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專題寫作指導(1)

專題一

【訓練目的】

了解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及寫作記敘文的基本要求。

一、什麼是記敘文?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抒情等方式表現實際生活的一種文體。

二、記敘文分類

1、以寫人為主

2、以記事為主

3、以寫景或狀物為主

三、基本要求

(一)寫人記事要交待清楚記敘的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是記敘的六要素。這六個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備,而且表現形式也可以靈活多變,根據實際情況在文章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回答出來。

(二)寫人記事要注意記敘順序

1、什麼是記敘的順序?

寫人記事,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就是記敘的順序。

2、記敘的順序常見的有四種類型。

(1)順敘

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叫順序。順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組織材料的方法。要注意順序不等於文章不分主次地記流水帳。應做到層次明顯,重點突出結構清晰。比如寫《記一次升旗活動》,一般是從旗手擎旗入場開始寫到結束,但不等於把參加升旗活動的每一個人及每項步驟寫得面面俱到,也就是說,運用順序的方法時,要注意做好圍繞中心選材和剪裁工作。

(2)倒敘

把後發生的事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寫在後面,這種寫法叫倒敘。倒敘方法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文章平鋪有敘,能使結構富於變化,引人入勝。運用倒敘的方法特別要注意的是應在倒敘與順序相接的地方把時間交代清楚,要有必要的交代語句,使讀者覺得頭緒清楚。

(3)插敘

在記敘的過程中,有時需要插入在時間、地點上不一致的有關情節,然後再接敘原來的事情。插敘部分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運用得當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逼真,敘述內容更詳盡易理解。

(4)補敘

在一件事敘述完畢後作必要的補充交代。簡稱“補筆”,它可以給讀者一種豁然開朗的快感。

(三)圍繞中心選擇材料

1、什麼是作文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就是現實生活中和一切原始素材。

2、什麼是中心?

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即文章的靈魂。

3、中心和材料的關係

材料是文章反映的範圍,是文章的內容。中心是全部材料所表現的主旨。中心必須借材料來體現,材料必須通過中心來組織,材料是受中心支配的,為中心服務的。而離開材料,中心是無法單獨存在的;離開中心,材料僅僅是一些亂七八糟的素材,不能算作一篇文章。

4、對中心思想的要求

中心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從生活實踐中,從具體材料中提煉出來的,提煉時要求中心思想積極、集中、深刻。

積極:我們向別人宣傳先進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使文章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集中:就是一篇文章要集中表現一個思想觀點。所以,哪詳寫,哪略寫,這要根據中心思想集中表現一個思想觀點來定。

深刻:就是要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意義,使我們的認識能提到較高的程度。

5、材料的選擇

第一,要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決定材料的取捨、詳略。

第二,材料要真實。就是說要寫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經歷的事情。

第三,材料要典型,要注意“以小見大”。所謂典型,就是要在同類材料中儘量選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材料。所謂以小見大,是指材料內容是大事還是小事說的。大事,如開什麼大會,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固然可以寫,但生活中的細小的事情也可以反映深刻的主題。

第四,材料要新穎。就是要能體現出時代特點,要有新鮮內容,要有獨特地方。

(四)根據中心確定詳略

1、什麼是詳寫和略寫?

詳寫,就是為了使中心思想鮮明突出,把所要表現的人物、事跡或所要說明的問題寫得具體些、詳盡些。

略寫,就是為了顧及全篇,突出中心,把那些和中心思想關係不十分密切,表現力不是很強的內容寫得概括些、簡略些。

2、寫記敘文如何才能做到詳略得當?

在一篇記敘文中,不要對所有的人物或事件都平均用力一一寫來。也就是說,記敘應當有詳有略。一般地說,記敘文的開頭、結尾部分較簡略,而中間部分較詳細;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出身來歷等敘述較簡略,而對其外貌、行動、語言、心理描寫或事件的具體經過等描寫較詳細;對不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或文章中心的事件,敘述描寫時比較簡略,而對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或表達文章中心的事件,敘述描寫則比較詳細。就人物而言,詳寫的是其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就事件而言,詳寫的是具體的經過。一人幾事的記敘文,詳寫一件事,略寫其他;幾人做一事的記敘文,詳寫一人而略寫其他。這樣,才能詳略得當平中有奇,文章才能引人入勝。

3、注意問題

在記敘文里,詳略不當突出表現在是記流水帳。究其原因:一是想到哪寫到哪,事先沒作好詳略的安排;二是沒有真正掌握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安排詳略這個寫法。

(五)合理安排文章的線索

1、什麼是線索?

