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訓練目的]

用真實、典型、充分的論據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複習指導]

如果別人向你表達一個新的觀點,一個新的見解,一個新的意見,而你是一個愛思考的人,一定會想:為什麼這樣?我們寫作議論文,也必須時時想到,會有讀者在不斷地向你提問:這是為什麼?

回答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準備充分的論據,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所謂論據,也就是能夠證明觀點的材料。一類是事實論據,或者是概括性的事實,或者是典型的事例,或者是文獻數據,或者是圖片音像;一類是理論論據,或者是客觀規律,或者是科學原理,或者是名言佳句警句。如《東方和西方的科學》既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又有充分的事實作為證明,豐富的論據有力地支撐了作者的觀點。如《師說》這篇文章,既列舉了“古之聖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等正面的事例,也列舉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等反面事例;既有“古之聖人”“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這樣概括的事例,也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樣的典型事例;既有大量的事實論據,也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樣的理論論據。

對論據的基本要求是真實,典型,充分。真實,也就是合乎事實,準確無誤;典型,也就是在邏輯上能夠充分證明觀點,並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論據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質量。有了真實、典型、充分的論據,論證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真實、典型、充分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注意論據的新穎,則更能啟人深思,增強說理的效果。

豐富的論據來自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我們既要善於從占有的材料中發現能夠證明觀點的論據,又要善於對相關材料進行歸納;取捨和提煉。

還要注意論據的表達。一般說,要力求概括,言簡意明。不必對事實進行過多的敘述和鋪陳;在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力求簡要。當然,有時候,也可以對材料作適當的描寫,但其目的是為了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而不是追求故事的生動和形象。論據的敘述,要突出重點,圍繞需要證明的觀點展開。有時候,同一個材料,往往蘊涵了不止一個道理,也就可以用來證明不同的觀點。在敘述時必須突出材料中與觀點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體現論據的價值,更能有力地支撐論點。

[典題探究]XX•高考遼寧卷

有這樣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廣告語:“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請聯繫你的感受和認識,以“我能”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試題解讀]

沒有自信,越王勾踐怎能砍斷吳王的金戈?沒有自信,區區西秦如何東出函谷而一統天下?沒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鐵騎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沒有自信,小澤征爾怎能在音樂權威面前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蕭伯納說:“信心使一個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東西。”魯迅說:“無論如何,“流言”總不能嚇啞我的。”

“我能”是充滿自信的吶喊,而“自信”是個老話題,古今中外有關“自信”的事例和名言佳句不計其數,能否選取典型、充分的論據來論證論點是寫作本文能否成功的關鍵。

[範文引路]

我能

成功者往往是自信的人。自信,在某些時候就是“我能”的代名詞。自信這個伴侶,對於你我來說都很重要,我們應該自信,因為自信與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朋友,揚起充滿自信的“我能”風帆,讓成功伴你一生。

充滿自信的“我能”是人生中的一盞明燈,它照耀著我們成長,它照耀著我們走向成熟的人生。

充滿自信的“我能”是荒漠中的一壺甜水,它給予了我們希望,它是支持著我們走出荒漠的希望。

哥白尼就以他持之以恆的自信告訴世人: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就會脫穎而出。以前,人們都認為地球是方的、平的,可哥白尼卻不這么認為。經過長期的實驗,他終於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後來一舉成名。哥白尼正是靠著“我能”的自信,將自己領入成功之門。

居里夫人曾說過:“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活著的人總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面對挫折的“我能”,支持她在經受了失戀、喪夫、社會上的流言蜚語等打擊之後,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說明:失敗乃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之基。有了自信,我們才會看到成功的曙光。擁有充滿自信的“我能”,成功就在眼前。

“我能”它體現的是自信,而不是自負,更不是自卑,它是我們對自己的肯定,對自己的信任。自信也不是心血來潮,它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相信自己“我能行”!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啊,這句話說得多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的人,他一定自信,只有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能行,才能為理想的目標努力奮鬥,才能到達事業輝煌的峰巔。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那么他又怎么會相信別人呢?所以要相信別人,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勇敢地說“我能”。

朋友,面對人生的進取,堅信“我能”!只有堅信“我能”,才會擁有自我,才會擁有成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人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未來!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盪起“我能”的船槳吧,順利劃向成功的彼岸!

