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98)

1、家庭·社會·愛

一位孤獨的老人,無兒無女又體弱多病。他決定搬到養老院,於是宣布出售他的名宅。購買者蜂擁而至,價格一直炒到10萬英鎊還在不斷攀升,可是購買者沒有一個合他的意。老人因此憂鬱,心緒不寧。

這天,來了一個衣著樸素的青年。他彎下腰低聲說:“老先生,我也想買這住宅,可我只有1萬英鎊。”“它的底價是8萬英鎊。”老人淡淡地說。“但是,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會讓你依舊生活在這裡,我會和你一起喝咖啡、讀報、散步,我會用整顆心照顧您!”

老人的眼睛倏地亮了,他顫巍巍地站起來,拍拍青年的肩膀,大聲說:“小伙子,這棟住宅歸你了!”

青年用愛贏得了老人的信任,成了名宅的主人。

青年用赤誠的心,彌補了經濟上的不足,使擁有名宅的夢想成真;老人也因此獲得了青年的照顧和愛。

再說一個故事——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生性多疑,多方醫治毫無成效。一天,父子倆在貯藏室收拾東西,父親讓孩子爬上一個高架子。孩子說:“我上去了,你把梯子抽走了,我就下不來了。”父親說:“放心吧,相信我。”孩子爬上去後,洛克菲勒卻真的把梯子抽走了。孩子說:“你為什麼騙我?”父親說:“我要讓你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兒子傷心地站在高架子上,躊躇再三,感到很絕望。他流著眼淚,閉住雙眼縱身一跳,父親則展開雙臂,穩穩地接住了孩子。孩子驚奇地睜開眼,看到父親輕輕撫著他的頭髮,說:“孩子,我要讓你記住:任何時候,這世上連父親都不信任,還能信任誰呢?”

家庭締結出親情之愛,親情之愛孕育的信任是靈魂深處的默契。有信任,才會與親人相濡以沫,一起走過生活的風風雨雨。

家庭衍生出社會,社會更需要信任。

社會與愛本來就若即若離。這愛,需要風雨同舟,坦誠相待;這愛,需要共同努力,無私奉獻。

2、傾聽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只有一個女兒,自小就視她為掌上明珠,對她千依百順。那公主成年後,長得貌美如花,而且琴棋書畫、歌舞詞賦樣樣皆能,是國中有名的美女和才女。

有一段時間,公主經常顯得有些鬱鬱寡歡,整天都愁眉不展。國王問她什麼事,她只是低頭不語,這使國王大惑不解,於是問身邊的大臣。有位細心的大臣對國王說:“公主年紀也不小了,該為她選一位夫婿。”國王聽了恍然大悟,立即向全國公布了公主要招親的訊息,只要是尚未娶妻的男子,能博得公主的歡心,都可以成為國王的乘龍快婿。

訊息傳開,引起轟動。第一位上門的是全國最富有的男子,一見面就向公主吹噓自己富可敵國,日後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公主聽了那男子的陳述,輕輕地搖了搖頭。

第二位上門的是全國最英俊的男子,公主還是不滿意。

第三位上門的是全國最有才華的男子,他極力向公主炫耀才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琴棋書畫,無所不談。公主還是搖頭。

以後又有無數男子去應徵,都被拒絕。正當人們疑惑不解的時候,公主說她已選中了如意郎君。但那男子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極其普通,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那些失敗者忍不住問那男子是如何博得公主歡心的。那男子笑笑說:“我只不過是認真傾聽公主說她的心事,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安慰她幾句罷了。”

在現實生活中,找一個願意聽自己談訴心事的人實在太難,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他肯定會很受朋友的歡迎。傾聽往往是人際交往中最銳利的武器,善於傾聽有時比千言萬語更能打動對方的心。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惜做得到的人並不是很多。

3、正義的舉報

震驚世界的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是一位年僅24歲的美國士兵給予“曝光”的,他受良心的驅使,冒著風險把自己親眼目睹的美國一些士兵虐待伊囚犯的醜行寫成匿名小紙條,悄悄地塞進上司的門縫,最終引致五角大樓下令調查。

這次舉報,引起了世人對遵守國際法、保障人權的重視,因此受到美國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這士兵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4、一條毛毯

小彼得實在不相信爸爸真的決定要將爺爺打發走。但是,今天家裡新出現的那條毛毯,分明就是爸爸買回來給爺爺的送別禮物。也就是說,從明天早晨起,爺爺將要永遠地離開這裡,到當地政府建造的養老院去。

門廊邊,傳來了爸爸和他的未婚妻的笑聲。“噢,你看這個,”爺爺僵著臉色對爸爸的未婚妻說:“這條漂亮的毛毯,是我的兒子送我隨身帶走的禮物。”“喔,”那位姑娘說道:“這確實是一條不錯的毯子!”姑娘冷冷地對著爸爸:“可花費不少呢,是嗎?這可是一條雙人毛毯!”

