文心理 改革作文指導

甲:好,今天就談作文指導的心理問題。作文指導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貫穿在語文教學中一般性的指導;“狹義”是指在作文課上的現場指導。現場指導又有作前指導和作後指導之別。作後指導就是作文講評。我們以後再專題討論,今天主要講講作前指導。

我們知道,寫作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而且是對生活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前蘇聯心理學家科瓦廖夫在《文學創作心理學》中指出:“任何創作過程都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體在反映現實的過程中積累生活印象,舍此,任何創作都是不可思議的;第二,對這些印象進行創造性加工和把這項工作的成果用語言表現的形式投射出來。換句話說,創作過程不是別的,而是雙重的變換過程。”這個“雙重轉化”的心理過程,也是一般寫作的心理過程,即:首先是客觀現實生活向作為認識主體的作者頭腦的轉化。這是從事物向認識的第一重轉化,即由“物”到“意”的轉化;其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言語的轉化,即由“意”到“文”的轉化,這是由認識到表現的第二重轉化。

乙:國小生作文是一種寫作訓練,其心理過程也是“雙重轉化”的過程。聯繫到學生動筆行文前的作前指導課來說,學生則是以萌發作文動機,回憶表象、情緒開始,進而按老師提出的要求構思文章、運筆行文的。顯然,作文指導課上,學生作文心理主要處於第二重轉化上。也就是由“意”到“文”的轉化。

甲:在這第二重轉化的過程中,學生要對記憶庫房中的材料通過回憶而激活呈現;要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具體化等思維活動進行思維加工;還要將思維活動的結果用語言文字外化出來。因此,作文指導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則是作文指導課要研究的一個關鍵性課題。而作文是一種有規則的思維活動,具有綜合性特點,即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多種能力。所以,作文指導要有計畫、有目的地培養和訓練學生駕馭文宇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傳統的作文指導比較側重字、詞、句、章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對於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則相對忽視。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當然需要一定的知識做基礎,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寫作中學會寫作。瑞士教育家佩斯塔洛西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與其說是讓學生積累知識,不如說是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心理能力。這一觀點在作文指導中已越發顯示出它的價值。作文指導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別是思維與言語的特點組織教學,通過立意、選材、布局謀篇等方面的訓練,有計畫地發展學生的作文心理水平。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作文指導還必須考慮要更多地注重學生心理的階段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內部動因,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乙:袁老師,歸納起來,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作文指導應順應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心理特點,著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

第二,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

第三,有重點地指導語言文字訓練。

甲:我看是可以這么歸納。

到底為什麼進行作文指導?指導什麼?怎樣指導?目前還沒有公認的成套的成熟經驗。作文指導到底是細些好,還是粗些好?

細到什麼程度,寬到怎樣的地步,也還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都有正確的方面,都已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們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都可以從實際出發,選擇吸收。但最基本的,我們認為應該著重抓住“激發欲望,打開思路,重點指導”三個方面。

我們先談談“激發學生作文的欲望”。

(二)激發兒童作文欲望

甲:激發學生作文欲望,是調動兒童作文心理動因的問題。這在前些時候,我們已進行了專題討論。激發學生作文的欲望,涉及到他們求知的需要、求成的需要和交際的需要等諸多方面。激發學生作文欲望、培養寫作興趣的工作應貫穿作文教學的全過程。

就作文指導課來說,更應該重視這一點。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就明確提出:“作文前的指導,主要是啟發寫作的興趣”。

乙:在作前指導課上應該怎樣激發欲望、培養作文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俄們應根據兒童這些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著力培養積極情感,使指導課生動活潑,情趣濃烈,課堂里始終充滿著積極的情緒生活。

甲:為了激發學生的作文欲望,使學生在指導課上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林力平老師曾經這樣執教了一堂作文指導課。<教學片斷一

甲:從培養積極情感,調節作文情緒,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激發寫作欲望,林力平老師的這一節課是獨具特色的。

我們知道,情緒具有情境性的特徵。環境影響是產生情緒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林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上,如果教師採用常規的做法——在黑板上掛出一張事先畫好的圖片,學生的情緒就會不很高漲。而林力平老師卻採取了當堂在黑板上作畫的方式,幾筆一勾,一個個形態奇異的仙人掌。仙人球就魔術般地出現在黑板上了。這樣,環境影響一變化,學生的情緒就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了。你看,林老師作畫時,學生一個個全神貫注、目光炯炯;老師要求大家描述仙人掌的形態時,言者興致勃勃,聽者津津有味。回憶、思考、表達的欲望,不是被很好地激發起來了嗎?

乙:從這一節課中,我還感到,林老師能巧妙地運用對學生的獎勵和批評。譬如,在要求學生口頭描述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但黑板上沒畫的仙人掌時,林老師採取的做法是,誰描述得具體、說得像,說出了那種仙人掌的特點,別人聽了,能在頭腦里想像出它的形態,老師就當場把他講的那種仙人掌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