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95)

1、德國的教育

善良教育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動物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稚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遊戲,有條件的還須作好“飼養記錄”。孩子們正式入學後,他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國小生熱衷的活動。

德國的中國小還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儘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做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

寬容待人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方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餵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過一番“將心比心”後,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唾棄暴力

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育”的作用。對那些中國小校校園裡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態度非常鮮明。據悉,凡經2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後難保是否能成為和平人士。一些聯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為伴是“明智”之舉。也許,還能預防德國重蹈“歷史覆轍”!

環保教育

環保教育已經實施幾年了,效果如何,我們心裡都有數,從一些兒童少年亂扔瓜皮果殼的習性不改可以看得出,用不著再多說。

效果為何不理想?原因多多。但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這門課。一位同事的朋友做廢品收購生意。一日,偶進朋友店門,看見收了許多廢紙。仔細一看,很多是書,其中就有環保教育方面的課本。他拿起一本一翻,竟如剛發的新課本,根本沒用過,表明一些學校壓根就沒有開設這門課。二是照本宣科。老師上課時,僅僅念念課本,布置布置練習。這樣的課,可以說,沒有什麼效果。

讓我們再看看德國的環保教育吧。

德國是世界上重視環保教育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而且特別重視實際效果。國小一年級剛報到時,每個人都會領到一套課本和一本看上去有點特別的綠色封面的“綠色記事本”,作為孩子們的“環保日記”或“環保周記”。

下面是一個國小一年級學生的記錄:

星期一 我為一種瀕臨滅絕的灰鵝捐了1馬克零用錢,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星期二 晚上我繼續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忘了關燈,結果白白浪費了大量的電,真不應該!

星期三 上圖畫課時,我因畫得不夠好而連撕了3張白紙。而其實我是完全可以再小心些的。老師說,製造一噸紙不僅要消耗木材,而且還要消耗大量水。想到這些,我感到慚愧。

星期四 我發現媽媽只為了洗我的兩件內衣就開動了洗衣機,不僅浪費水,而且也浪費了電。後來媽媽接受了我的建議,以後不再每天都開洗衣機,而是等把衣服積得多些再洗。

星期五 哥哥是個賽車手,但當他得知賽車會排放大量污染環境的有毒廢氣後,他和幾個也愛賽車的朋友們竟然想出了一個彌補的辦法——每年每人額外種20顆樹!哥哥真聰明!他和他的朋友們真是好樣的!

星期六 爸爸帶我上超市購物。原本他計畫開車去,後來聽了我的話改坐公共汽車,這樣既可以節約開支,也可以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量。

星期日 輪到我去丟垃圾,但我發現我家的垃圾袋裡的垃圾還沒有分類,於是我不顧臭味,耐心地將垃圾分類後再丟入垃圾箱,為的是方便環衛工人處理。

日記,尤其是國小一年級學生的日記,應當說是真實的。因為,他們童心未滅,還保存著那份純真,那份真誠。日記的內容是可信的。

從這一份日記,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德國的環保教育,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原因何在?在於他們的工作抓得早,抓得實,抓到了根子上。

這根子是什麼?是人的責任心。德國人特別注重的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環保的責任心,使孩子們從小就明白:“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從而把它落實在行動上。

從這個孩子的日記,我們不難發現,德國的孩子時刻都在想著環保的事。所以,才會因忘記了關燈而自責,為撕了幾張白紙的慚愧,為媽媽隨意開洗衣機浪費水而提建議,為哥哥因賽車排放有害氣體而額外種樹而讚美,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量而改乘公共汽車。

這些事,雖然都是生活小事,但我們分明可以從這些小事中窺見德國人那強烈的環保意識。

我們的環保教育,是否應該從中吸取點什麼?

2、顏回做飯

孔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只能吃些沒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沒有吃到糧食了。這天,顏回去討了點米,然後做飯,飯快熟了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偷偷地抓鍋里的飯吃。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拜見孔子並端上了飯,孔子假裝沒有看見顏回抓飯吃,起身說:“我剛才夢見先君,把飯食弄乾淨了,我們先祭先君。”顏回忙說:“不行。剛才灰塵落進了飯鍋里,扔掉沾著灰塵的食物怪可惜的,我就抓出來吃了。”

由此孔子發出感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可恃。”

孔子也是人,孔子也有錯誤時。

孔子的智慧在於及時認識錯誤,反思錯誤,於是有了“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可恃”的經典論述。

教師也是人,教師也有錯誤時。

教師的智慧也在於認識錯誤,反思錯誤,在思考中閃亮教育智慧,於是從教育失誤的腐朽中發掘出神奇,從教育平凡的點滴中發掘出偉大。

有一種智慧叫做反思。反思是痛,而後快。

3、真正的智者

有一位智者廣收門徒。每日裡,智者教他們修身養性,習文練武。弟子們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大都刻苦研習,幾年後,都有了一技之長,聲名遠播。只有一人不服管教,整日裡招惹是非,打攪師兄弟們的學業。於是眾弟子要求智者把這渾渾噩噩的傢伙開除掉。但是老師不答應,弟子們再三請求,老師還是不答應。眾弟子說如果再留這個傢伙,我們就走。但老師還是不答應。眾弟子紛紛離去。

在智者努力的結果下,十幾年後,那個渾渾噩噩的傢伙,終於修成正果。

為一個搗蛋鬼得罪眾弟子?

