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閱讀:敬畏生命

[小引]

法國人阿爾貝特•史懷澤,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如果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那么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

[文一]

生命是一張美麗的網

嶧桐

當人類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時候,我們發現,觸目所及的是一片無盡的荒涼。而當我們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則是一片五彩斑斕、生機盎然的景象,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講,我們的周圍是一片綠色的世界,而構成這綠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億萬種生命——植物、動物、微生物,它們猶如一張美麗的網,在裝點著這個荒涼的宇宙。

可是,60億世界公民中,有幾人時常意識到這一點?有幾人在吃飯穿衣、勞作休閒的空隙里,感念過造化提供給我們的這一片美麗的花園?想到過要敬畏生命、愛惜自然,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

人類開始了解自身對地球的消極影響,結果讓人觸目驚心:地球上已無一塊淨土,珠峰雪樣中含汞含錳,大西洋底有鉛鉻沉積,南極企鵝體內含苯,北極雲霧在加濃變酸——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種生命滅絕……生命之網面臨著巨大的人為災難,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蘇格蘭生物學家湯普遜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網”的概念。密西根大學的伊文斯說,總有一天,我們的子孫會明白,和人一樣,動物也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法國學者史懷澤更提出了“敬畏生命”這一全新的倫理價值觀:當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看得與他的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格爾看來,人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屬於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們的維護者,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在貪婪的物慾甚囂塵上的時候,偉人的呼聲顯得是那樣的微弱。現在每天都有一百多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種哺乳動物、437種鳥類、69種兩棲類、4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250種植物正處在滅絕的邊緣。殘酷的現實讓我們清醒,環境問題的實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價值取向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種“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感情。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界中新種的出現和老種的衰亡,速度大體上是一致的,但是人為的原因加速了物種的滅絕,由於每一個種都是大量遺傳信息的貯藏者,所以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是生命之網的一個網眼的開裂,它給整個生命世界帶來的危害難以估量。因為在複雜的生命系統中,我們難以測算,一個與人類的功利距離較遠的物種的消失,將會給生命之網的最終消失帶來什麼。

有個叫西雅圖的印第安人的酋長,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願意拿來獻給每一個活著的生命,並作為此文的結尾:人類屬於大地,但大地不屬於人類。世界上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就像血液把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連結在一起。生命之網並非人類所編織,人類不過是這個網路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可做的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路,也影響到人類本身。

(摘自《青島環保》,有改動)

[品評]

作者依據“偉人”理論,緊緊圍繞“生命之網”這一比喻闡發開來,高屋建瓴地指出——“環境問題的實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價值取向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滿了理性的光輝。作者還注意運用確鑿的數據和事實來述說人類貪慾造成的罪惡,正是人類的濫捕、濫伐,才導致一個個物種在地球上迅速滅絕,這是生物的悲劇,更是人類的悲劇。因為現實觸目驚心,致使作者的筆端也蘊含感情,比如“60億世界公民中,有幾人時常意識到這一點?……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一段,反問句並舉,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文二]

為所有動物不受虐待(節選)

莽萍

人有許多種學習的方式,全看他們怎樣看待世界。如果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會無視其他生命的價值,就會把任意濫用和傷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視為當然。

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就會發現,我們的許多做法都值得檢討。譬如,在中學階段就用小動物活體來做所謂實驗,就是一個不人道的設計,對於學生的心靈是一種傷害,而不是健康的養料。這一點,連有的學生都已經意識到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成人教師卻沒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因為反對這種殘酷的實驗課,跟學校和老師作了多次交涉,懇求老師能不能不要傷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組,共同解剖一隻青蛙,而不是人手一隻。可是,她到底沒有勸說成功,於是就決定在那一天拒絕到校上課。那是她整個學期第一次請假不去學校。

她的勇氣有沒有引起注意,有沒有成為下一次類似實驗課的真正有意義的障礙,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為這箇中學生的愛和勇氣感到驕傲。她不因為生命弱小就去欺負,不因為善小就不為。

現在許多國家都取消了國小和中學的動物活體實驗。這是近幾十年來環境倫理觀念和道德進步的結果。生物學已經建立很多年了,寫作的書籍成千上萬,現在還有了各種模型、圖譜和視聽網路可以用來學習。而我們卻要在趕上“已開發國家的實驗水平”的口號下,努力設定活體動物實驗課。的確,在以往的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有過名目繁多的殘害動物的實驗,但是,隨著動物保護哲學和生命倫理觀念的強烈衝擊,動物福利組織的實際抗爭

得到極大的認同,中學裡野蠻的動物實驗課逐步被取消,換成觀察動物在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動物屍體來學習。為什麼我們非要做日漸被別人廢除的殘酷實驗呢?在中學階段,有什麼知識是非要透過折磨動物來學習的呢?可能,我們需要趕上的不是生物課的實驗水平,而是其他的東西,比如對待動物生命的態度。

