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魯迅的文章

2005-7-30 字數:2059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一) 小說家與判斷力:高手的敗筆 周作人和魯迅的文章都讀過幾篇,兩人的共同點是深有國學淵源。從小說來看,魯迅遠比周作人更令我心折。魯迅的小說通常立意深刻,布局嚴謹而筆墨凝練。兩年前因為跟同事辦讀書會,將《阿Q正傳》又讀了一遍,感覺是他老的水平遠遠超過同代的任何人。就是在今天,中國作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仍然沒有能寫出跟正傳比肩作品的。我認為它的成功不在常說的刻劃了“國民性”,而在成功地刻劃了一種人類共同的心理現象。這篇小說不僅有思想力度,而且在寫作技巧上相當成熟。我認為魯迅以後的小說也沒有超過這篇的。相比之下,我讀過的周作人的小說?則多無足觀。不在語言或情節,而在立意過於平庸。周作人大約是玩學問的,他的文章多考證,少激情,老兄似乎應該去讀一下周作人早期的作品。功力見於平淡之中。而魯迅是神情生動的人物,他把激情和國學功力結合起來,造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觀。幾年前六·四發生後,和幾位朋友杯酒相聚,一時興起,把那篇“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翻出來,讀一句,嘆一句,這樣的文字,揭示統治者殘忍的一面,過去,現在,將來,大約是永遠不須改動的。學魯迅的作家不在少數,不是沒有他的國學,就是沒有他的激情,最主要的是沒有他思維的力度。我看過幾篇胡風和聶紺弩,跟魯迅多少有點形似,可以明白地看出在學,但是相去何以道里計。李白、蘇東坡、魯迅這樣的才致,大約是永遠學不來的。至於周家兄弟在歷史上的高下,各人喜好不同,我得投魯迅一票。魯迅的自信力很強,我唯一讀到他落敗的文字是《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一文。那篇文章中他的對手是梁實秋,梁說他譯的蘇聯文學是“硬譯”,確實很客觀。我也曾讀過魯迅譯的那篇小說,水平之低可說是慘不忍睹。梁譏笑說讀那翻譯,必須跟看地圖似的,用手指加以指點,大概算是很厚道的了。魯則大怒,說真正會看地圖的人,並不須用手指點的。話說到此,勝負已分。我推想若不是魯迅那時身體不好,梁是占不了這個上風去的。一作品如一華廈,翻譯了或者從洋房變成中式瓦房,但總是一房子。如果成了一片殘磚斷瓦,則不免淒涼之慨。魯迅先生譯的蘇聯革命文學,讀之便有此意。以先生文筆,本應多寫幾篇傳世的雜文,我不解先生何苦為他人作嫁,去弄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翻譯。我說魯迅先生如果身體好,梁占不了便宜去。並不是說先生在理,只是覺得先生那篇文章精神有不足的樣子,仿佛生了病。假如沒病,則或推枰認負,或繼續收官,至少不會輸了風度。先生是場面上的人,這種初段的判斷力不是沒有,不過因病而臨場發揮不好罷了。我這可是個人感覺,有很多人也認為魯迅的那篇是上乘佳作的。(二) 生物能與征服力:巧妙的文化把魯迅放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中看。我這么想,魯迅是不是思想家沒關係,體系和主張是不是周延,或者矛盾不矛盾也不要緊,他的《狂人日記》從文字上看甚至歇斯底里,但是這些接觸了國外思想的人,似乎都有點狂勁,都願意指點一下:外國如何如何,咱們也得這么練!這裡頭偏激幼稚都是免不了的。但他的思想走向很明確:世界弱肉強食,我們得走進化之路。在許多的時髦青年的吶喊聲中,不免有嗓音特嘹亮的幾位,以高亢的調子領導新潮流,魯迅便是其中一位思想上的吾爾開希。要干擾穩定的系統,這樣的分子是十分必要的。寫得非常有趣,而且中肯。但這一類比卻相差未免懸殊。東西文化交手一個回合,西方在中國找到了最合適的代理人毛澤東。表面上看,此役以西方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中國文化的巨大質量使得它幾乎是不可動搖的,所以實質上,毛澤東還是典型的皇帝。這一回合乾到現在仍不知鹿死誰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文化交鋒可以導致進步。比如魯迅,在為西人打前鋒的同時,又寫出許多具有純粹中國文化價值的東西,同時豐富和鞏固了中國文化。這也體現中國文化的魔術般的包容力,不能被形式邏輯所解釋的。從上面的例子看出西方文化富於侵略性,是陽性的文化。中國文化富於包容性,是陰性的文化。中國文化有一種生物能,使它表現出巧妙的行為。小平、恩來、中正、澤東,當年都是魯迅一樣的偏激分子,跟吾爾、柴玲他們差不多的。他們老了,走向反面,從革命黨變成西太后,他們實際上都是強大而有魔力的中國文化的祭品。做為東方的叛逆,他們來自西方的陣營,卻被東方巧妙地化解而收為己用。這個結果令西方瞠目結舌。也應當令我們深思一回吧。做為題外話,再提漢奸問題。幫助外人征服國人叫漢奸,幫助外來思想征服中國思想的人又叫個甚么呢?比如毛澤東,老說要破四舊,用德人和俄人的思想來侵略咱們的思想,許多人卻說他是民族英雄。也許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那么魯迅、毛澤東這些竊火竊思想的自然得王了。這是一種無可再巧妙的策略或是帶有機性的做法:想想吧:你征服了我,我卻使你成為我的一部分!上帝不造自己舉不動的石頭,你總不能自己再滅自己吧?毛澤東試過這么做,以慘敗而告終了。中國文化啊,多么包容,多么奇妙,多么有力量的邏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