小彼得衝進了屋內。他一直在默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他聽到那位姑娘在責備爸爸,還有,爸爸的火氣也在漸漸上升。後來,那位未來的“媽媽”被氣得走了。“喔,爸爸,她是對的,”小彼得站了出來,手裡拿著一把剪刀,冷冷說道:“爸爸,還是讓我們把這條毯子一分為二。一條單人毯子,對一位將被打發走的老年人來說,已經綽綽有餘。爸爸,留下另外半條,我們將來會有用的!爸爸,當你年老的時候,我就用另外半條毛毯把你打發走。”

長長的沉默。爸爸走向爺爺,站在他的面前,沒有說話。但爺爺心裡明白,他將手搭在彼得爸爸的肩上。小彼得再也忍耐不住,嗚嗚地哭出聲來。

頓時,只見祖孫三人已抱成一團。

5、創造機遇

比爾·蓋茨創辦自己的軟體公司之初,處境非常艱難,沒有顧客買他的產品。當時,他工作和生活的地區附近也有人為利用電腦科學領域內的新發現開辦了幾家小公司。

有一天,一家大電腦公司的經理來到蓋茨住的街區,尋找一個發明了一套新電腦作業系統的人。那位發明者和比爾·蓋茨是鄰居,但這位經理造訪時他不在家。於是他在蓋茨家停下,問蓋茨是否了解那位發明者的系統及其運行方式。

蓋茨正在設計的是完全不同的軟體,但他告訴那位經理,他正在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其實沒有),並願意和那位經理在幾周后討論這套作業系統。

那位經理同意雙方幾周后進行會談,然後蓋茨馬上開始尋找某個有一套可運行的新作業系統的人。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作業系統後,蓋茨根據那位經理的要求對系統進行了修改。幾周后的那次會談取得了很大成功,蓋茨的新作業系統售給了那家大公司,這筆生意為微軟公司的成立打下了基礎。不出20年,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6、記住勃呂納梭

我的法國朋友戴鶴白告訴我,有兩個人的名字一定要記住,因為他們對人類提升生活品質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個是康明基,另一個則是勃呂納梭。英國的康明基是抽水馬桶的發明人,他在1775年獲專利,其抽水馬桶的原理結構一直被我們沿用到今天。勃呂納梭呢,是19世紀巴黎地下水道的總設計師,開創了人類城市科學處理污水的先河。

戴鶴白領我去巴黎地下水道博物館參觀。那裡面是1875年最後完成的巴黎地下水道網的局部。現在巴黎地下水道全長達2350公里,真比蜘蛛網還要複雜。大體來說,凡地面上有的大小街道,地下都有相應的大小水道,水道主幹道兩側都有可容人行的石路。在這水道建成前,巴黎市居民的糞尿污水都傾流到塞納河裡,建成後,則將污水引至市區20公里外的田野里作自然滲透,上面栽種一些非食用性植物。到1930年後,建造了大型污水處理廠。到目前,自然滲透方式基本上淘汰,經過處理的污水污物大都變廢物為有用之物,因此塞納河越來越清亮,巴黎的土壤污染也減至最輕。

勃呂納梭造福巴黎,並啟示著全球各個城市從污水處理著手,去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7、可慮的心態

一位朋友因為公務,到外省參加一項活動。活動就有報酬(通俗的說法叫“紅包”)。他覺得這研討與自己負責的公務有關,不該拿那紅包,於是想退。但有人勸他:“你要退了,人家怎么好拿?別說駁了東道主的面子,也擋了人家的財路。”

他只得收下,但總覺不安,又起意交給紀委。又有人說:“你交了,人家就問,其他參加的人怎么沒交呢?這不把人給賣了嗎?”

“那么,捐助公益事業吧。”

“那紅包不過幾百塊錢,可人家想,捐都捐了這些,還不知撈了多少呢!”