[例文評析]

此篇議論文論點明確,能緊緊抓住“我能”議論開去,論證結構嚴密,開篇明意,“朋友,揚起充滿自信的‘我能’風帆,讓成功伴你一生”。並運用了世界名人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典型事例,也引用了愛迪生的名言佳句,論據充實,論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作文訓練]

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失去了一個部件,它鏇轉著去尋找這部件。因為缺少了部件,它的滾動非常緩慢,這使得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可以與陽光對話,同蝴蝶吟唱,和地上的小蟲聊天……而這是它在完整無缺、快速滾動時無法注意、沒能享受到的。但當它找到那部件後,因為滾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從容欣賞鮮花,也沒有機會聊天,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請以“得與失”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導]

如果選擇議論文,確立的中心論點就應該是“我們在失去的同時也在得到”。然後選擇典型的論據來證明這一論點,論據的選擇要典型、有說服力,同時要適當多講道理,要儘量以理服人,結合典型事例來分析說理更容易講清道理。

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很多,如:

1.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

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報任安書》)

3.裴多菲《自由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5.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6.碰到挫折時,我告訴自己,它的裡面一定藏著一個寶貝是你看不到的。(郝明義)

7.陶淵明放棄很多人苦苦追求的官職,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淨閒適的田園生活。

8.德國總理在波蘭猶太人墓前下跪,失去了一國總理的尊嚴,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9.貝多芬失去聽力後創造出傳世不朽的音樂巨作。

10.諾貝爾製造炸藥,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得到全人類的敬佩。

[佳作賞析]

穿越歷史的迷霧

趙曉艷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班昭》中的這句台詞可謂經典,一語道破“舍”與“得”的關係。

放逐蠻荒仍心繫楚國的屈原;擄捋番邦卻夢回中原的蔡文姬;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一貶再貶,煮酒東坡的蘇軾;身逢亂世,瘦比黃花的李清照;僵臥孤村,悲裂九州的陸游;還有遠離繁華的孤獨思想者盧梭;一生悲慘,飲彈而死的窮畫家梵谷……他們或自幼孤苦無依,或一生大起大落,或終生不受重視,或生命短如流星,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經歷坎坷,心歷孤獨,但又拋棄孤獨,拋棄浮名,他們正直進取,真誠淳樸,樂觀曠達,胸懷天下,他們能棄浮華如糞土,化悲情為思辨,把孤獨、寂寞揮舞成七色的才情,為人間留下曠世的佳作!

“人生最難拋的是榮華”,他卻能在失去榮華之後坦然相對,“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哲學思想和理性思維使蘇軾悟透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是身外之物,如過眼雲煙,不必強求。

有所失就有所得,集文化之大成者的蘇軾用豐厚的人文底蘊,讓自己在失去一切功名之後,寂寞中淡泊沉靜下來,與自然山水對話,與歷史人物對話,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敢於捨棄,讓蘇軾在孤燈下寫完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坦然面對失去,讓蘇軾真正走向成熟。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世俗的人們恪守著一個因果輪迴的謊言。

善者未必有善報。袁崇煥以其豐功偉績之身反遭碎屍之禍。可憐?可悲?可嘆?可惱?然而,在明王朝大廈將傾之時,袁崇煥甩掉官微職卑人微言輕的世俗偏見,不顧個人的生死名節,毅然從朽如槁木的的王朝陰影中走出,面對千槍所指,面對凶神惡煞,憑藉一顆赤膽忠心,硬是把一支孤軍打造成了新的長城。

有人說,袁崇煥太不值得了,怎么奮鬥吧,不也什麼都沒落下嗎?還被碎屍了,值得嗎?然而我要說,他被碎屍了,卻恰恰完成了自己的整體形象。從另一個角度完成了英雄的重塑。

無論是蘇東坡還是袁崇煥,都是敢於捨得善於捨得成就了他們的輝煌。這輝煌也許在當時世俗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它的光芒會穿越歷史的迷霧,照耀百年,千年,甚至億萬年的歲月、人心!

【簡評】舍的本身就是得,有所失就有所得。本文立意高遠,更為難得的是所用論據真實,典型,充分。放逐蠻荒仍心繫楚國的屈原;擄捋番邦卻夢回中原的蔡文姬;父死母嫁,伶仃孤苦的李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一貶再貶,煮酒東坡的蘇軾;身逢亂世,瘦比黃花的李清照;僵臥孤村,悲裂九州的陸游;還有遠離繁華的孤獨思想者盧梭;一生悲慘,飲彈而死的窮畫家梵谷……橫貫古今,跨越中外,為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會分析

[訓練目的]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複習指導]

有些同學在論證時,採用的是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對這些事實材料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分析,未能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因而雖然事實論據十分典型,但文章卻流於材料堆砌,不能讓人感到論點的無可辯駁。

