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91)

1、毛澤東數薦不納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就同周恩來商量,要周恩來籌備建立國家文史研究館,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先生們。不久文史館就建立起來了,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的校長符定一被聘為首任館長,柳亞子、葉恭綽、章士釗一起被聘為副館長,一批各界名宿成為首批館員。很顯然,當時毛澤東建立文史館的目的,就是為這些名宿安排一個領工資的地方,或者說是國家養士的地方。

這個時候,楊開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遺孀、時在長沙任中學教員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澤東,也想到北京去當文史館的研究員。李淑一大概沒有想到,她給當時的毛澤東出了一個難題。毛澤東在1954年3月2日就這件事情專門給秘書田家英寫了一封信說:“李淑一女士,長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書為業,年長課繁,難乎為繼。有人求我將她薦到文史館為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願意接受此種幫助否?她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給以幫助也說得過去。請函詢楊開智先生轉詢李淑一先生,請她表示意見。”

從這封給秘書的信里,我們了解到的信息是,毛澤東不是不想推薦,而是不好意思推薦了,原因是他已經“數薦不納”了,薦了幾個都沒有批准,還好意思再薦嗎?這裡我們發現,毛澤東絲毫沒有怪罪誰的意思,而是把自己“數薦不納”的原因歸結為“文史館資格頗嚴”。所以他想,如果再薦了還是不被錄用,還不如不薦了,乾脆自己解決問題,從自己的稿費里拿錢幫助她的生活。

毛澤東是黨的領袖,是國家主席,一個並不是要害部門的單位,竟然把他的推薦數次拒絕,而在當時,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毛澤東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絲毫沒有去想這是對自己的不敬。

2、二張擬標題

我國新聞界有兩位姓張的著名老報人:張季鸞和張友鸞。

張季鸞先生是山西人。從上個世紀的2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擔任《大公報》總編輯。如何做新聞標題,他的心得是:“寫標題應力求鮮明、概括、正確、生動;但有些老一套的新聞,不妨標出老一套的標題,夾在整版新鮮活潑的版面中,也不失為一種點綴。”1941年8月18日,即他病逝前的19天,所擬的一則標題,令人激賞。那時,日寇正對重慶日夜不停地狂轟濫炸,而國民黨當局竟束手無策。病重的張季鸞先生擁被而起,奮筆寫了如下大意的文章:“在最近的十天晴明而敵機連連來襲的時候,我們的農民在萬里田疇間割下了黃金稻子。讓敵機儘管來吧,讓它來看我們割稻子。抗戰到今天,割稻子是我們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糧食,就能戰鬥。”他為這篇討日檄文,安了這樣一則標題:《我們在割稻子》。真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構思之巧莫可言狀。

張友鸞先生是安徽人,曾長期主持《新民報》的筆政,與張恨水、張慧劍、趙超構合稱“三張一趙”。他才思飄逸、妙筆生花。一次南京陰雨連綿,張友鸞先生根據氣象台的預報,製作了這樣一則標題:《瀟瀟雨,猶未歇,說不定,落一月》。大雅大俗,融洽無間,聲情並茂,琅琅上口。一條極常見、極普通的氣象短訊,在這則標題的襯托下,可謂化平淡為神奇,讓人過目難忘。

3、鸚鵡喊“萬歲”

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時,私下裡送給李蓮英100萬兩銀子,並討教如何才能取寵於“老佛爺”。

李蓮英告訴他:“李鴻章在任直隸總督那陣兒,太后駕臨天津。為討好太后,李鴻章將一隻調教有素的黃鸚鵡獻給太后。那鸚鵡確也討人喜歡,在太后面前連連說‘老佛爺萬歲’,使太后喜形於色、褒讚有加。但好景不長,這小傢伙的奉承話不分場合、不厭其煩,且只會重複一句‘老佛爺萬歲’,時間長了,使太后寢食不安,於是乾脆讓它物歸原主了。為此,我還寫了一首小詩道:鸚鵡學舌真不賴,討好太后一時愛;諂媚之言須萬變,只會一句誰不怪?”

聽到此,袁世凱忙問:“李公公請指教,我如何才能討得太后永久喜歡?”李蓮英說:“這法兒,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袁世凱又問:“這話怎么講?”

李蓮英告訴他:“你得學會隨機應變,今兒個太后說東,你就說東好;明兒個太后說西,你就夸西!”袁世凱連連點頭:“明白了。這陣子太后喜歡……”李蓮英接著說:“這陣子,太后喜歡辦洋務。”

袁世凱心領神會:“好。李公公,我也送你一首歪詩:鸚鵡學舌雖不賴,只討太后一時愛,世凱不是黃鸚鵡,甘為太后辦洋務!”

