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著色

五月的風微微吹著,沉甸甸的麥穗沐浴著溫暖的日光微微頷首,仿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一樣躬耕到地。這是農民們用粗糙的雙手染出的一片喜悅的金黃。

收了麥子,往田裡打了水,便可插秧了。細瘦的秧苗飽飲著甘甜的河水,懶懶地伸展著腰枝,又像是要打上一個響亮的飽嗝,正如搖床中貪婪地吮吸著奶水的嬰兒。這是農民們用靈巧的雙手染出的一片希望的青綠。

還有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蠶豆,碧綠欲滴的豌豆……這片黑土地上似乎永遠都在演繹著綠與黃的故事,不間斷,不停歇,轟轟烈烈。

我的外婆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很久之後,我才知道外婆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叫“小秧”,媽媽說外婆是在插秧的時節生的。或許太外婆是希望外婆能像一株秧苗一樣茁壯地成長,然後變成一株稻穗,結滿黃燦燦的飽滿的穀粒,染黃這片土,這方天。多么美麗的期盼啊!我扶摸過外婆那雙大手,那雙粗糙的大手上結滿了繭子,卻還能靈活地穿針引線。就是這么一雙手,插了多少株秧苗,那些秧苗在外婆細心地侍弄下由綠色漸漸泛黃,最後變成了金子的顏色,燦爛得耀眼。或許,外婆細心照料的不僅僅是那些秧苗,還有自己的一生,外婆染黃染綠的不僅是這片土,也染綠染黃了自己的生命。

現在,外婆年紀大了,女兒們不讓她再耕種了。我的舅舅姨媽們也都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接她去城裡生活,可外婆就是死活不肯,說是大城市的生活她不習慣。其實大家都知道,外婆是捨不得這座老房子,這片黑土地,還有熱情的街坊四鄰們。外婆把那些鋤具都好好地收著,放在一間小屋裡,有時候會去看看,我覺得外婆撫著它們的時候眼中閃爍著某些我讀不懂的東西,仿佛是在撫著自己的老朋友,撫著自己逝去的青春。

在我上一次離開家之前,下了一場大雨。外婆站在屋檐下,感嘆了一句:“農民終於把雨盼來了,下吧,下吧。”我望著外婆,微微地笑了,這可真是一場好雨。

雨停後,我在離家的小路上望著兩旁在田地里忙碌的鄉親們,心頭不由地升出一股暖意,我仿佛看到了千千萬萬個年輕的外婆在辛勤地躬耕,用自己的雙手描繪自己的生命。

抬頭,望見了天邊的那道彩虹,很美,紅、橙、黃、綠、藍、靛、紫。我突然覺得這些色彩,都藏在外婆的生命里,藏在那些辛勤躬耕的農民的生命里……

或許,是他們,用雙手將自己的生命著上了七色的絢麗繽紛。(指導老師:趙永根)

創作感言:

我很喜歡〈為生命著色〉這個題目。當我把生命同外婆聯繫起來,把色彩同黑土地聯繫起來時,我突然覺得自己要寫些東西,而且要把它寫好。外婆在我心裡一直是一個溫厚、慈祥的老人,她對我百般疼愛,因而當我的筆尖觸及到她的時候就感覺像是觸到了心裡最柔軟的部分,暖暖的,甜甜的。我想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住著這樣一個或幾個人物,他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老師,又或者只是一個給你微笑的陌生人……但是他們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感受得到如日光一般的溫暖在心底漫溢。因而在我們把這些人物化為作文素材時就會覺得有東西要寫,並且想寫好。

有人說,寫作是剜開自己的傷疤給讀者看,讓讀者看到淋淋的鮮血,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的痛。這就是說的“真情實感”的問題,但未免有些殘忍。我覺得。寫一篇成功的感人的記敘文是必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讓別人感受到你對你所描寫的人物所傾注的感情,這樣別人才會被打動,你的文章才不會被評為“無病呻吟”。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我們這些想寫好記敘文的學生共同的努力方向。 

高三(26) 吳燕

點評:畫家用畫筆在畫紙上著色創作,農民用雙手在大地上著色。於是,大地從綠到黃,又從黃到綠,還有那紫、紅、白……季復一季,年復一年。而外婆就這樣從小秧到年老,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的生命著色,播種,收穫,即使不能再勞作,也時時惦記著自己在上面辛苦了一輩子的大地。千百年來,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外婆一樣的農人們,才有了我們的幸福生活。作者從生活中選擇最能打動自己的素材,從閱讀材料中借鑑寫作方法,感情真摯深沉,語言形象優美。 (指導老師 趙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