其實,議論文的本質特徵,恰恰表現在“雄辯”上。要“辯”,就少不了分析;沒有分析,就很難以理服人。分析是聯繫材料與觀點的紐帶。有了分析,材料的論證作用才能得到凸顯,文章才有邏輯力量。

敘例之後,要扣住論點,對事例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對事例的分析闡述,揭示出事例和論點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使之緊密地融為一體,這樣,論據的論證作用方能顯示出來。列舉事例後圍繞論點展開分析論述,才能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那么,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述觀點,把論證推向深入?關鍵是分析論據,找準論據和論點的契合點,把握四個思考方向:

1、朝深處想,揭示實質;

2、朝大處想,揭示意義;

3、朝遠處想,揭示影響;

4、朝反面想,揭示後果。

這樣就能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下面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析方法。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講出來。標誌性詞語通常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二)同類歸納法:

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例子,然後進行分析論述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但這個相同點必須緊扣論點;或者舉出一個例子,然後在分析過程中聯繫其他類似事例,進行歸納總結,緊扣論點。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並且在分析論述時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證明觀點。

不少同學寫作文喜歡引用名言佳句名句,但往往只是簡單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時這樣的效果不好,可作適當分析。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

(四)意義分析法:

也叫例後分析評價法。就是敘述事實論據後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於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意義分析法標誌性詞語通常為“從……中,發現……,感受到……”。要緊扣論點,選擇恰當的角度來分析評價,語言要精煉,要言不繁,點到為止。

(五)正反對比法:

一種情況是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然後,對這兩個例子還要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證明論點。另一種情況是舉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以證明論點。注意由事例推及觀點,在舉例後輔以論理,一正一反,比較闡述。言之成理,增強說服力。

(六)敘議交融法:

敘述交融法即敘中有議,議在敘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在論證過程中,將論據的敘述融於排比兼反問的說理之中,一箭雙鵰。做到語言簡潔有力,信息含量豐富,邏輯性強。

只靠堆砌材料來詮釋話題,揭示論點,決非上策,絕不能成就深刻之作。同學如在作文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

[典題探究](XX•高考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海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衝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遊客發現了,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送小海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灘里的小海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小海龜是“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沙灘。好心的遊客走了,原先那隻等待機會的老鷹又飛了回來,其他的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解讀]

材料涉及三個對象,除“好心的遊客”外,還有幼龜和老鷹。假如從幼龜角度看,它們派“偵察兵”了解情況,由於人為干預、獲得錯誤信息而遭受損失;從老鷹角度看,它被人趕走未達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沒有放棄目標,而是伺機再度出擊。據此,還可從“審時度勢”“信息與成功”“生存法則”“堅持不懈”等角度切入題意。只要立意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就是符合題意的。

有了正確的立意,下一步就是對觀點進行論證的工作了。要靈活運用幾種分析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就本題而言,意義分析法較為適用。敘述事實論據後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可以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

[範文引路]

變味的善良

我們總站在富足的地方憫惜貧窮,總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惡,總在五十步笑百步後呼喚遠離冷漠,總在血痕淡去後才忙著計算生命的價值。

於是,我們俯身憐憫的姿態傷害了別人的自尊。

每次災難過後,都有太多的人爭先領養孤兒,當這片熱潮過去,又有太多的孤兒陷入苦難。據心理學家分析,領養孤兒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長性格都要與孤兒相適宜。但是,太多的人僅憑自己一腔熱血。熱心卻喚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們再次面臨家園破碎的痛苦,傷害再次打擊無辜孩子柔軟的心靈。善良由甜蜜變為苦澀。

我們用沸騰的熱血燙傷了他人的肉體。

XX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聖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污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據報導,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松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毀。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為瘋狂。

我們在用熱血燙傷他人肉體時,也燙傷他人的心靈。

XX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以最迅速最團結的行動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四川,閃爍著無數動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傷了災區人們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運的,但有記者為了採訪一遍一遍喚起他們沉痛的回憶,孩子失聲痛哭,大人也泣不成聲;有熱心的志願者無救災意識,卻前往災區,雖一顆熾熱之心卻給災區添亂。不正確的救援動作,不完善的服務行為,不合理的安慰幫助,給災區人民“二次傷害”。善良由本意的撫慰變成了利劍。

中華民族是堅毅、熱心、善良的民族。當我們挺過洪水、挺過非典,挺過不法分子對祖國的分裂和對奧運的褻瀆,我們也必將挺過慘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舉辦奧運。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愛人之心”深入我們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為善良保鮮,讓它不褪色,不變質,不變味。

