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散文讀後感3篇

蕭紅散文讀後感1

《蕭紅散文》是蕭紅的一部著名的散文集,此書收錄了《同命運的小魚》、《雪天》與《失眠之夜》等60多篇散文佳作,林非先生曾評價說:“蕭紅的小說寫得有散文的韻味,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風格。”

我最喜歡的是《回憶魯迅先生》一文,若要了解魯迅,這篇文章就是你的不二選擇。

蕭紅告訴我們魯迅十分珍惜時間,“先生的休息,不聽留聲機,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覺,先生自己說:‘坐在椅子上翻一翻書就是休息了。’”魯迅每天的睡眠時間平均只有3小時,他夜以繼日地進行文學創作,一生為我們奉獻了《吶喊》、《野草》和《朝花夕拾》等100多部聞名中外的作品。有人夸魯迅是天才,他卻說:“哪裡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了學習和工作上了。”

文中的一個小插曲表現出了魯迅對孩子的尊重:有一次吃魚丸子,海嬰吃上一口,說不新鮮,許廣平不信,在座的人也不信,海嬰再吃,仍是嚷,魯迅拿過來嘗了嘗,果然不新鮮,魯迅說:“他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蕭紅通過描寫魯迅包紙包的過程表現出他的耐心和一絲不苟:他“用細繩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連一個角也不準歪一點或偏一點,然後拿著剪刀,把捆書的繩頭都剪得整整齊齊的。”

魯迅先生雖然早已仙逝,但通過閱讀蕭紅的文章,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先生的音容笑貌,魯迅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蕭紅散文讀後感2

在深夜的燈光下讀完《生死場》。那是種什麼樣的感覺,確實說不清。想笑,又覺著酸澀;想哭,又流不下眼淚。只是心裡鈍痛著……

蕭紅在序里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料峭的春夜裡,燈光下,任手指在被窩外面凍得僵冷,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於衷。

對於那遙遠的農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許東北和南方有著一片不一樣的天空吧。只是同樣的落後,同樣的樸素,同樣的貧窮仿佛一股暖風,直吹進心裡,感覺到親切的來自土壤的芬芳,遙遙遠遠的,仿佛記憶,在異鄉的城市裡若隱若現。

這樣一個夜裡,尖銳而凜冽的寒風,就像蕭紅的筆觸,從這悲喜的人生中,一陣陣的從窗外呼嘯而過……

不知道為什麼,今年南方的春天,由於連日的雨,潮濕、陰冷得出乎意料。也許冷洌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凍雨過清明”(聶紺弩)。在清明節未到來之前,我敲下這些拼湊的文字,算是為蕭紅默哀。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於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蕭紅散文讀後感3

蕭紅在散文中寫道:不是害怕我吃了麵包,而是害怕麵包吃了我。這是赤裸裸的無奈。有歧義么,在吃人的舊社會,身處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把吃麵包尚且當做一種奢侈,這又是怎樣的哀痛!童話故事裡有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小女孩在賣火柴還是火柴在賣小女孩我們不得而知,被生活折磨得體無完膚的人總是大有人在,有時候越是仰頭,越是受傷,低頭即使眼中飽含淚水,挺過去了,所有痛苦都煙飛雲散。

由一條魚引發的思索,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眼前靈動著的時候,我們不以為然,當生命之蠟即將燃燒殆盡的時候,即使放聲疾哭,也不能挽回些什麼。還記得小時候親戚送我一隻小烏龜,我在回家的一路上都捧著它,如獲至寶,但下車時,我卻傻了眼,它停止了呼吸,無論我怎么搖,它也沒能再活動了。頓時,恐懼襲上身,我是兇手,我捂死了它,它就那樣毫無徵兆的死在我的手掌中,我跟它還不熟,但我的的確確感到痛心疾首。只有當有生命逝去的時候,我們才會開始衡量生命的重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