線索就是記敘文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將文中的場景、人物、事件、情感、思想等連線起來,形成貫穿全文的整體。一般一篇文章一條線索,也有多條的:主線和副線,明線和暗線等。寫作記敘文,往往先確定線索。

儘管題材多種多樣,筆法千變萬化,構思各有奇妙,但只要把握住線索,行文自可變化自如,文章渾然一體。如《白楊禮讚》就是把白楊樹賴以生存的景美、白楊樹自身的形美、白楊樹內在的神美用“白楊樹是不平凡的”這一線索貫穿起來,托物抒情、意蘊深遠,取材廣泛、揮灑自如。

2、記敘文安排線索的幾種方法

a、 事物線,以某一貫穿始終的物品為線索來組織材料。如《倚天屠龍》、《一雙繡花鞋》、《項鍊》、《黨員登記表》。

b、事件線,以事件的發展經過為貫 穿全文的線索來組織材料。如《杜十娘怒沉百寶 箱》、《武二郎醉打蔣鬥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

c、人物活動線,以某時某地人物的各種活動為主來貫穿全文。如《雷雨》、《包身工》、《茶館》、《荷花澱》。

d、人物感情線,以人物的情感發展變化為主來組織材料貫穿全文。如《藤野先生》、《瑣憶》、《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

(六)合理運用表達方式

記敘文中的表達方式的運用應做到以下兩點:

1、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

寫記敘文應有一個最起碼的認識,就是文章的敘述性要強,敘述能力要高,這種敘述不能是平鋪直敘的,不能是乾澀無味的,也不能是直白空洞的,應學會完整生動的敘述。

描寫對於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來說,主要指肖像要神似,動作應傳神,心理需真摯,語言必個性;對於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來說,則離不開場面描寫;而對於所有的記敘文體來說,細節描寫用的好,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多種表達方式應綜合使用

正如上文所言,運用具體、詳實、生動的記敘能給人以鮮明的形象,但在記敘文中,只有記敘描寫而沒有議論、抒情,文章的中心就無法突出,具體內容也顯得蒼白,所以揭示事物的深刻內涵就十分重要。這時議論抒情就可粉墨登場了。應該說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亦在此。平凡的小事加以有針對性的抒情議論,文章能蛻變成 “天鵝“,成為開格文,這裡的議論不要只在文尾“曇花一現”,還應做到夾敘夾議,在敘述中自然折射理性的光輝;這裡的抒情切忌矯情,應緣情而發。總之,不可喧賓奪主,畫龍點睛即可。

四、訓練題目

以“美陪伴著我”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記敘文,不得抄襲。

專題二

【訓練目的】

掌握寫人記敘文常用的幾種描寫方法。

【寫作指導】

人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為人們說話、寫文章的內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鮮明性格特徵,就要對人物各方面有意義的特徵進行細膩、逼真的描繪。

1.肖像描寫。這是對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飾以及隨身器物(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張飛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經歷、身份境遇、性格特徵、內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個性特徵、最能表現人物內在特點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時還要注意描寫順序及所發生的變化,最終只畫出一個“人”的標準像。如《瑣憶》中對魯迅頭髮的描繪,《祥林嫂》中對祥林嫂白髮特別是眼睛的刻畫,《孔乙己》中對主人公長衫的描寫,都十分傳神。

2.行動描寫。判斷一個人,主要不是看他的聲明,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為,看他做什麼,怎樣做。“做什麼”,“怎樣做”,這就構成了一個人在具體條件下的具體行動。描述行動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為這最能顯示人物的思想和個性。如果沒有“大鬧天官”,沒有“景陽崗打虎”,沒有“三拳打死鎮關西”,孫悟空、武松、魯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為遜色。這雖是文學創作的經驗,但描寫現實生活的人物時也可借鑑。描述行動,尊特別注意動詞的選擇。同樣是跟拿錢有關的動作,《一件小事》中的“我”是“從外套袋裡抓出一大把銅元”,孔乙己買酒是“排出九文大錢”,華老栓在慌忙中是“摸出洋錢”,而那“黑的人” 是“一手抓過洋錢”,守財奴葛朗台為了討好太太和女兒,是拿了一把金路易“摔在床上,隨後又“把錢拈著玩”。這每一個動作都是個性化的。作者不僅注意到人物“做什麼”,還特別注意到人物“怎樣做”,這樣,通過描述行動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靈,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茅盾說:“人物的性格必須通過行動來表現。” 又說:“既然人物的行動(作品的情節)是表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決於這些行動的有沒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動的時候,就要儘量剔除那些雖然生動,有趣,但並不能表現典型性格的情節。”(《關於藝術的技巧》)