[例文評析]

沉穩,冷靜,不凡的見解,入情入理的分析。讀《變味的善良》,能使我們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處理某些事情,讓愛心真正落到實處,讓善舉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不會燙傷別人的肉體和心靈。

文章所列舉的三件事都很典型:領養孤兒、奧運熱、汶川地震後某些人的“善舉”。這些事為人們所關心,所熟悉,又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人們就很容易將作者的推斷和自己的認識進行對比、印證、思考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文章因此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考縝密,剖析深入。文章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們的動機和後果都說得明白,分析得有理,使人不得不服。特別是領養孤兒的一段,說得在情在理,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作文訓練]

人們對羨慕的感覺都是相似的,但對羨慕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說,羨慕是擺脫慵懶的仙丹;有人說羨慕是滋生嫉妒的溫床;還有人說羨慕別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

請以“羨慕”為話題,自行立意,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寫作指導]

生活中“羨慕”可以分為三類:①羨慕催人奮進是好事;②羨慕不足或者不羨慕;羨慕不足者是井底之蛙,所見有限,看不到更多的令人羨慕的東西。不羨慕者,自視清高,發現不了值得羨慕的東西;③羨慕過分,發展為嫉妒,造成惡果,往往害人害己。通過對三類不同程度的羨慕的分析,使我們掌握了羨慕的分寸,從而使羨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管寫哪類“羨慕”,都應當擺事實,講道理,不可進行空泛的說教,或採用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而應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必要的、合理的分析,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羨慕之情源於別人超越了自己。在羨慕的同時應該對自己和羨慕對象之間的差距做出正確的認識。綜合自身的能力,如果這一差距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彌補的,就應通過奮鬥迎頭趕上甚至將其超越。這時羨慕就成了人成功的引擎,擺脫慵懶的仙丹。當年正是由於對身邊北京人富庶生活的羨慕,韓村河人紛紛外出創業,經過無數坎坷後很多大規模建築公司以韓村河人的姓名註冊並建立起來,日益壯大。從此,建築業為韓村河帶來了滾滾財源,韓村河也因此成為創業致富的典範,有“中國第一村”之美譽。從貧窮到富有,從落後到前衛,這一切的改變最初都是由“羨慕”引起的。榜樣的力量之所以“無窮”,是因為榜樣使人羨慕,羨慕使人行動,行動最終助人超越榜樣。可見羨慕之情對人造福之大。

這段文字舉韓村河人創業致富的事例論述羨慕的作用,對事例的敘述簡明而要,而重在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

[佳作賞析]

我看羨慕

人們追求美好遠離困厄,人們嚮往光明摒棄黑暗。正是人們對善與惡、美與醜最基本的認知判斷,促成了人類不斷地追求與進步。而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就是羨慕。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鬥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鬥;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只有害處。

羨慕使人對美好的單純願望上升為實際行動,催人上進。陳勝嚮往物質充足的生活,激憤反抗,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燎原之火。孫中山羨慕西方社會人們充分的自由、平等,打響了革命推翻封建的第一炮。當今的中國人讚賞飛機在宇宙中的翱翔,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才能在XX年升空。羨慕憑藉著我們對美好的認知,讓我們為追求而熱血沸騰,經過我們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夢想。

追夢的力量讓我們闖過一道道艱難險阻,衝破重重束縛,不斷衝擊新的高度,實現新的理想。羨慕正是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們永遠只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認海洋的廣袤與博大,我們就終只會有這一碗水。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讚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這也是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在清末竟會如此地不堪一擊的原因。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它適宜的度,過猶不及,羨慕也如此。當羨慕使我們只看到別的東西而無視自己的擁有,我們就永遠享受不了生活本應有的快樂。當羨慕不斷攀升成為嫉妒,使我們迫切想得到一時間還不能屬於自己的東西,美好的願望變成不擇手段,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慘結局。當我們吃著碗裡的,看著鍋里的,得隴望蜀,總有無窮盡的欲望時,生活在你身邊褪色了。一切的美好願望終只成了造就勞累積壓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羨慕,又有何意義。

羨慕的作用和道理與生活中的道理一樣。利與弊總是相互依存的,又發揮著截然相反的作用,維持著生活的平衡。我們要做的,如同對美好的追求一樣,追求對羨慕這種力量最完美的駕馭。

【簡評】本文是一篇典範的議論文。“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鬥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鬥;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只有害處。”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論點,立論準確、深刻。然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說理,孫中山、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等事例的運用,敘議交融,簡潔有力。“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讚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講出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