香港環保先驅溫石麟在回憶自己怎樣走上以保護自然為己任的道路上來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師——他大學預科的生物教授。這位外籍老師是他愛護自然的最初的帶領者。一次,他們去香港海邊作海岸生態考察。那位老師站在退潮的爛泥里,告訴正在尋找生物樣本的學生們:你們可以取上來觀察,但是,完事後要放回原位,因為他們是屬於這裡的,我們是大自然的觀察者,不應該破壞、擾亂大自然的平衡。這位赤腳站在爛泥里的教師,一直引導著他的學生走向尊敬生命、愛護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動物是需要學習的,沒有人天生具備這種態度。

(原載《中國青年報》)

[品評]

本文開篇即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學階段就用小動物活體來做所謂實驗,……+對於學生的心靈是一種傷害,而不是健康的養料。”並且通過典型的例證和鮮明的正反對比論證,深入地展開剖析。

由於材料精警動人,議論鞭辟入裡,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衝擊力。

[文三]

敬畏生命

張全民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角里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後,慘叫著縮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隻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被燙傷之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著個大肚子,動作遲鈍地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在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么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么卑劣,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對我來說,就是那個時候起,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分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裡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只有當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駱駝為了使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潭中;老羚羊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從而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剎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只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這樣做不僅僅因為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至於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載《散文》)

[品評]

本文內容非常豐富,既引用了生動的故事,又敘述了親身經歷,而且不乏精當的議論,使讀者在饒有意趣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啟迪和心靈上的淨化。

結尾的語句“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如巨大的紅色驚嘆號,特別具有警策力量。

[文四]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經,被電視上的《動物世界》深深地吸引著,雖然並不那么喜歡看電視(而它至今仍是經久不衰的熱門節目)。喜歡它,並不是因為難得見到這些兇猛的大型野生動物的新鮮感,而是那在莽原曠野中,馳騁天地間的自由與彪悍,是那捍衛生命的勇猛搏鬥和艱辛覓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獨立、自尊和自信。

曾經見過一幅照片,並深深地為之而振奮。那是雪地里一雙狼的眼睛,凝神注視著我,堅定、深邃、英氣逼人、攝人心魄。它積聚著強悍的力量,蓄勢待發,隨時攻擊覓食或者反應攻擊,捍衛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嚴。

還見過一幅荒漠上奔騰的兩匹斑馬的照片,地面上揚起的塵土更突出了它們高昂著頭仰天嘶鳴的奔放向上的氣勢;其雄渾壯闊與豪邁,在鉛灰色的沉沉烏雲的映襯下,越發地激盪人心,如同風塵古道上一首迴腸盪氣的戰歌。

而這裡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帶,任何動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極其艱難,但是它們依然憑藉著對生存的強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範圍地遷徒,艱苦地尋找水源和草場,在充滿危險的靜謐中頑強地生活著,構成茫茫草原上跳動的生命鏇律,成為美麗草原上的生命風景線。

欣賞,是有的。畢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鋼筋水泥構築成的空間裡,需要面臨和應付工作中的壓力以及人和人之間的競爭,是極其難得有機會見到野生動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動物;更不要說親眼目睹並親臨感受那山林間、草原上、曠野中自由地縱橫馳聘的英豪氣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這種野性的激情感染著;渴望如它們一樣的盎然的生機勃勃,激揚奔放;聆聽著它們強勁的生命節拍和鏇律,在心靈深處盪起強烈的回應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時期與生俱來的對生命的真誠信仰,而終於領悟了生命。

正是由於自然界其他萬物生靈(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存在,才使人類在這個世界中不再孤獨。野生動物不僅僅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更是世界中與人類一樣的平等的生命,有個性,有靈魂,更有張揚的激情——為自己生命的尊嚴和追求奮鬥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該如此。如果沒有了野生動物,已經被文明越來越遠的隔絕了自然的我們,又該從何、如何去欣賞生命的激揚,領悟生命的真諦呢?

對於自然而言,每一個生靈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滿激情的。自然界充滿了殘酷的競爭:有驕傲的勝利,有慘烈的失敗,更有無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艱辛和苦難;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也不會沒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競爭是殘酷的、野性的,然而整個自然界是和諧的、完善的。人類來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分子,嚮往野性,回歸自然是人類內心深處埋藏著的本性。

約束自己,善待生靈,敬重生命,保護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類自己,地球也不只為人類而存在。

(摘自《廣西環保》)

[品評]

文章描寫與議論有機結合,先以形象的筆墨展示野生動物激揚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在此基礎上闡發精到的見解——“野生動物不僅僅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更是世界中與人類一樣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類自己,地球也不只為人類而存在”。觀點新穎而有見地,行文凝練而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