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88)

1、冰心的幽默

著名作家冰心性格開朗,頗具幽默感。有一次,一位女作家登門拜訪冰心,臨走時把一塊手絹忘在冰心家中。幾天后,冰心給那位女作家寫去一信,其末尾一段文字十分風趣:"你掉在我這裡一塊手絹,可還記得?幸我是個老太太,否則真是“遺帕懸相思”了。一笑。"那位女作家讀完,不禁掩口而笑。

在冰心90歲生日之際,親朋好友紛至沓來為她祝壽。身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費孝通先生,是冰心已故丈夫吳文藻的高足,他抱病前往向師母祝壽。冰心老人非常高興,詼諧地向在座的客人介紹說:"費孝通生肖屬狗,他是文藻得意門生中的四條“狗”之一。"客人們聽後都笑了起來,費先生像天真的孩子大笑不已。

2、陶行知的詩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人豁達開朗,治學嚴謹。他的詩詞不僅飽含了人生哲理、真情真愛,而且風趣優雅,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陶行知先生在創辦曉莊師範時曾經寫過一副對聯

從野人生活出發,

向極樂世界探尋。

在這副對聯中,他用通俗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形象精闢地概括了他的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同時還闡述了他孜孜以求的富有遠大理想的治學精神,意境幽遠,情態天然。

他的這種樸實、精誠的精神和幽默詼諧的語言,也表現在他的愛情生活中。

1939年12月31日,陶行知與吳樹琴在重慶結婚時,他在結婚證上寫下了一首散文詩。詩中傾注了詩人深厚的情愛和遠大的革命情懷。

全詩深入淺出,一氣呵成,妙筆生輝,情趣盎然:

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

當時是你心裡有了一個我,我心裡也有了一個你,從今後是朝朝暮暮在一起。

地久天長,同心比翼,相敬相愛相扶持。偶然發脾氣,也要規勸勉勵。

在工作中學習,在服務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戰到底。

為著大我忘卻小己,直等到最後勝利。

再生一兩個孩子,一半兒像我,一半兒像你。

後來,育才學校的教師結婚,陶行知都要親筆書寫這首詩贈賀。

陶行知先生的那張親筆題詩的結婚證書,現已作為珍貴文物保存在陶行知紀念館。

3、巧批汪精衛絕命詩

1944年11月9日,大漢奸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一命歸西,臨死前,留下一首名為《自嘲》的絕命詩替自己辯解:“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汪精衛死後,日本軍部用“海鶼號”專機將其屍體運回南京,汪手下一幫漢奸將汪葬於南京梅花山。汪精衛夫人陳璧君生怕日後有人毀墳鞭屍,特地命令手下用5噸碎鋼摻在混凝土裡,澆灌在墓殼上,想以此保住其夫全屍。但人民對汪精衛的賣國行徑深惡痛絕,抗戰勝利後紛紛要求當局儘快將汪墓剷除,還梅花山之清白。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南京政府命令工兵部隊將汪墳炸毀。破墳後,在棺內發現了一本汪精衛親筆手抄的詩稿,雖已發霉,但墨跡猶存,其中就有上面這首絕命詩,估計是汪精衛死前所書。

後來,有人根據此詩的原韻,將其字句略作改動,竟將汪精衛的這首絕命詩變成了一首絕妙的諷刺詩:“夢落東溟醜事休,賣國終將積怨尤。莫道世間歷炎涼,惡名遺處正春秋。”

4、三叩九拜的來歷

古人行跪拜禮,主要是當時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

在漢代以前沒有凳椅,人們進食、議事和看書時,只在地上鋪一塊葦席或竹篾,即蓆子。人坐在蓆子上,稱為“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蓆子,表示恭敬。當時,就連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過他們坐的蓆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與現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腳掌向後向外分開。實際上,古人的“坐”,就是現在的跪。古代接待賓客時,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變成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跪拜禮。

漢代以後,漸漸有了高座和凳椅,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原來的“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變成了等級的標誌,廣泛運用於官場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民間的祭祀、祝壽等,跪拜禮仍世代相傳。

