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研究 [摘 要]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最有效的途徑。本文從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流程、操作主題的構建與策略進行論述,試構建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體系。 [關鍵字]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探索;研究 “反思性教學”即教師對教師“教”、對學生“學”的反思 , 是指教師以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學習效果為反思對象 , 進行主動探究 , 尋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從而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 ,提高自我監控能力 ,加強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監控 , 調動教學自主性和主動性 , 提高教學實效的一 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這一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是教師擁有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富有個性特色的知識體系。 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是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實施的 ,它以教師和學生的“思 ” 為核心 , 以全體學生“學會”、“會學”為目的 , 教師通過反思來調整教學 , 學生通過反思來調整學習 , 並強調“思”與“練”的結合 , 通過補救性的訓練來解決存在問題 , 從而落實教學目標 , 提高教學實效。 一、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流程 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可分為四個環節,其基本流程為: 確定內容——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際驗證 1. 確定內容。教學反思的起點是教學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確定反思的內容,發現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學問題的類型很多,有的來源於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兩難問題(比如:如何做到既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有的來源於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比如:為什麼學生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為什麼國小三年級學生和國中二年級學生學習成績會出現分化現象),還有的來源於自己想改變現狀的願望(比如:我的理 想的課程形式與結構是什麼)。 2. 觀察分析。在這個階段,教師既是各種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靜的批判者,同時也是經驗的描述者。首先,教師要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觀摩研討、專訪等形式,廣泛地收集信息,特別是關於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然後,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經驗與教訓。 如針對“為什麼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會出現分化現象”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觀察分析: ★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出現分化,與他們的身心發展、學習內容以及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沒有直接的關係? ★前人或優秀教師在探究這個問題時,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經驗?這些經驗是否存在不足之處? ★自己在探究這個問題時,教學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觀察分析,將會為下一階段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與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礎。 3. 重新概括。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新的實施方案,力圖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4. 實際驗證。在這一階段,教師需將以上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付諸教學實踐,並根據實踐的結果驗證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在驗證中發現的新問題將成為新一輪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內容,如此反覆,直至問題的解決。 從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必須經歷的過程。 二、國小語文反思性教學的主題構建 根據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內容及教學程式,反思性教學實踐一般有以下3個方面: 1. 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學什麼 科學制定目標:要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目標1)、“過程與方法”(目標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3)三維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在三維目標的引領下,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目標分解後還需要根據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將形成的目標群 按一定的層次與梯度進行有序化處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真正具有自主選擇最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 最佳化教學設計:這種類型的反思主要在備課階段進行,它有助於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教師的智慧技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否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否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二是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備課筆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以往經驗與教訓進行思考的基礎上。例如: ★自己或他們以前在教授這一教學內容(或相關內容)時,曾遇到哪些問題?是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 ★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預測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新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可採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師在反思過去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再寫出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二是可以逐步培養教師良好的反思習慣。 2. 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怎么學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做出種種的反應。學生這些反饋的信息教師必須敏感地體察,並深入領會其意圖。明確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利於及時調整,使教學真正適應學生學習認知發展乾什麼的要求。這種師生互動,能拓寬反思的層面和渠道。從學生角度認識教師行為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深入分析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並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做出調整增強語文課堂行程的靈活性和可控制性,培養靈洗教學機智和豐富經驗智慧,面對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教學進程,教師要能不斷地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那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有的教師竟語焉不祥,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么引起學生總結。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 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教師在反思中必須具備駕馭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因為這一階段的反思強調解決發生在課堂教學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你如何機智地處理這些問題?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出現爭議時,你如何處理? ★當提問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該生不能按計畫時間回答問題時,你如何調整原先的教學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某一問題時,思維異常活躍,如果讓學生繼續討論下去,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你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 實踐證明,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請看下面一則課中反思的案例: 一位語文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發現一篇構思精巧、立意新穎的優秀作文,於是決定利用作文評講課朗讀這篇作文。可是,教師剛把這篇文章讀完,就有一位同學站起來檢舉這篇作文是抄襲的。此時,全班一片譁然,同學們一齊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襲作文的同學,那位同學羞愧地低下了頭。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也一下子愣住了。後來,這位教師經過短暫的反思後,將話題轉移到評價這篇作文好在哪裡。當同學們評、賞結束後,老師問大家:“今天我們能欣賞到這樣的好作文,應該謝謝誰呢?”這時同學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師的用意,一起為那位同學送去了熱烈的掌聲。這位語文老師以此為契機,從那天開始,要求全班同學每周輪流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裡朗讀。這樣的教學反思,不僅開闊了全班同學的閱讀視野,而且使那位抄襲作文的學生免受心靈的傷害,可謂一舉兩得。 3. 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學會沒有 主要是教師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為“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的、好用。這一階段的反思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