行動描寫應掌握兩個原則:一、人物性格應當從他自己的行動里流露出來;二、人物的行動應當經過選擇,足以表現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動的生動性和典型性。所謂生動性,指的是作者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麼,而且要寫出他怎樣做。所謂典型性,則指的是作者要寫出人物為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3.語言描寫。言為心聲,描述人物語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能自然地揭示人物身份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即使同樣內容的話,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人,說出來也會不一樣。有一個同學做過這樣的觀察:馬路邊,一個個體腳踏車修理攤剛開張,主人是個瘸子。一位老工人見了說: “殘疾人有這個本事,難得!唉,天無絕人之路啊!”一個待業青年見了,說法不一樣:“天不滅曹,該他有碗飯吃!我們四肢俱全倒還不如他呢!”一位街道老太太的感想又不同:“老天爺餓不死瞎眼雀兒。”三種說法都有同情主人的意味,但老工人更多讚賞,待業青年有點不服,老太太只是可憐;在表述上都用了格言諺語,卻反映了不同的風格。人物語言的描寫要符合人物的年齡、經歷、身份、文化教養等特點。人物語言的描寫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徵,成功的對話描寫,不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等特點,還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語言描寫應求簡潔,切忌拖泥帶水。

4.心理描寫。這是對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動的描述,如思想、感情、願望、體驗等。人物的言行,包括人物的穿著打扮,無不受思想的支配,所以寫言行實際上也是間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如果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描述,那就是直接描述。直接描述心理,常用“他想”的形式,描述者把人物所思所想直接標出,一般要加引號。如果轉化為寫、說者的口吻,就不能再用引號了。通過夢境描寫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不僅可以表現人物易於覺察的心理活動,還可以把他的潛意識表現出來。此外,心理描述也可以通過人物的日記、書信來進行。

5.細節描寫。所謂細節就是指人物那些看似普通平常、實則具有豐富個性和精神情感內涵的外在表現,它可以是言行的,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儀態服飾的。細節描寫就是對某一細節或作點擊式的、或作細緻入微的、或作反覆強化的描摹刻畫,力求達到生動傳神,充分突現人物個性、思想情感和精神風貌。

例文一:      

心弦上不逝的風景

去縣中補習那年,父親病重,母親脫不了身,叫妹妹送我。

那天,山風很大,贏弱的小妹肩挑兩筐沉沉的行李,在溝溝窪窪里晃蕩,瘦小的身子像根離地的芨芨草,顫顫地顛簸在荒野里。

我默默無言地隨在後面,靜靜地聽風聲里綠竹扁擔的吱嘎聲。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草尖林梢,染紅了隱隱的村居,小妹蠟黃的臉映得紅山茶一樣。

“哥,前面就是狀元泉,四爺爺說,叫了狀元泉,明年準能考中。”小妹一臉燦然,凌亂的劉海兒下,是一雙充滿渴盼的眼睛。

小妹放下扁擔,理了理亂髮說:“哥,我幫你叫,我聲尖。”小妹像山裡的妞趕集子似的掩不住喜色。

娘娘嶺上,小妹立在翻湧的草波里,夕陽柔柔地裹了渾身,像蘆葦盪中的丹頂鶴。

小妹瘦小的雙手捂成海螺狀,微微地聳起身子,深吸著乾澀澀的山風。一個尖長尖長的聲音,遠遠地掠過山風,在梁子草坡間穿梭……

山風正凶,娘娘嶺上卻如一個沉靜的湖,落日的餘暉染紅湖面歸巢的林鳥,染紅了小妹佇立的身影,染紅了那聲如岸邊號子的長音:“哥,你能中,準能中,中——”