5、唐明皇賜扇子

李白醉草嚇蠻書有功,就封了官。他這人自在慣了,受不了皇宮的拘束。白天遊玩總是便衣,喝醉了吐得哪都是,皇帝宣召,隨從還得趕忙給他換官服,麻煩透了。

時間一長,李白膩味了:“當這么個破官,受人管,有啥意思?辭了算了!”誰知,唐明皇愛李白的才華,他沒捨得。後來唐明皇被李白纏得急了,心說:放就放吧。便叫來李白問道:“你這番辭官不做,朕賞你點什麼呢?”李白說:“臣一騎一劍一藍衫而來,還要一騎一劍一藍衫而去。”到底是有功之臣,就這么讓他走了,以後誰還肯為皇家效力?賞他些銀兩吧,李白不會算計,兩三天就揮霍淨了,還不得討飯吃?

唐明皇想了好幾天,決定賜他把扇子,寫上一道聖旨,他只要不丟扇子就有飯吃。唐明皇於是提筆寫了幾句詩:“江南一老叟,與朕是故友,封官官不做,賞金金不收。賜他一把扇,拿去天下游,逢州州官接,遇縣縣官留,哪個接不到,割去項上頭。”

李白接了扇子,從此雲遊天下,再不愁沒酒喝了。打那以後,人們也學著在扇子上畫畫兒,寫字兒了。

6、梁實秋的書情

梁實秋一生對杜詩情有獨鍾。早年在北京時,他就是琉璃廠和隆福寺街舊書鋪的常客。許多書鋪的老闆都精於目錄學,知道他痴迷於杜詩,每當他剛跨進書鋪門檻,便把有關新書送到他的手中,所以他曾收集到60餘種版本的杜詩。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北京東安市場的書攤上,曾廉價購得仇兆鰲所著《杜少陵集詮注》一書,一直隨身攜帶50年,及至書被翻得有些破舊了,且字字句句已爛熟於胸,仍初衷不改,百讀不厭。

更為有趣的是,有一次他在海王村一家書鋪,偶然發現一部麻沙本杜詩,雖然索價並非十分昂貴,但靠工薪度日的梁實秋仍難以如願以償。於是,只好隔幾天到那家書鋪去一次,拿起書來反覆摩挲,愛不釋手。時間一長,書鋪老闆看透了他的心思,再三慫恿他買,他說:“幾個月的薪水加到一塊兒也買不起呀!”老闆進而慷慨優惠地說:“那八折賣給你!”梁實秋無奈地直言:“五折也買不起!”老闆頗有幾分“雅士”風度,稍加沉思,頓時別出心裁地成全道:“你回去寫個跋來,我把它附在書末,總算你和這部書如影隨形了。”梁實秋聽罷欣喜若狂,果然寫了一篇上千字的跋文,聊志因緣。據說,後來離開北京之前,梁實秋居然特地去海王村那家書鋪看了一眼,一方面重讀自撰的跋文,追憶當年淘書的傳奇經歷,另一方面以惜別之情向那部始終可望而不可及的珍本杜詩悄然辭行。

7、“滿城風雨”的來歷

“滿城風雨”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事情傳遍各地,到處議論紛紛。可它本來卻是形容重陽節前的麗景的。

宋代黃州有個名叫潘大臨的人,頗有才氣,善於作詩,常有佳作問世,但他家境十分貧寒,創作有時也因此受到影響。

某年一個快到重陽節的晚上,詩人家中已經斷炊,只好飢腸轆轆地臥在床上。這時屋外秋風乍起,橫掃落葉。緊接著大雨滂沱風雨交加,擊門敲窗,來勢兇猛。見此情景,詩人忘記了飢餓,詩興大發,奮筆一揮,寫了第一句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正要繼續往下寫,這時有人敲門了,原來是債主上門討債來了。詩人只好陪笑臉說好話,好不容易將債主打發走,可濃濃的詩意也隨之而去。這次創作有始無終,留下了遺憾,但也許是正因為這“遺憾”而使“滿城風雨近重陽”這句詩名揚天下,名傳後世。