有人點化:“你有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你去找那隻?”

“當然是丟失的那隻。”

“是的,丟失的那只是最需要你去尋找和幫助的。智者的智慧就在於他幫助了那個最需要幫助的人。”

豁然開朗。教育,就是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班上的調皮鬼、後進生……

有一種智慧叫做幫助。助人即善,即智。

4、沒有不可能

當阿里第一次走入拳擊欄,瘦弱的他令觀眾認為不出5個回合就會被打趴下。

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在一生61場比賽中,創造了56勝5負的拳壇神話,成為拳擊史上第一位三度奪得世界重量級冠軍、獲得“20世紀最偉大運動員”榮譽的拳王。他說過一句話:“‘不可能’只是別人的觀點,是挑戰,絕非永遠。”

最近,萊拉·阿里出現在了愛迪達最新的廣告片中,她就是拳王阿里的女兒。原來拳王阿里的女兒也打拳!她甚至與父親老拳王在拳擊台上同場競技,演繹了又一個“挑戰不可能”的故事。

“我是萊拉·阿里,我是一個職業拳擊手。我身上背負著3條世界重量級拳王金腰帶,職業生涯的戰績是16勝、0負,曾13次擊倒對手。當我第一次在電視裡看到女子拳擊,就像一根導火線在我腦中點燃,我對自己說:我也要那樣!”萊拉·阿里如是說。

“我想我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成為萊拉·阿里,而不是永遠被人稱為穆罕穆德·阿里的女兒。告訴你們,我的父親是個大男子主義,他甚至不喜歡我穿短褲和運動衣。但是,我從不認為女人和拳擊是一對矛盾。我想成為一名戰士,同時也是一個讓人激動不已的漂亮女人。”萊拉·阿里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至於她的父親老阿里,現在每次看完女兒的比賽,都會對她說:“你是最優秀的!”現在,萊拉·阿里已經贏得了3項世界冠軍。面對榮譽,她這樣回答:“有人說女人不該打拳擊時,你認為我會怎么做?是的,沒錯,上!我現在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也是最優秀的女戰士。當人們走向我,告訴我他們受到了鼓舞,我使他們相信‘沒有不可能’時,我的心情棒極了!那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意義,我必須繼續做得更好。”

對不可能的超越,才是最華彩的生命樂章。一個男人如此,一個女人也如此。

一個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與風險和艱難拼搏的一生。許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實是功夫未到。記住這句話吧:只要去做,就沒有不可能(ImpossibleisNothing)。

5、珠寶店的“幼稚”

荷蘭東部一位名叫德布爾的珠寶商,為慶祝10周年店慶,別出心裁地向4000名顧客寄出郵件,其中200個信封里裝有鑽石,其餘的則裝著看起來像鑽石,但價格要便宜得多的鋯石。郵件寄出之後,他就開始等待他期待中的人們的讚美和謝意。

可是每次郵遞員來,帶給他的都是失望。怎么回事呢?難道大家收到了不要錢的寶石,連寫封感謝信都沒有興趣?左等右等,他終於沉不住氣了,於是開始打電話向一些顧客詢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問的結果,使德布爾又好氣又好笑。原來,顧客們早已對信箱中的廣告郵件不勝其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只要見了那些來自某某公司和某某商家的郵件,就把它們扔到垃圾桶里去。自然,德布爾寄出的那些裝有寶石和鋯石的郵件,也被他們當做“垃圾郵件”扔掉了。得知這一結果後,德布爾在當地媒體上表示:“我實在是太幼稚了,我忘了現在的人已經再也不會相信這種郵件了。”

這件事,至少可以給我們傳遞這樣幾個信息:1,哪怕是珠寶商的“別出心裁”,也有非常愚蠢的時候;2,寶石的光芒,穿透不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3,一個人如果過於“沉得住氣”,有些事他將永遠也弄不清真相;4,將一件東西變成垃圾的,首先是人的大腦——許多情況下,人的大腦與垃圾桶沒有什麼區別。

6、拿破崙是如何回答的

那年聽講座,王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士兵給拿破崙送信,由於馬跑的速度太快、時間太久,在到達目的地之時猛跌了一跤,那馬再也沒站起來。拿破崙看過信後,立刻寫了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催促他騎上自己的戰馬,趕緊把回信送出去。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得華麗無比,便對拿破崙說:不,將軍,我是一個普通士兵,實在不配騎這匹漂亮強壯的駿馬。

王老師講到這裡就停了下來,讓學員們猜猜拿破崙將如何回答。有的學員說:拿破崙可能會讓他立刻執行命令,回為軍人應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有的學員說:拿破崙可能會向他說明回信的重要,甚至關係到戰爭的勝負,軍隊的存亡。後面發言的學員講的也都差不多。

