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教法、新感受

2005-5-12 字數:2191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使用魯教版化學新教材已有兩個多月了,在使用中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困惑,更重要地是引發了一些思考。人教版教材中,特點鮮明,那就是知識系統,重視知識的落實與訓練。(魯教版)在新教材體系中,簡單的模仿與機械的重複訓練恰為所忌。所涉及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與交流的學習機會,展開科學探究。基於這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利用分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我們已經發現:由於人教版對我們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使我們很難一下子適應;同時,由於新教材是第一版,在設計上很難考慮周全,或者是推陳出新的構想和學生實際有一定差距,所以在操作起來,難以達到教材本身的要求;另外,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中考評價制度的客觀性和局限性,也阻止了很多教師實心踏地的投入課改。但是,實踐告訴我,新教材也一定會帶來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的改變。一、教師教學模式:由封閉走向開放既然新教材不再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和學術性,而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種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師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聖的、不能質疑的。教師的教要服務於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在教學活動中,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學生是中心,一切圍繞怎樣學,怎樣才能學好這箇中心進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材料,如教師用書、教學指導書、活動手冊、學生基礎訓練、測試試題等,教材也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探究活動和高質量的“線上測試”、“挑戰自我”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教師去選擇。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教師要創造性地選擇和套用這些教學材料。以前的教材留給教師和學生的發揮空間較少,只要求教師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傳授的知識,對於教材和教學任務來說,教師和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地位,很多教師、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已經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而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新課標中沒有了知識點的特別具體的要求,教材中沒有了非常集中的知識點,“教學指導用書”中沒有了明確的重點、難點,難怪我們有時會感覺不知所措。而我認為,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讀國家新課程標準,把握課程改革的實質,領會教材意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半,另一半則要從當地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準確定位。另外,教材中減少了明顯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問題和作業,大大增加了的問題設計的開放性,甚至是不確定性,往往只提供廣泛的背景素材,提供解決問題種種途徑的可能性。這樣做顯然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而不是根據暗示或提供了明確答案,只讓學生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我認為教材中“反思交流”、“挑戰自我”中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在於得到何種既定答案,而在於鼓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可能一百個學生會有一百種發現,有的對有的錯,有的有道理有的無道理,但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如果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善於探索的習慣,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態度將使他終生受益。二、學生學習方式:由僵化轉向靈活在課程改革實驗中,學生最大的變化就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學習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主體性得到真正發揮。外在的表現就是對化學課產生了空前的興趣。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化學好像不那么難了!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改變了過去“聽、記、背、練”的被動狀態。由於探究學習更具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探究“教室內外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一樣?”的實驗時,學生在選擇收集室內外空氣樣品時,各抒己見,方法多樣,然後爭先恐後地作實驗,當教室內的空氣樣品使二氧化碳迅速變渾濁,而室外的空氣樣品沒有使二氧化碳迅速變渾濁時,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驚呼“開窗換氣!”,教學的三維目標已經達到了!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場面嗎?在學習形式上,課程改革打破了一本書一本作業的多年一貫的僵化模式,變生動活潑、靈活多樣。學生不再局限於在書本上學習化學了,而是從生活中去學習,樹立了“生活處處有化學” 的新理念。教材設計了許多“家庭小實驗”“信息衝浪”,學生可以撰寫化學小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改變了過去作業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論文、小資料、小實驗等。這些得益於新教材新穎形式的啟發。綜合以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轉變,我覺得新教材使教師講的少了,學生活動多了:教師照本宣科的少了,研究教法的多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少了,課外實踐多了;學生作業少了,作業形式多了。要求教師備課更應注意細微環節。 當然,新教材帶來的變化已經顯而易見,但是,對課該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升學考試的改革,中考不理想,其它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承認。 但願教育主管部門早日出台新的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