“哥,你聽,狀元泉回聲了,你聽,你聽。”小妹回眸間的一臉悅色,使我的眼眶盈盈地溫熱起來。

山谷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卻聽出了明晰,聽出了厚厚實實的分量。

“哥,明年你準能中!四爺爺說,狀元泉有靈性。”小妹撲閃著亮黑的眼睛,定定地凝視了我一陣,默默又挑起筐趕路。

遠山的霧漸漸地朦朧起來,渾圓的夕陽收起最後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襲來,凝望著小妹挑著碩大的籮筐顛簸著,瘦小的身影隱入暮色,我淚流滿面。

回城的日子我精細地跋涉過每一個朝暮,不管未來是否感應到小妹呼泉的靈氣,是否有風有雨,小妹,我依然戀你,你給我一生的感動,永遠是那道心弦上不逝的風景。

這篇文章的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很有特色,同樣是寫親情,但寫得不同凡響,“小妹”對哥哥的關愛和對哥哥金榜題名的祝福與企盼寫得十分細膩生動。

例文二:

守財奴(節選)

終於他主意拿定了,晚飯時分回到索漠,決意向歐也妮屈服,巴結她,誘哄她,以便到死都能保持家長的威風,抓著幾百萬家財的大權,直到咽最後一口氣為止。老頭兒無意中身邊帶著百寶鑰匙,便自己開了大門,輕手躡腳地上樓到妻子房裡,那時歐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妝匣放到母親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倆很高興地在查理母親的肖像上咂摸一下查理的面貌。

“這明明是他的額角,他的嘴!”老頭兒開門進去,歐也妮正這么說著。

一看見丈夫瞪著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大太便叫起來:

“上帝呀,救救我們吧!”

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

“什麼東西?”他拿著寶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連聲叫嚷, “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啊!啊!查理把這個跟你換了美麗的金洋,是不是?為什麼不早告訴我?

這交易划得來,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兒,我明白了。”

歐也妮四肢發抖。老頭兒接著說:

“不是嗎,這是查理的東西?”

“是的,父親,不是我的。這匣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暫存的東西。”

“咄, 咄, 咄, 咄!他拿了你的家私,正應該補償你。”

“父親……”

老傢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塊金板下來,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歐也妮撲過去想搶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著女兒跟梳妝匣,他手臂一擺,使勁一推,歐也妮便倒在母親床上。

“老爺!老爺!”母親嚷著,在床上直坐起來。

葛朗台拔出刀子預備撬了。歐也妮立刻跪下,爬到父親身旁,高舉著兩手,嚷道……

例文二是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s226;葛朗台》中的片段。這個片段綜合運用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段把主人公葛朗台的性格揭示得入木三分。老葛朗台是個資產階級暴發戶,既貪婪又吝嗇,視金錢如性命,把人生當作一場“交易”。這個片段寫他搶奪女兒的梳妝匣,非常鮮明地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徵。那匣子本是歐也妮的情人查理留給她的,老頭兒一見之下,那“瞪著金子的眼光”竟使得太太直叫上帝救命;他的動作是“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要知道,他那時已是76歲高齡!再看他的諳舀,除了對金子的連聲讚嘆,就是“交易”“補償”“划得來……”確確實實,都是葛朗台貪婪心理的外現。

【訓練題目】

以“×××其人”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記敘文,可以通過一件事或兩三件事來寫人,至少運用三種寫人方法,不得抄襲。

專題三

【訓練目的】

了解記敘文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寫出事件的波瀾。

【寫作指導】

一、寫敘事的記敘文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一篇文章無論寫一件事或幾件事,都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寫一件事自不必說,寫幾件事的情況尤其應注意,這幾件事不一定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事情也不一定是同一個人或同一些人所做,但這些事應該有內在聯繫,共同說明一個道理,為一個中心服務。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和《驛路梨花》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2、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讓讀者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了怎樣的事。一般要按事情發展順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不能顛三倒四,還應把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寫清楚。