這就是“滿城風雨”這句成語的出處。

8、名人嫁女

按照我國傳統婚姻習俗,女兒長大出嫁,父母都要為其置備一份豐厚的嫁妝,然而,在我國歷史上的一些知名文人,為女兒準備的則是一種極為別致又含有深意的嫁妝。

明代著名畫家唐寅,膝下一女,他對女兒愛如掌上明珠,女兒長大出嫁,他無錢置備嫁妝,特意以梁鴻、孟光的故事為素材,畫了一幅《舉案齊眉圖》,並在畫上配詩相贈:

婚姻何必求奢華,金屋銀屏眾口夸。

持家倘使失勤儉,妝奩賣與別人家。

清代詩人袁枚嫁女,沒有讓男方舉行三茶六禮,自己也沒有置辦任何陪嫁,女兒出閣之日,特賦《嫁女詞》相贈:

姑恩不在富,夫憐不在容。

但聽關雎聲,常在春風中。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雖曾為官,但他剛正廉潔,御任後一貧如洗,全靠賣畫為生。女兒出嫁時無嫁錢置備嫁妝,畫了一幅蘭竹圖代替,畫上配詩云:

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

9、鄭板橋巧拒說情

鄭板橋當濰縣縣令時,查處了一個叫李卿的惡霸。李卿的父親李君是刑部天官,聽說後急忙趕回濰縣為兒子求情。他說:“鄭兄,你我題詩繪畫以助雅興如何?”

“好哇。”

李君拿起筆就在紙上畫出一片尖尖竹筍,上面飛著一隻烏鴉。鄭板橋揮毫畫出一叢細長的蘭草,中間還有一隻蜜蜂。

李君說:“這叫‘竹筍似槍,烏鴉真敢尖上立’?”

“李大人,我這叫“蘭葉如劍,黃蜂偏向刃中行!”

李君碰了一個釘子,又寫道:燮乃才子。

鄭板橋一看,提筆寫道:卿本佳人。

李說:“承蒙鄭兄關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請鄭兄手下留……”

“李大人,你怎么‘糊塗’了?唐代李延壽不是說過么———‘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呀!”

李天官臉一紅,只好拱手作別了。

10、范仲淹的豪情與柔腸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同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為官後,他力圖革新政治,成為北宋仕廉將相的朝廷重臣。

康定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後舉兵進攻延州,宋王朝與西夏開始交兵,這年7月,范仲淹和韓琦同時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使兼知延州,來到西北前線,後又以各種身份,與韓琦分管陝甘軍政大事。作為一名大將,范仲淹與西夏寸土必爭,人們說“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西夏也因他不敢輕易進犯。

可是,遠離家園的滋味畢竟是難受的,不管是兵士和將領都不免有些思念家鄉。尤其時值塞外九月時,秋風乍起,那塞外特有的邊聲———秋風呼嘯,駝馬長嘶,草木繁響,就會使人越發感到淒涼。兵士們吟唱著一支悠長的曲子,仰望雁兒南歸,心中的愁情越發難以言訴。

作為一名主帥,范仲淹深深體驗到了邊防生活的艱苦和戰士們矛盾複雜的情緒,他為此感動著,終於,他揮筆寫下了《漁家傲》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是一幅十分沉鬱而蒼涼的圖景,在邊聲號角、長煙落日的壯闊雄偉的背景下,戍邊戰士立功報國的壯志和離家後難以名狀的憂思,如同洪水擊石一樣衝擊著人們的心靈,讓人在感知那一份無盡蒼涼的同時也肅然起敬。

范仲淹不僅僅是一位面目嚴峻、神態凜然的帶兵將帥,不僅僅有一顆豪情萬丈、正氣凌雲的心;他也是一位文人,很多時候,他也有文人的多情善愁的一面。例如在《蘇幕遮·懷舊》里,他柔腸宛轉,纏綿悱惻地寫道: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也是向人們展示一幅動人的秋景,但這秋景,不是在塞外,而是在一個秋色連波的美麗的地方,同樣也有鄉思,卻少了一份豪情,多了一腔柔情似水、綿綿不絕的深情。

范仲淹一生作詞很少,但就憑他這兩首風格迥異、卻同樣感人的詞,奠定了他在詞壇上的一席地位。怪不得前人稱讚他的詞為“字字珠玉、擲地有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