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動態生成觀指導數學教學分析範文

基本特徵主要有三:以生命學說理論為基礎,即認為學生是其生命活動的構成部分教學過程必須在動態中生成,必須煥發出師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命主體的地位必須受到應有的尊重。以學生的動態發展為內容,即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和展現學生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的知識、智慧型、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質在動態中發展。用“動態生成”觀指導數學教學,關鍵的問題是要“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過程的新觀念”,並且要在營造優質“動態”上下工夫。“動態”不最佳化,無論是新的教學狀態;還是新知識、新智慧、新激情都無法“生成”。怎樣促使教學“動態”的最佳化,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生成”本文擬著重講一講筆者在這方面的施教策略與體會。

一、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是學好實現意義建構的內因。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型結構,促進學生的最最佳化發展,就一定要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活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基礎。“活動既是主體作用於客體的工作場,也是客體反作用於主體,培育主體精神和能力的營養基”魏所康《主體教育論》。這就是說,人的主體性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生成和發展。“以活動促發展”是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發展和培養不能給予人或傳授給人。誰要享有發展和培養,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所以,用動態生成的觀點指導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精心安排課堂教學的程式,做到概念、公式讓學生抽象概括定律、法則讓學生探索發現問題讓學生提出並研究解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充分參與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問題解決”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的原有知識為基礎,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的“再創造”,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展現過程,就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它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具有豐富性和生命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能促使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發展學生的智慧型與創新精神。例如“圓面積計算”的教學,主要過程是舊知鋪墊。複習與新知有關的舊知識,以“學新”奠定良好的基礎。創設情境。教師出示幾種圓形實物,問學生“要製造這些東西,需要知道什麼”引導學生提出怎樣計算圓面積的問題探索研究。引導學生通過聯想,想到“圓面積不會求,可以用割補的辦法把它轉化為長方形進行計算”,並且嘗試沿著圓的半徑將其平均剪割成或塊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觀察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發現剪割的份數越多,越近似於長方形,並且想像剪割的份數無限多,就“化曲為直”變成了長方形研究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半徑及周長的對應關係,得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實踐套用。套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練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放題。反饋小結,主要是進行套用反饋和練習評估,並且通過反思,體會和領悟“轉化”及“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三、讓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學習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對於創新精神發展與生成的重要意義:主要是由下述三種因素決定的,組內與組際間的學生關係是民主平等的,在這種學習關係中,學生可以自主地表達學習思想,自由地發表個人的見解。既有“心理安全”感;又有“心理自由”感,所以容易萌發出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從各自的學習體驗出發,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不完全相同的見解,這就必然要引起思維的撞擊與聯想,因而導致創新見解的產生。在學習討論中,各種相關的見解擺出後,有利於最佳化組合,從而引出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因此,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交往中學習,是用“動態生成”觀點指導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