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對國小生愛心培養的研究

2005-7-17 字數:3471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一、課題的提出:愛心是人性中最基礎的東西,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博愛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古今中外,大學者無不視愛為社會的靈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講"王道",都以愛為核心。費爾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學也是以愛為基礎的,他說:"新哲學建立在愛的真理上,感覺的真理上。在愛中,在一般感覺中--人人都承認新哲學的真理","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然而,現今的孩子卻普遍缺乏愛心: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不懂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父親千里迢迢送錢到學校給在高校就讀的兒子時,兒子卻因父親穿著破舊,居然在同學面前介紹說:"他不是我爹,他是我老鄉。"劉海洋用硫酸傷熊的事例也早已鬧得沸沸揚揚。任性、亂發脾氣、不知體貼大人、對父母長輩指來揮去等現象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國小生中尤為明顯。愛心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基本素質。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愛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已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國小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班主任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師長,也是學生心中的權威形象之一。班主任的教育、言行對學生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被喻為是孩子的"第二任母親"。班主任對學生的愛心培養,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學生的一生。鑒於以上分析,我們特提出本課題,希望從班主任工作入手,尋求一種培養學生愛心的科學、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以促進學生人格的進一步完善。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綜述:國小生愛心的培養已經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視,開始有不少人對此課題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善的成績。有從親職教育入手進行研究,如:在學校建立"家長園地"、"家長學校"等,溝通家校聯繫,指導家長家教知識,促進家校共育等;有從美育入手,進行美育與愛心培養結合的研究;有通過培養誠孝來培養學生的愛心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中寫道:"一個人只有在他去愛人們的時候才能成為人.如果孩子不善於去愛,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發展,也就不可能逐漸地進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他還從"怎樣教孩子懂得奉獻的思想、教會孩子善於理解人的悲痛、教會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培養尊敬爺爺奶奶的情感、培養良心感、培養善意感、自覺地去追求善良"等方面去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由此可見,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對孩子愛的教育,也為後人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把"具有同情心和對一切生命或事物的愛"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以上的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經驗和理論基礎,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出發,對國小生的愛心培養進行探索與研究。三、課題研究內容:據兒童學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備愛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嬰兒一歲前就有對別人的情感反應,如果旁邊有孩子哭,他會隨之一起哭;一兩歲時,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安慰,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並有了試圖減輕別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到了五六歲時,孩子開始進入認知反應階段,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麼時候該讓他獨處。這些都是孩子愛心的自然表現。而當孩子上學之後,他們的愛心卻越來越缺乏。基於以上的一些認識,我們認為,要想培養國小生的愛心,首先要找出造成孩子愛心缺乏的原因,再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有效的對策。(一)原因分析模仿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手段之一。國小階段的孩子,模仿力特彆強,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中,對智育的重視大大超過德育,德育工作中存在著問題。因此,從以下幾方面深入調查造成學生缺乏愛心的原因。1、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主要指家庭和學校以外的一些關係,如朋友、鄰居、非正式團體及各種社會活動場所。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社會上各種醜惡現象屢見不鮮。(1)社會風氣和文化生活形式的調查(2)社會交往類型的調查2、家庭方面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親職教育的好壞、家庭的環境、親職教育的方式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將直接影響著孩子品德的好壞。(1)家長因素① 家長的教育觀念② 家長的教育方法無暇顧及型、棍棒型、"團團轉"型、放縱型、朋友型③ 家長的品德行為④ 家長的文化程度(2)家庭的風氣① 家成員的關係② 家庭的環境(3)家庭結構① 特殊家庭(離異家庭、單親家庭)② 獨生子女家庭(4)家庭的經濟狀況3、學校方面學校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發揮著主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校風、班風、教師行為、學生之間的相互關係上等。(1)校風、班風(2)學校內的人際關係① 師生關係② 同學關係(3)學校教育觀念(4)教師的行為(5)教育方法4、學生自身因素(1)辨別是非能力(2)性格特徵的差異(二)培養措施研究1、加強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密切合作。社會教育是學校德育的補充和延伸,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須重視的重要力量。(1)學校要主動爭取社會教育力量的支持,如公安機關、企業;村委會、敬老院;影劇院、書店等。(2)組織學生接觸實際、外出參觀,讓學生了解勞動人民、熱愛勞動人民。利用春遊、秋遊組織學生參觀,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3)聘請校外有關人士到學校作報告,豐富學校與社會教育內容。2、加強學校家庭的合力教育。(1)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家訪、校訪、電話聯繫、家長會)主動與家長聯繫。(2)加強對家長的指導。(3)加強對班主任人際交往能力的鍛鍊。由於家長形形色色,性格各異,因此,提高班主任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協調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① 要求班主任擺正自己的地位,不凌駕於學生和家長上。② 引導班主任學會與家長交往的技巧。③ 讓班主任幫助某些家長改進教育方法。(4)為家長分憂解難。3、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1)轉化教育觀念,全面落實德育(2)樹立良好的校風、班風(3)營造和諧、民主、團結、融洽的人際關係(4)改變教育方法(5)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4、健全學生的心理特徵,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四、研究方法和目標1、研究的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追蹤2、預期目標通過一年的探索與研究,得出一些有利於班主任在工作中培養學生愛心的具體的教育措施。普遍提高本校學生的愛心,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校園大家庭。五、研究對象和時間研究對象:本校全體學生研究時間:一學年六、課題研究的步驟:第一階段:2002.10--2002.12㈠ 選題申報,撰寫實驗方案㈡ 當前情況調查,收集數據㈢ 整理調查數據,分析成因第二階段:2003.1--2003.7㈠ 確定典型研究對象㈡ 設計教育措施,制定實施計畫,開始具體實施㈢ 小結階段性成果㈣ 調整研究方向第三階段:2003.8--2003.10㈠ 深入研究,培養學生愛心㈡ 整理研究材料,各成員完成工作報告㈢ 構思主體報告第四階段:㈠ 撰寫修改,結題報告㈡ 提交成果七、課題成員及分工情況:組長:林紅負責課題全面工作,撰寫課題報告;副組長:盧麗丹負責課題理論研究、實驗設計;成員:梁嬌輝負責課題理論研究、實驗設計;成員:張彩雲負責學生數據收集、分析。八、課題研究條件分析:盧麗丹老師參加過溫嶺市課題《影響國小生學習成績的歸因分析及對策研究》的研究,積累了一些課題研究、學生管理方面的知識,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林紅、張彩雲、梁嬌輝三位是教學經驗豐富且富有愛心、耐心、恆心的教師,均有多篇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他們將為本課題研究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