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校本課程的開發

2005-5-12 字數:2723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機制,國家制定中國小課程改革發展的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以及課程標準,著重從巨觀上指導課程實施。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地方開發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學校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或選用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教師從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更要成為校本課程的建設者。一教師對校本課程的作用㈠有利於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改變了教師課程的從屬者身份,使之變成了課程主體,乃至課程本身。教師與課程開發可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介入新課程,教師面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應付新事物的過程有利於教師專業上的進步與提高。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能增進教師對學校課程乃至整個學校的歸屬感,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滿足感 、責任感,教師能更加積極的投入教育教學實踐,有利於專業化發展。㈡利於學生學習需要的滿足有研究表明,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報告自己比原來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且教的更好。在課堂教學中更能指導學生收集整理、使用研究學習材料,指導小組的合作學習與主動探究,對學生的關注和期望有更新的變化。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學會了更多方法,利用了合作探究,培養了運用知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豐富了個人的學習、生活和社會體驗。教師的關注和期望更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和發展動力,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當然,教育改革最終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個體之間的差異產生的學習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必須基於成功的課堂體驗,更有利於學生需要的滿足。㈢教師的參與開發有利於課程的最佳化有些學者認為:教師通過參與課程開發,可以表現教學需求,貢獻他們的教學實踐經驗,體現課程使用的方方面面,以便確認計畫在課堂中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從而提高課程針對性和適用性,以達到最佳化課程的目的。有研究報告顯示,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可使教師更好地實施其參與發展的課程。課程在使用中接受到反饋信息可以使我們調整課程的內容,及時有效地採取應對策略。㈣學校整體發展的提升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有利於學校人員的整體能力建設。最近,人們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熱點的關注逐漸由外在因素轉向內在因素,從政策制定與項目支持轉向人的因素,人員的開發被看成是促進學校發展和提高的根本性動因,受到較大的關注。教師參與開發的過程,逐漸形成合作關係,養成合作的習慣形成工作合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學校氛圍,從而促進整個學校的發展。二對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㈠首先明確校本課程的性質和原則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及教師行使課程權力並履行責任的具體表現,是基礎教育課程質量在學校一級的重要保障,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國家課程目標側重學生髮展的基本要求與共同素質,內容強調一致性、共同性、發展性,實施上具有強制性。地方課程具有區域性和本土性特色。校本課程強調多樣性與差異性,學生有選修的特色,側重興趣類、學校特色類和鄉土類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必須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堅持權利和責任相統一,正確處理好三類課程的關係,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課程資源。㈡掌握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式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培養目標與國家、地方課程堅持一致性,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特色。一般包括以下四個階段:⑴校本課程的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開發設計校本課程首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包括學校培養目標、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及社區發展需要,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⑵確定校本課程目標確定目標是對校本課程的價值判斷活動。主要包括對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實施過程評價,以及對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⑶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教師應明確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沒有廣泛的課程資源,再美好的課程構想無異於空中樓閣。對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必須深入理解,因為它決定課程目標的實現範圍和水平。課程資源分為素材性和條件性資源,也可分為校內、校外兩類資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的資源,積極吸收和利用校外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使資源廣泛地被交流與共享。對課程資源在堅持優先性原則、適應性原則的基礎,用教育哲學、教學、學習理論進行篩選。另外,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還要通過正確的途徑和科學的方法。⑷堅持校本課程的校本原則不同地區學校自然也有不同,同一地區由於條件、生源等情況差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的教學管理思想、方法、系統等的不同,學校之間差距比較大。因此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特色。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面對的情景分析,對學生的需要評估,確定目標,選用、改編或新編適合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的課程,突出本校的特色為本校所用。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困難與局限對於絕大多數教師來說,參與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他們習以為常的職業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以下困難與局限:㈠知識技能限制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信息較少,這種限制不利於同伴交流也無益於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素養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㈡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非常現實的困難。由於不是份內之事,課程開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為許多教師不願參與課程開發的原因。㈢教師職業特點可能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難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獨立解決問題,並且習以為常。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師打破生活方式教師往往很不願意,未必與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㈣並非所有教師都願意參與課程開發由於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工作性質,很多教師缺乏關注和積極性,即使願意參與者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又由於國家、地方課程的影響太大,開發出的校本課程迎合國家和地方課程的要求,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實踐需要。總之,儘管存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困難和局限,但是更應看到校本課程產生的巨大作用,能更教師、課程、學校以及學生的學習結果帶來以往帶不來的好處,校本課程開發更要以校本研究為發展的動力,向學校回歸,向教師回歸,向教學實際回歸是當前教學研究發展的趨勢。參考書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課程·教材·教法》林一剛《略論校本課程的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報刊社2003年9月《課程設計基礎》鍾啟泉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