3、要確定好記敘的線索。線索是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如果把敘述中種種的人物與事件比做珍珠的話,那么線索就是那串珠的絲線,有了絲線,顆顆散落的珍珠就能構成一條閃爍異彩的項鍊,有了線索,雜亂無章、錯綜紛繁的材料才能組織得有理有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要安排好行文的順序。記敘比較複雜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採用一種方式,而是以一種方式為主,結合其他方式,使文章條理清楚,錯落有致。以《驛路梨花》為例,全文從整體上是順敘,按照時間的先後記述了“我”和老余從夕陽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連串的經歷。文中又安排了幾處插敘:通過瑤族老人的講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過程以及關於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傳說;又通過哈尼小姑娘的講述揭示了小屋的來歷和小屋主人是誰的謎底。這樣的安排不僅使發生在十幾年間的若干事件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而且“步步為營”,巧設懸念,使故事引人入勝。

5、記事中要圍繞中心,抓住重點,不要面面俱到。重點部分(一般指事情發展高潮處)要詳寫,寫具體,寫詳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要描繪生活中生動、具體的細節以及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能只停留在泛泛地一般敘述。“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波浪一般富於變化。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記敘文興波瀾、生變化的基本方法

怎樣才能使文章有波瀾呢?可根據內容採用懸念、誤會、巧合、抑揚、虛實、詳略、斷續、張弛、離合、突轉、渲染、烘托等手法。這樣,有助於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強敘述的生動性。

本次我們先介紹懸念、誤會、巧合、抑揚四種方法。

一、懸念法

“懸念”就是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興奮,急欲解除心頭之念。《變色龍》通過“這到底是誰家的狗?——好像是將軍家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的反覆變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變色龍”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讓讀者在忍俊不禁中領略了懸念的無窮魅力和不盡韻味……

設定懸念的方法有:

1.抑制法,即有意識地控制住解開懸念的觸發點,使讀者期待的心情逐漸加深,最後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嘆。

2.大小連環套,即開篇設定一個總懸念,在發展過程中派生各種小懸念,形成大小結合的環扣,一個懸念解決,另一個懸念又產生了,使情節波瀾起伏,險象叢生,高潮迭起。

3.間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斷讀者關心的正在發展的故事情節,轉移話題,適當時候再接上原來的情節。

設定懸念時要注意:

1.製造懸念的目的是有利於事件的展開、人物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自然合理,不可濫用。

2.製造懸念,要不著痕跡,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虛,否則會弄巧成拙;要適時釋“懸”,解開懸念既不能過於匆忙、簡單,又不能枝蔓橫生,致使讀者眼花繚亂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例文一:

聽老人講,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會有什麼魂兒。

可最近我卻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車呼嘯著開出了石家莊市。車廂里人挨人,人擠人,滿滿登登。

剛上車的一個小伙子,看到一個座位上放著本又髒又破名叫《野女艷史》的書,抄起來,扔到茶几上,旁若無人地坐下。

鄰座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說:“對號入座,這兒有人。”

那小伙子跟一瞪,鼻子一抽,臉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著對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紅上衣的十來歲的小姑娘,問:“是嗎?”

小姑娘點點頭說:“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開水了。”

話音剛落,那打水去的精壯的小伙了已經回來了,他凶煞地吼道:“狗雜種,滾起來!” 坐著的小伙子連頭也不抬,一隻手在褲兜里擺弄著,那分明是一把匕旨。一會兒,他眼睛往上一翻,說:“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著,就要坐,坐定了!”

火車的轟鳴聲夾雜著不堪入耳的爭吵與漫罵,像冰水一樣灌入耳中,讓人肌寒血凝,連心都涼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兒的話,那有些人大概僅只有一個軀殼了。

四隻手揪巴在一起,一場廝打迫在眉睫。

沒有人勸,也沒有人去拉。

忽然,那個穿紅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來,眨眨有著雙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聲兒像銀鈴似地說。

“別打架啦!我要下車了。你們過來一個人坐這兒吧。”

四隻手鬆開了。一個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讓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鬆了一口氣,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淨淨的,好看的臉剎那間紅了,紅得跟蘋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腦後的油黑油黑的頭髮,提著一個不大的旅行袋向車門走去。

火車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這一站下車了。

這趟車終點站是北京。車站到了,我下了車,在河樣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車站。

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個小姑娘:大眼睛、雙眼皮兒、好看的臉、油黑的頭髮、紅上衣……

她不是3個小時前在保定站下車了嗎?