王老師搖了搖頭說:拿破崙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用的。拿破崙沒有打任何官腔,那平等、親切的人情味,讓那個士兵深受感動,並徹底拋棄了自卑自賤的想法,像個偉大人物那樣躍馬賓士,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後來,那個士兵成為一名優秀的軍官。

7、面對危險抬起頭

幾年前,一個由7個探險家組成的團隊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他們經過一座險惡的石山下時,山體發生迸裂,十幾塊巨石從山腰轟然而下。

等一切沉寂下來,7個探險家中有6個已經被亂石砸死,而剩下的那一個探險家只受了點輕傷。

聞聲而至的記者問這個倖存的探險家:“你只是僥倖沒有被石頭砸中嗎?”“不是。”探險家淡淡地說:“只是因為我面對危險抬起了頭,從而得以避開巨石的襲擊。”

面對危險抬起頭,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的。當有人告訴我們頭上正有東西掉下來時,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把眼一閉,然後把頭一縮,其實這對避開危險沒有任何用處。危急時刻或逆境之中,只有抬起頭勇敢面對的人,才有可能逃離危險,戰勝困難。

8、背簍

有一個覺得生活過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尋找聖人諮詢解脫的辦法。聖人在聽了他的苦惱之後,給他拿了一個竹簍,指著一條鋪滿沙礫的道路對他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進背簍,看看最後會有什麼感受。”那人照著聖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沒有多遠,石子便裝了半個背簍。聖人問他有什麼感受?

他說:“越往前走,逗人喜歡的石子越多,背簍也就越來越沉重。”

聖人捋了一下銀白的鬍鬚,微笑著說:“孩子,我們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背著一個空空的背簍。然而,隨著我們的逐步長大,喜歡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我們每走出一步,背簍里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這就是你為什麼會覺得生活的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

那人問聖人:“我應該如何來減輕生活的沉重呢?”

聖人回答道:“要減輕這份沉重其實非常簡單,你只要把工作、愛情、婚姻、家庭、友誼……其中的任何一份東西拿出,背簍都會減輕沉重。”

聖人緊接著反問道:“你願意將其中的哪份東西毫不猶豫地拿出來呢?”面對聖人的詰問,那人無言以對。

是啊,我們每個人裝進“背簍”里的都不是純粹的石頭,而是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精心從這個世界裡尋找來的愛情、事業、家庭、婚姻、友誼等許多令我們魂牽夢繫難捨難分的“東西”。就是因為這些捨棄不去的“沉重”,才讓我們感覺到了人生的豐富、美好、充實,捨去了這些“東西”,人生就會是輕飄空虛,無所維繫的,就會失去應有的快樂和幸福。

9、從墳墓到金礦

在西蒙·波格爾50歲那年,他苦心經營的公司因一樁樁的官司和內部管理不善而被迫破產。重新變得一無所有的他用手中最後一點錢在市郊買了一處墳地,他想自己已經老了,還是為死後的靈魂安個家吧。

意想不到的是,4年後,一條鐵路欲從西蒙·波格爾那處墳地前方穿過,火車站就擬建在墳地前邊。於是,就有人找到西蒙·波格爾,願以高出數倍的價錢買他的墓地。一塊看似不起眼的墓地竟輕鬆地為他賺回了一筆不菲的錢,這是西蒙·波格爾當初萬萬沒有料到的。一錘驚醒夢中人,西蒙·波格爾迅速找合作夥伴籌錢買下了“火車站”周圍的大片土地,等到兩年後火車站建成時,這片地皮的價格漲勢驚人。

西蒙·波格爾因此而扭轉了自己的人生,從而成為有名的房地產商。

人生沒有真正的失敗,因此我們根本沒有理由說放棄。一塊墳地都可以變成一座“金礦”,這世上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10、羅浮宮中的“藝術車間”

在法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免費為教師及18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為他們組織專場講解。享譽世界的羅浮宮博物館每年接待600萬參觀者,其中一半是學生。羅浮宮擁有數十個“藝術車間”,既為成年人服務,也為學生服務。今年二、三季度,學生“車間”開設32個專題的活動,如“了解園林”、“認識菘藍”(一種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飾”等。所謂“車間”是集參觀、講解及自己動手三者於一體的藝術活動場所,為50平方米的廳室,中間有一工作檯,周圍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設立“車間”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車間”活動,憑藉羅浮宮的資源。例如,園林課先由教師帶領參觀羅浮宮前的杜伊勒里花園,講解其風格,回到“車間”後,學生用模具搭一個他們想像中的花園。6到18歲的孩子都可憑興趣參加,沒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課費即可。“藝術車間”很受歡迎,一般要提前半個月才能訂到位置。

教育部長雅克·朗就此談道,如果想使法國仍然保持創造性,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國家,就應該考慮人的整體的、協調的發展。音樂之於心算,戲劇之於閱讀,造型藝術之於幾何,不無裨益。科學、藝術教育喚醒敏感,催生創造力,它像是學生進入其他未知領域的“芝麻開門”的呼喚,引導他們去發現,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