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類中“悟”學習主題

2005-6-15 字數:2652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分類》教學中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教學情境:師:小朋友,在公園門口有三個家庭正要去逛公園呢?(出示家庭遊園圖)我們也進去逛逛好嗎?生:好!師:不過呀,先得組成三個臨時家庭——學生舉手踴躍(於是選9位學生按照情境圖分別扮成3個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孩子)並戴上頭飾,開始“公園”里悠閒地遊玩。)教師讓台上其中一位小朋友向台下小朋友提出問題:“請把我們分分類類吧!”師:小朋友,你們能完成這個任務嗎?生:能,能!師:好吧,請你們先在小組裡互相說說“你想怎么分類”,開始!(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教師下台傾聽)師:(在充分交流之後)現在請各小組選代表說說自己分類的結果,不過我們台上的“家庭成員”要完成重要的任務——按匯報的結果進行快速的表演,好,可以開始了嗎?生:(集體)可以。生:我就按家庭進行分類,一個家庭為一類。(台上的同學立即按家庭站成了一排)師:小朋友,他們首次表演你滿意嗎?生:(小男孩)不滿意,因為他們沒有分開來站!師:那就請你來做“導演”吧!(生上台清楚地拉成了三個家庭)生:(問台下)現在感覺怎么樣?生:(集體)好!師:瞧,這位導演還挺棒,我們為他認真仔細的態度鼓掌!(台下拍手)師:那你們認為這樣的分法可以嗎?生:可以。師:誰再說說你的高見!生:我按男女進行分類,男生一類,女生一類。(這時台上的演員們亂作一團,有一個“小男孩”跟著“媽媽”站到了一塊,台下爆發出一陣笑聲:“你站錯了!你站錯了!”甚至有一個前排的小女孩衝上去把“小男孩”拉到了“男生”這一邊。頓時,氣氛活躍。)師(笑著說):請台上的家庭先要聽清楚分法,再快速地作出反應。繼續!生:我是按照爸爸一類、媽媽一類、孩子一類分的,可以嗎?(請學生自己指名回答)生:我認為可以!(台上的學生也迅速作出了正確的反應。)……活動就這樣熱烈地進行著,學生們給出了許多種不同的分法:有按照大人和小孩分類的、有按照高矮進行分類的、有按照頭髮長短分類的、有按照衣服顏色分類的。當我為他們積極活躍的思維高興時,突然有一個後排的學生舉手大聲說道:“老師,我還有一種分法,可是我覺得他們演不出來。”我很吃驚。原來那位學生仔細觀察了書上的插圖,按照穿褲子、裙子進行了分類,可是選的演員無法表現這一點。我為他的細心感到高興,同時給這位小朋友送去了聽課老師和小朋友的掌聲,為他與眾不同的想法感到欣喜。寫在情境後面的話:“分類”一課是數學新課程改革中一個新的知識。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其教學安排目的旨在讓學生清晰地經歷分類的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確定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數學課本中的分類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要想讓一年級的國小生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其本質屬性,單純的講解恐怕很難達到目的。因此,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在充分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下面我就從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這一層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一、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是學生綻放“個性”的土壤。“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中指出:當我們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理所當然的中心時,教師首要責任就在於為他們創設一個促使其有效學習的環境。這一環境來自於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就是要使學生自主而又非強制的學習狀態。它並不僅僅體現在允許學生隨意走動,相互交談等這些外在形式上,給學生以舒展靈性,暢所欲言,讓我口說我心,我口表我意的精神自由是更為重要的。因此,這方面在本教學情境中有較充分的體現。首先,注意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表現的舞台。其次,組織學生觀察、發現、交流、表演,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想提的問題,欣賞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例如:在分類過程中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再讓學生主動地說出各種分類結果;當學生對台上分類表演不滿意時我就順著讓學生上台去做“導演”,一直使大家覺得滿意為止;當分類接近尾聲將品嘗成功的喜悅時,還不厭其煩地讓最後一位學生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還取決於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在本教學情境中,我自始至終扮演著組織者、欣賞者的角色。在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下台虔誠傾聽,傾聽學生在台下真實的內心體驗和獨特見解;在學生分類表演師教師更是一位忠實的觀眾,默默地欣賞著由學生的無拘無束所帶來的精彩表演,還寬容地允許學生自主發表意見;在表演的最後,教師還十分尊重學生,綻放了最後的精彩。這一切,都能讓學生感受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從而得到情感上的滿足,並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學生綻放“個性”的關鍵。“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中指出:教材僅僅是達成課程標準的中介,它只起著參照物的作用。即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要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實現教育學再加工。基於以上的理解和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將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在這一課時整體呈現。並對教材進行了“個性”化的處理。例如:教材第41頁練習六第5題“怎樣分”(3組家庭遊園圖)安排在鞏固練習中,教師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看看插圖,說出分類的結果,這樣當然可以達到鞏固分類知識的目的,但是,我利用這一素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將它作為“按不同標準”分類的一個“例題” 展開教學。通過這一開放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主動體驗和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並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了不同的發展。三.具體生動的活動情境,是學生綻放“個性”的搖籃。“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有意義的知識並非是教師手把手的地教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內容間的關係乃是一種對話的關係、既學習者“同客觀事物的對話、同教師和同學的對話、同自身的對話”。學習者就是藉助這三種“對話實踐”建構對世界的認識、建構人際關係、建構自身人格的。在本片段中學習者就是在這一開放而又生動的“給家庭成員”分類活動中,並藉助以上三種對話實踐,體驗到了數學的分類思想和方法,還經歷了探索與“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