難道我看到了魂兒?我不信。難道是看花了眼?絕不會!那么,她是躲在別的車廂,一直站到了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誠地對她說一聲:“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終於沒有追上,她提著那隻不大的旅行袋擠上了公共汽車,門關了,車開走了。

我久久佇立著,目送那遠去的汽車。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說,人是有魂兒的。

我相信了:人有魂,國有魂,民族有魂……

【簡評】一個“讓座”的故事,寫得如此跌宕起伏,搖曳多姿,完全得力於懸念的設定。文章一開始就巧設懸念:“我不相信世上有什麼魂兒。可最近我卻看到了。”朗朗乾坤見到了並不存在的人的魂,一下子就勾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在這樣的懸念下再細細穿插故事情節,最後解開懸念,原來作者所說的魂,是指我們時代的奉獻精神。

二、誤會法

誤會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例如《驛路梨花》,就是反覆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一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誤花。梨花已嫁到山那邊去了。由於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迴環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又如《三國演義》第28回,劉備兵敗,與關、張失去聯繫,曹操乘機收買關羽。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來與劉、張相會,誰知張飛誤認為關羽已背叛桃園結義之情,挺起丈八蛇矛直刺關羽,迫使關羽斬了曹操老將蔡陽,誤會才消除。這場衝突運用誤會法,將張飛嫉惡如仇、赤膽忠骨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運用誤會法有時把底牌交給讀者,讓讀者帶著清醒的認識觀看因誤會而形成的矛盾衝突,有時使讀者和誤會人物同時誤會,直至誤會解決才恍然大悟;也可使讀者陷入迷津,產生疑團,在“誤”與“不誤”之間徘徊。

例文二:

錯 覺

今天第五節是體育課。第四節一下課,我便把飯盒放進食堂,算計著體育課可以提前幾分鐘下課,以便買份好菜。

體育課果然提前了幾分鐘結束。剛解散,我便一溜煙跑到食堂,從成排的飯盒中拿出那個方形的,跑到視窗買了份排骨。

當我走出食堂時,才看到一群群學生沖向食堂,食堂里轉眼便排起了一條條長龍。我得意地大嚼著排骨,看著那排成的長龍,心中十分得意。

當我向空中吐出第四塊骨頭,並一腳把它踢得遠遠的時,發現食堂門口有個女孩看著我。那不是隔壁班上那一個姓沈的么?反正挺漂亮,平時常聽同學們提起她。我也看了她幾眼,但終究覺得不好意思,便跑到運動場上,避開她的目光。

我坐在運動場上,一邊吃飯一邊想著剛才那女孩。短頭髮、大眼睛,可我和她根本不認識,她怎么總看著我?我抬起頭,卻看見她也到運動場來了,就坐在對面的看台上,仍舊看著我笑。我越發不自在了,想不出她為什麼總看著我。難道她……?這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頭雞窩似的亂髮,穿著一身舊運動衣,踩著一雙已有一周沒洗的髒球鞋。實在沒有哪一點兒值得她看的。我趕緊幾口扒完飯,站起身準備回教室。這時她也站起來,笑著跑了過來。

她笑的時候更漂亮了,一對小酒窩,風中飄逸的黑髮……我有些呆了,看著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轉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聲來。聲音甜甜的,像一串銀鈴。啊!她找我講話了,這可是條新聞,下午我又可以向同學吹牛了。我轉過身,看著她白皙的臉,全身感到不自在,麻木地挺起一張笑臉問:“有什麼事嗎?”這一刻我覺得全身在發燒,猜想著她要說什麼,但怎么也想不出。

終於,她跑過來了。“沒什麼。”她又開口了,那聲音使我有些陶醉。她又低頭抿嘴笑了一下說:“我只想問問你吃完飯沒有。因為——因為你用的是我的飯盒!”

【簡評】

《錯覺》是一篇典型靠誤會製造喜劇效果的佳作。因為想買份好菜,“我”便把飯盒提前放進食堂;又因為急著打菜,“我”才沒有仔細辨認飯盒的真正主人。這一連串原因導致了此後事件的發生,是整個誤會的動因。當“我”吃完飯,想回教室時,女孩竟跑過來,主動與“我”搭話。至此,誤會達到極致。當女孩揭穿誤會,期盼與現實間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實地再現了青春少年的朦朧情感。

三、巧合法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來安排故事情節的方法。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正如魯迅的《藥》中,華小栓吃的人血饅頭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這就是巧合。作者利用了這種巧合有機地組織全篇材料,加強了故事情節的悲劇色彩,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思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滄州遇到李小二也是巧合。