朋友嘆道:他們不是沒根據,我已因這些事苦惱許久了。

出幾個貪污犯,不可怕,哪個社會都有,只要正氣弘揚,不難查處。但是,這種讓人不敢清白做人的社會心態卻可慮。人於蒼則蒼,人於黃則黃。普遍的心態可以是這樣的染缸。

8、致父母的備忘錄

1、不要寵我,我很清楚我不應該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驗你們。

2、不要擔心對我太嚴厲了,我喜歡那樣,那讓我感到安全。

3、不要隨便在人前糾正我,私下裡告訴我,我會更容易接受意見。

4、不要讓我感覺犯錯誤就是犯罪,那會顛覆我的價值觀。

5、不要因為我說“恨你們”而生氣,我不是真恨你們,只是想讓你們注意我。

6、不要袒護我,讓我承擔後果吧,我需要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7、不要過分在意我的小毛病,有時候它們讓我得到想要的關注。

8、不要嘮嘮叨叨,我會假裝耳聾來保護自己。

9、不要輕率做承諾,當諾言沒有兌現時,我會非常失望。

10、不要太多拷問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受驚嚇而說謊話。

11、不要變化無常,那讓我十分迷惑,失去對你們的信任。

12、不要搪塞我的問題,如果你們那樣做,我就不會再問你們問題,而到其他地方去尋求答案。

9、機遇是重要的

有一年,胡適參加公派留美學生考試。在考作文時,胡適接到考卷,一看題目心裡就犯了難,覺得若按考題寫,自己就無話可寫,無法寫出有新意的文章,無法表達自己寫作的真實水平。於是,他當機立斷,挑了自己最感興趣、最有見解的問題,自擬題目,一氣呵成地寫成了一篇文章。改卷老師看了他的文章後,覺得這位考生儘管未按考題寫作,但他的文章的確寫得極好,也有創見,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欣然給這篇文章打了個滿分——100分。旁邊的閱卷先生表示疑義,這位判卷老師卻堅定地說:“這篇文章寫得實在太好,依我的本意,我要給他打分。”旁邊的閱卷先生聽了,就再也不說什麼。

由於作文獲得高分,才使胡適的這次考試部分在錄取線以上,符合出國留學的考試成績標準。在這次考試中,胡適的名次儘管排得很靠後,但他畢竟還是獲得了赴美留學深造的機會。

10、高高翹起的象牙

法國畫家瑪蒂斯是一個十分善於思考的人,從一些細小的事物中,他總能夠悟出啟人心智的道理。

一次,一位黑人雕刻家用骨頭雕出了兩頭大象。瑪蒂斯和一位朋友一同去觀賞。那兩頭用骨頭雕成的大象看起來十分相似,都顯得怒氣沖沖的,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瑪蒂斯眯著眼睛仔細看了一會兒,馬上心裡就明白了。他問朋友:“這兩頭大象你喜歡哪一頭呢?”朋友就有手指了指其中的一頭。

“既然你喜歡這頭大象,那么你認為這頭大象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嗎?”瑪蒂斯又問。

朋友想了想,搖了搖頭。

瑪蒂斯說:“讓我來替你回答吧。你喜歡這一頭大象,是因為他長長的牙齒和鼻子一起高高地翹起來,而正是這一翹使整頭大象一下子鮮活起來了,難道不是嗎?”

“可是,”朋友說,“你說的雖然很有道理,實際上大象的牙齒是不可能像這樣翹起來的呀!”

“是啊,正如你所說,大象的牙齒是不可能像這樣翹起來的,可是這卻正是那位黑人藝術家高明的地方。我猜想,黑人雕刻家先是按自己的想像雕刻了這頭生動而鮮活的大象,後來卻有一位傻瓜對他說:‘你錯了,大象的牙齒是不可能這樣翹起來的。’,於是他又循規蹈矩地雕刻了另一頭大象,它的牙齒老老實實地長在它該長的地方,規規矩矩地照原樣生長著,可是它也就只能是一頭普普通通的大象,它的生動和鮮活也就沒有了。”

瑪蒂斯從那高高翹起的象牙中悟出的道理是深刻的。形似的東西往往只能敷衍我們的眼下,只有經過大膽想像的、神似的東西,才能反映我們的精神本質,才能夠深刻打動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