4、和珅與《紅夢樓》

在青少年時期,和珅刻苦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京城的上等官學,即鹹安宮官學,在八旗子弟中是佼佼者。和珅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精通滿、漢、藏、維吾爾四種語言,他的這一才能乾隆十分賞識。和珅寫詩也很有水平,袁枚曾評價說:“少小聞詩禮,通侯即冠軍,彎弓朱雁落,健筆李摩雲”。入仕後,他掌管國家內政幾乎達30年,英國人曾評價他是老練、精明強幹的政治家。《紅樓夢》的完成、出版和傳播與和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紅學家們考證,《紅樓夢》的廣為流傳和為人所知,其過程幾乎與《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相始終。在當時,作為禁書,《紅樓夢》一書只能在暗地裡傳抄,也有少數為了牟利的書商冒險刊行,時名為《石頭記》。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的黨羽蘇凌阿花費巨資買到了《石頭記》的原抄本,秘密珍藏於家中。實際上,和珅早就聽說了民間流傳《石頭記》一事,但礙於身份,不便搜尋,偶然從蘇凌阿那裡看到《石頭記》時,非常欣喜,讀完之後不由傾心折服,極力讚嘆曹雪芹的文筆,認定這是天下第一的小說,如果對它作一番處理,獻給皇上,刊行天下,肯定是文壇的一個盛事。

遺憾的是,這部書缺少後四十回。於是,他找來了當時著名的文人高鄂,命他續寫完成此書。高鄂與程偉元恰好早就為《石頭記》續捲成篇,和珅拿來細讀之後,認為寫得過於絕望悲涼,就讓高鄂重新安排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同時對前八十回中厭世的文字也作一些修改,並更名為《紅樓夢》。和珅看過新稿後,非常滿意,就呈遞乾隆御覽。乾隆一見果然非常喜愛,手不釋卷,一氣讀完,讚不絕口。和珅於是請求乾隆解除對《紅樓夢》的禁令,刊行天下,乾隆允諾,由當時全國最好的出版機構———武英殿刊刻,從此,《紅樓夢》一書風靡全國。

5、老舍借馬褂

抗戰時期的重慶,文化名家薈萃,但他們的窮愁潦倒,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老舍寫的第一出話劇《面子問題》,由應雲衛主持的中華劇藝社在重慶柴家巷國泰戲院上演。劇中主角“佟秘書”是為官多年不得志,卻又很要面子的人。扮演“佟秘書”這一角色的名演員項為演出需穿的“長袍馬褂”無處覓到而傷透了腦筋。應雲衛夫人程夢蓮跑了多處,也沒有著落。一天,老舍照例去看排演,他著一身長袍馬褂,成色雖舊,料子卻是上等的。程夢蓮一眼看中,欣喜若狂,但又不好開口。老捨得知後說:“這有何妨?‘佟秘書’就是要穿我這樣的衣服才合適,我這件撐門面的長袍脫了雖沒有衣服換,但好辦,大家將就一下,演出時,我到後台來。”1942年2月15日,《面子問題》正式公演。這天正是大年初一。清晨,老舍先穿著舊長袍馬褂挨家挨戶去拜年,最後來到戲院後台,把長袍馬褂脫給項穿上,自己則換上項的棉衣,坐等項把“佟秘書”的戲演完再換回來。

《面子問題》連續演出了五天,老舍每天準時來到後台“借”馬褂給項堃。

6、范仲淹教子戒奢

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的家庭。早年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節儉樸素的良好習慣。後來入朝做大官後,所得的俸祿,往往用來接濟窮人,而自己的子侄,卻不得不輪流換穿好一點的衣服出門做客。

這年秋天,范仲淹的二兒子范純仁將舉行婚禮。范純仁深知父親的風節和家規,對操辦隆重、奢華的婚禮,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買一兩件稍貴的物品,父親、妻子兩邊都能通過。於是,純仁將要購買的物品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了父親。

誰料范仲淹接過清單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聲說:“純仁,你要購買的那兩件貴重之物,到底是什麼打算?難道我范家的家風,要在你手中壞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與節儉有什麼矛盾?又怎么可以藉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費呢?”

一番話說得范純仁滿面羞愧。他低下頭,鼓起勇氣,向父親喃喃地說道:

“范家節儉的家風,孩子自幼熟知,購買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有件事孩兒在心中苦惱多時,今日如實稟告父親大人。這些天來,新人想以羅綺作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范家家風,不敢答應,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沒敢再堅持不買。”

范仲淹一聽,立刻大怒,指著范純仁說道:“你知錯認錯,我不再追究你的過錯。但是,范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我范家的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以羅綺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裡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范純仁的婚禮辦得十分簡樸,既沒購買什麼貴重奢華的物品,也沒有舉辦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7、魏晉名士學驢鳴