誤會巧合法能激起讀者無窮的回味,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把條件寫足,巧合得真實,誤會得合情合理。讓讀者感覺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譁眾取寵。

例文三:

天 職

林醫生是在剛剛經歷婚姻裂變之後,報名奔赴抗“非典”第一線的。

然而,偏偏冤家路窄,她竟然遇上了她——那個奪走她丈夫的女歌手——從病歷卡上她印證了一個讓她傷心的名字。此刻,女歌手已被確診為“非典”病人,正躺在床上,等候看做切喉插管手術。她稍一遲疑,幾乎想奪路而逃,然而,現實卻不容她猶豫逃避,護士已做好了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回見到女歌手,是在影劇院。那時,丈夫出差沒有按時回來——出差晚一天回來也是常有的事。她就領著女兒去影劇院排遣寂寞。雖然影劇院放的是舊影片《人到中年》,但是出於職業上的偏愛,她遷是去了。電影剛開映,她忽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坐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他的肩膀上扛著一張輪廓柔美的臉。開始,她以為看錯了,還暗笑自己多心。電影放了一半,女兒要上洗手間,她起身攜著女兒輕步從那個黑暗的角落走過。那情景讓她腦子裡不由轟然一聲,丈夫的肩膀上倚著一張艷麗的臉,那性感的嘴唇和乖巧的鼻翼不時地在丈夫的臉上來回蹭著。世界頓時漆黑一片,胸口堵得發慌,幾乎喘不過氣來,她硬撐著身子走開了。上完洗手間,女兒說她臉色難看,她才離開影劇院。

她愛丈夫,就像電影裡陸文婷那樣愛得刻骨銘心;她愛事業,也像陸文婷那樣一心撲在醫學科研上。然而,男人的心,無底洞呀,丈夫在外貿部門工作,一年有一半時間出差在外。後來,丈夫又一次出差去了,她卻與同事在影劇院找到了他。沒想到丈夫索性攤牌了。那個女孩是城南玫瑰夜總會的女歌手。

平心而論,女歌手比她年輕漂亮,但她就永遠不會老嗎?她同丈夫曾談過這樣的話。此時,女歌手即使穿著隔離手術服,也遮蓋不了她的青春氣息。再次見到她,是從法院辦離婚手續回來的路上,心裡有多少次咬牙切齒地恨過她,如果沒有她勾引,丈夫全變心嗎?多少次她這樣問過自己。

上手術台前,她換上隔離服的時候,有一個念頭涌在她發沉的心頭不願離去:不理她,多等些時間,她就會從這世界上消失……她狠心奪走心愛的丈夫,自己還要救護她?   刀尖挨近女歌手的喉管的剎那問,她幾乎像觸了電似的縮了回來,胸膛里的心劇烈地跳動著,幾乎要蹦了出來,她像做賊心虛一樣,掃了一眼身邊的護士,懼怕她們覺察到自己不純的企圖。

她定定神,停頓了一下,仰頭深吸了一口氣。心裡顫了一陣,又抖一陣,沒有人知道她的眼底里浮上了亮光……

切喉插管手術獲得成功,女歌手被移入了隔離病區。

女歌手能夠說話的時候,就給家裡打手機,說:“是一位姓林的醫生及時給我做了切喉插管手術……她像電影《人到中年》里的陸文婷,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你要來看我,不,你就把鮮花送給林醫生吧。”

女護士打斷她:“別送了,林醫生因為搶救你,感染了…”

“她還好嗎?她叫什麼名字?”

女護士沒有回答她,倒是一個男醫生說了:“林醫生已離開了我們,但她祝福你……還有你丈夫!”

“……”女歌手一臉疑惑。

男醫生說出了一個女歌手熟悉的名字。

女歌手的淚水奪眶而出。

【簡評】

這篇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巧合法,從而深刻地表現了林醫生的美好品德.

