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

2005-5-12 字數:2699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21世紀,知識與信息的新經濟形態已嶄露頭角,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多少年前那笨重的竹簡、木刻印刷早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印刷和電腦印刷。日產幾十萬種圖書根本是小事。現如今書籍就像雪片一樣,多得讓人數都數不過來。加上電子計算機的普及,網際網路的風靡全球。我們會發現:——現在的社會,圍繞人們的將是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的多元化信息。——信息的存在形式也發生了由傳統信息的線性結構到現代信息的網狀輻射結構的變化。網路就像一張網,連線世界各地。——另外,現代信息以良好的聲像特點,將自然信息與文本信息表達方式上的優點集於一身,既直觀形象,又編碼嚴謹,實現了信息呈現方式的革命。資訊時代的特點決定了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必須立足於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回歸。而傳統的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的學習內容已顯然適應不了信息社會的要求了。所以,過去單一的傳統語文教學內容的框框必須打破。新課標中也給我們提出了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新課標的這一些理念,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內容再也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教材了,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僅僅等同於語文學科學習了。二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收集、解釋、整理、歸類、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信息蒐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習如何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我想首先應該是拓寬語文課程資源,樹立大語文觀。把語文教學置於社會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堂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之間融合的語文資源體系,以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基於以上認識,再加上縣裡“大讀寫”理念的學習,我在教學中嘗試著圍繞課內教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拓展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閱讀與整理,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信息來呈現時,學生會學得更好”。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在組織課內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要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習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有見地的學習。(一)、課前蒐集信息,了解、感知課文。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客觀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於他們“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人們對魯迅先生的愛戴,更好的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大品格。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們蒐集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圖片、故事、生平、名言佳句等)。當這些資料匯到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們更完整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後,在學生心裡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衝動。以上是人物信息的蒐集,如《我的戰友邱少雲》、《黃繼光》等課文都適合這樣的蒐集。做人物信息蒐集,還有一則好處,就是能讓學生覺著“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課文還可圍繞事件進行課前蒐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草船借箭》等課文。課前蒐集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鬆了。這也許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心理近區”吧!(二)、課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課文。閱讀的目的在於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於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景中,有助於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點。我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呈現了另一個信息。為學生提供一篇《三國演義》中孔明借東風的課外材料。學生在閱讀兩篇同個主題的材料時,就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了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相互補充。順當地歸結出了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豐滿的性格特點。記得李吉林老師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這樣選了兩篇課外材料:《人類的秘密倉庫》和《海底的冷燈》在課堂上進行同步學習。以課內材料為主,課外材料為輔。課內課外互相滲透,互相借鑑,不同角度的幾個信息在結合教學中形成了合力。這樣的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呈現信息,鍛鍊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三)、課後延伸信息,課內帶到課外。“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並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完美、很值得嚮往的形象。學完課文了,學生們都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閏土的勇敢、聰明。我說:“你們想知道中年閏土的樣子嗎?”學生們對此興趣很濃。我便將《故鄉》推薦給了學生。學生讀完後,對中年的閏土的變化以及造成他的變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講閏土變了,變傻了,變呆了。也許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難,不過,把學生從課內帶到課外,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課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學生帶向三國;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學生帶向《西遊記》。教《春》時,帶學生走進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貓》時,帶學生走向老舍。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就應該這樣把學生帶向古代文化,帶向現代文化;帶向中華文化,帶向世界文化。三拓展閱讀的實踐,這就是一種“大閱讀”觀的實踐。近幾年來,我校積極回響縣教研室的號召。在“大讀寫”的旗幟下,積極進行農村教學改革。我們發現傳統教學活動中習慣地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權威”者出現時,學生只有較為被動地走為一個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語文拓展閱讀新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的深度變化。我想這一變化,必將培養更多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語文素養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