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存在兩大“硬傷”

2005-4-28 字數:1650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有研究機構將中外親職教育做了一些簡單的比較,發現與國外相比,我國傳統親職教育存在兩大硬傷——狹隘的“學習觀”和落後的“後代觀”。狹隘的“學習觀”:不“人性”的學習氛圍 當孩子放學回家,家長通常會問:“今天學習的怎么樣?考試的了多少分?”而外國家長會問:“今天在學校過的愉快嗎?和同學相處的好嗎?”當孩子在家談起某個同學,家長就問:“這個同學學習好嗎?”而外國家長會問:“這個同學為人怎么樣?”當孩子嘗試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失敗時,家長會說:“早讓你好好學習,不要分心嘛。”而外國家長會問:“孩子,我也很難過,下次你會做得更好的。你要知道,並不是每次嘗試都會成功的。”如果孩子成功了,家長會說:“別高興,這東西考大學是沒用的。”外國家長會說:“孩子,祝賀你。看你都棒,我為你自豪。”以上的對比,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我們的家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是讀書,考試成績好就是學習好。除了讀書外,任何與其無關的事,都不是“正業”。在如此狹隘的“學習觀”下,家長把孩子的學習由一種充滿好奇與驚喜的有趣探索,變成一件索然無味的苦差事,一種額外負擔。實際上,家長應該樹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科學學習觀,即學習就是孩子逐漸了解自然、認識世界、融入社會的過程,整個過程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家長不僅要強調孩子學會書本知識,更應在點滴生活中指導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與自己周邊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例如培養怎樣與環境和諧相處意識首先要教育孩子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愛護和珍惜自己生活的環境,積極參加各種環保活動。然而現在我們的親職教育做得還是很不夠的,從身邊的一件小事就可窺見一斑:小強和爸爸去游泳,剛進游泳池,小強就告訴爸爸自己想小便,爸爸不假思索地說:“你就在游泳池裡方便吧,記住今天不要潛水就行了。”這位父親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不負責任的話,已經在孩子心裡種上了只圖自己方便,不去考慮別人的損人利己的種子。落後的“後代觀”:把孩子當私人財產 落後的“後代觀”是:自己生養的孩子,就是自己的下一代,如同自己的私人財產。這種傳統的“後代觀”,緣起於生存環境相對惡劣的時代,家庭幾乎就是維繫自己生存的唯一希望,“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一度是我們生養下一代的主要動力,於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累不能累後代”,百般珍惜、寵愛孩子,本質上也寄託著他們能為自己“養老送終”的心愿。綜觀一些國外的親職教育,對“後代”一詞卻有著另樣的詮釋:在日本,寒冬臘月之際,孩子們被組織起來,穿著單衣,打著赤腳在冰天雪地里跑步。一方面鼓勵孩子不畏嚴寒,不怕吃苦;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自己去體會嚴冬令人生畏和充滿樂趣的一面。在韓國,十分崇尚“獅子型”教子法,仿照百獸之王訓練幼獅、適應險惡生存環境的做法,讓自己的孩子從國小會吃苦,學會自理,從不溺愛。對於21世紀的未成年人,當生活環境發生改變時,能否與新的人群和平相處,新的環境融洽一致的問題尤為突出。很多的孩子在中學時,衣服媽媽洗,被子爸爸疊,升入大學,離開父母的羽翼後長時間無法適應,甚至最終退學、走上絕路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的家長應該如何做呢?舉個例子,當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應該說:“孩子們,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為什麼要打架呢?”這是讓孩子從小感受到公平、友好意識的教育,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矛盾、和平的處理問題。如果我們對後代的愛,不是大包大攬,替他們吃苦受累,而是培養孩子如何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戰勝艱險,最終取得勝利的堅強精神,那么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會顯得無足輕重。 而在物質基礎條件大為改善的今天,不斷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會逐步取代小家庭的孤立的傳統保障方式。因此,更多的關心、關注社會的安定、繁榮,是生活在這個社會每一個家庭都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相應的,我們傳統的“後代觀”也該順應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