四、抑揚法

抑揚交錯法就是根據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將生活素材抑揚交錯地組織在一起。通過前後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現對象的本質屬性,鮮明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主題的一種構思方法。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抑揚互動。讓情勢陡然變化,出乎讀者預料,展現人物本質更加徹底。魯迅的《范愛農》採用的是欲揚先抑法。文章開頭通過打電報、擬電文表現出范愛農簡直像是一個不通人情、膽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對這樣的人,作者甚至寫道:“這范愛農……很可惡。……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這是“抑”。然而下文寫出通過多次交往,才得知范愛農不是那樣的人,他和魯迅一樣對反動派的殘酷殺害革命者是極基憤恨,只是當時對發電報作用有看法。這是“揚”。通過這一抑一揚,一個正直、愛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由於運用了抑揚手法,所以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單調乏味。再如《競選州長》一文運用了先揚後抑的寫法。文章開頭“我總覺我有一個顯著的長處勝過這兩位先生,那就是——聲望還好。”並認為:“即令他們知道保持名譽的好處,那個時候已經過去了。結果呢?受誣衊入圈套,在編造的十大罪狀面前聲名狼藉、焦頭爛額,最後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風而放棄競選。小說通過欲抑先揚的手法,深刻揭露了所謂“自由競選”的醜惡本質,辛辣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民主社會”的虛偽性,取得了強烈的好的藝術效果。

楊朔的《荔枝蜜》也是運用先抑後揚手法的成功範例。

運用抑揚交錯法,要注意抑揚不能超出客觀事物真實範疇,既要服從於寫作目的,又要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例文四:

理   想

我從師專畢業了,雖然父親是縣裡管教育工作的,但我還是被分到了這個窮山溝里當一名國小教師。打量著這間簡陋的教室,窗戶在風中搖曳,十幾張課桌爬滿綠苔蘚,我有些絕望,迅速打定了主意,另找工作。

不管怎樣,我都想儘快離開這個地方。

我見到了校長,那是個手拿旱菸袋、身背草帽、臉蠟黃蠟黃的、典型莊稼漢式的人物,我懷疑他是不是只會教種植。我也見到了我的學生,一個個眼睛大大的,腦袋大大的宛似發育不良的小蘿蔔頭。我不喜歡這裡,學生、校長、教室……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喜歡。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裡的生活太過苦澀,單調。就這樣,我一天又一天得過且過地生活,一天又一天地強化著想離開的念頭。

父親曾來看過我一次,他拒絕了我聲淚俱下的請求——把我調到縣裡。臨走,語重心長地說:“你該學會適應這裡,愛這裡,苦盡甜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的美好……去聽聽校長的課吧。”“那個莊稼漢?!”我不屑地哼了一聲。

但是我終於還是在某個上午,日上三竿的時候,匆匆地趕到了教室。

校長正在講課,他神采飛揚,像換了個人,我驚異於他的滔滔不絕,他的博聞強識,更驚異於他發自內心的滿足的微笑。下課了,我攔住了他,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談話。

“我是大學生。”我驕傲地宣布。

“那你為什麼要來這裡?”他用平靜的目光看著我,“你不怕苦嗎?”

“那你怕不怕苦呢?”我反問他。

“你覺得我苦嗎?每天面對著那些可愛的孩子,是一種幸福。肉體上的苦又算得了什麼?”

“那你就不想離開這個地方,在這呆一輩子?”

“教書是我的理想,每個人都有甜美的理想,卻總要經歷苦澀,但是苦澀過後就是甜美……”他蠟黃的臉上泛起了笑容,滿是皺紋。

那次談話之後,我覺得自己開始有些改變,我越來越容易走進校長的課堂,也越來越容易回憶起我們的第一次談話。

又是一個希望的春天,我和父親站在了山坡上,面對著校長的墳冢——他早有肺癌,在去年冬天裡倒下的。“真的決定了嗎?”父親問我,我堅定地點了點頭。“ 本想放你到這裡磨練磨練的……”父親的眼裡含著不捨。但是我知道,我已經愛上了這個地方。生活總有不完滿的地方,總是苦甜交織,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但這也許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願意用一生去品嘗。

望著遠方,微風拂面,我的心底空明一片……

【簡評】

《理想》一文前半部分寫“我”分配到窮山溝當一名國小教師的心情:“絕望”、“儘快離開窮山溝”、“我是大學生”,後文結果卻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教書是我的理想”、“我願意一生去品嘗”。作者就是這樣成功地塑造了校長和“我”的形象。運用抑揚交錯的構思方法,收到了誘發讀者非一口氣看完不可的效果,同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訓練題目】

以“使我難忘的一件事”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記敘文,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