魏晉時代有人聞驢叫聲如聞仙樂,如痴如醉。那些尚驢叫、模仿驢叫的人不是鄉野草民,而是上流社會裡的帝王將相、文人雅士。

東漢末年,官宦家庭出身、大名鼎鼎的文豪王粲雅好驢叫,其模仿驢叫惟妙惟肖。建安二十一年(216),王粲隨曹操征討孫吳,次年,王粲病死,時年41。既葬,曹操的大公子曹丕親臨其喪。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生前好友們說:王粲一生好驢叫,大家各嚎一聲驢叫來滿足王粲生前夙願。眾人誰敢怠慢,齊聲驢鳴,將王粲送往極樂世界。

西晉後期,王濟病逝,眾名士前往送葬,孫楚後至,臨屍慟哭,眾賓客亦隨之垂涕。孫楚哭畢,對王濟靈床說:“王兄,你喜歡聽我學驢叫,從今以後,生死永別,你再也聽不到我學驢叫了。我現在特意為你驢叫一聲,算是為你送別。”說完,孫楚揮淚長叫一聲,這一聲驢叫果然不同凡響,達到了孫楚驢叫的最高水平。

8、才女奇文選佳婿

清代嘉慶年間,名士許階亭哥嫂早年去世,便把侄女帶到自己家撫養。他的侄女秀麗端莊,文才出眾,二十多歲還待字閨中。她立志要找個才子為夫,可惜一時未遇到意中郎君。

後來,她想出一個辦法,寫了一篇48個字無標點的奇文,張貼於自家門外,誰能斷句成詩,便嫁其為妻。文曰:“月中秋會佳期下彈琴誦古詩中不聞鐘鼓便深方知星斗移少神仙歸古廟中宰相運心機時到得桃源洞與仙人下盤棋。”

奇文一貼出,許多才子紛紛前來應試,但都難以破解。一日,有位英俊瀟灑的青年,來到奇文前思索片刻,便揮筆將此文斷句成詩:“八月中秋會佳期,月下彈琴誦古詩。寺中不聞鐘鼓便,更深方知星斗移。多少神仙歸古廟,朝中宰相運心機。幾時得到桃源洞,同與仙人下盤棋。”

大家看了很久,才明白過來。原來這是一首七言藏頭詩。上一句後一個字的右一半,作下一句的頭一個字,即全詩的開頭字隱在末尾字的右半個結構中,真是妙絕。

許小姐得知後,連忙出來迎接這位青年,問過姓名,知道他叫李汝珍。於是,小姐當面許配給他作妻。後來,李汝珍成為著名長篇小說《鏡花緣》的作者。(註:“廟”的繁體體為“廟”)

9、魯迅三兄弟遺囑

魯迅是1936年10月16日在上海逝世的。生前,他立下遺言:

“一、不能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做,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1965年4月26日,時已80歲的周作人自知將不起,也立下遺囑:“余今年已整八十歲,死無遺恨,姑留一言,以為身後治喪之指針。吾死後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可隨便埋卻。人死聲消跡滅最是理想。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惟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五十年來的心愿,識者當自知之。”逾二年,周作人在“紅衛兵”暴打下身故,時為1967年5月6日。

周氏三兄弟中最小的周建人,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他在三兄弟中做官最高,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也是三兄弟中壽命最長的,活到96歲。他的遺囑是:“我身後的喪事要從簡,要改變繁文俗禮的舊習慣。現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資金很寶貴,時間也很寶貴,不能因為辦喪事花國家的錢,不能浪費大家的時間。我死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要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屍體交給醫學院供醫生做解剖。最後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的骨灰就是這樣處理的。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學習他的徹底革命精神。”

周氏三兄弟同屬社會名流,他們的人生觀雖不一致,“死後速朽”的想法卻是一樣的。

10、張學良的“釣魚桿”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不久,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堅持拒絕張學良請戰的要求。

1939年冬,蔣介石讓戴笠請張學良給原東北軍參謀長鮑文樾捎個話兒,勸他不要與漢奸汪精衛同流合污。張學良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欣然同意。1943年戴笠又讓張學良勸鮑文樾效命軍統。張學良藉此向蔣介石索要政治權力,便讓戴笠代他向蔣介石要一根“釣魚竿”。戴笠說,張學良小氣得連釣魚桿也捨不得買。蔣介石說:“他這是暗示我,要他釣魚得給他自由,他要的是一根政治權力的‘釣魚竿’!”不久,蔣介石果真派人送來一根美國進口的高級魚竿,它伸縮自如,能長能短,十分精緻。張學良接到蔣介石的禮物後氣得直發抖,將它折為幾節,並對趙四小姐說:“老蔣要我‘能屈能伸’!”

1945年春,蔣介石又托東北籍中央委員莫先生代他送給張學良一隻懷表。張學良半開玩笑地說:“時間不短了,這塊懷表很好……”莫先生理解張學良的心情,也半開玩笑地說:“自有佳期,君莫問!”

可是這佳期是何日呢?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有人建議蔣介石釋放張學良,蔣介石卻說,他與張學良的關係不能以國法、公義來論,乃是如父子的私情,他不放張學良是愛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