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1、聯繫與強化血緣和親族關係。

2、重視與推崇敬愛先人的孝道觀念。

3、強調喪葬的社會教化與文化積澱。

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資料證明:喪葬禮俗決不是人類一誕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的階段才開始出現。當人類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人類的思維能力有了提高,社會組織的結構也已有原始規範的跡象,喪葬制度便開始萌芽和產生了。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喪制度,而居喪制度又包括喪禮制度和喪服制度。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葬法、葬式與墓向

1、葬法:葬法指埋葬死者的方法。中國古代葬法種類很多。採用哪一種形式埋葬死者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都有關係,其具體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鳥葬)、水葬、野葬、瓮棺葬、懸棺葬、衣冠葬等。衣冠葬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法,其特點是墓內無死者的屍體,僅埋葬死者生前穿戴的衣冠。這種葬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這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關。在當時,氏族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掠奪財富的戰爭,一些氏族首領、軍事將領或勇士,或為保衛氏族生存而獻身,或在掠奪財富的戰爭中戰死,其屍體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收回。於是,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往往要為他們舉行盛大而隆重的葬禮,對他們實行厚葬,為他們建造衣冠冢,祈求他們的亡靈為本氏族帶來更多的福氣。

2、葬式:葬式即安葬死者的姿態。從死者屍體入埋時的身體姿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仰身葬、側身葬、俯身葬三種;從死者屍體入埋時的肢體置放狀況來看,則可分為直肢葬、蹲肢葬、斷肢葬、折肢葬等;從墓葬遺址中發現的人骨堆放狀況來看,又可分為疊骨葬、骨架擾亂葬等;從死者入埋的次數來看,又可分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從墓坑中入埋的死者人數來看,又可分為單人葬、多人葬。

3、墓葬方向,簡稱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時的頭向,有時也指面向、足向等。它是我國人類社會埋葬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具體的定向原則:1、向日出方向2、向日落方向3、向高山方向4、向流水方向5、同本族文化同一方向等。墓葬定向的意義是原始人祖先崇拜和靈魂不滅觀念的產物,其意義有三:一是認為人死後,靈魂要回到原來的老家去,因此頭就朝著老家的那一方向。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便源於這種觀念;二是認為世界有一個特殊的地域,人死後,就應到那裡去生活。因此,埋葬死者時就朝著這另一世界的方向——日落方向,是亡靈的集中之所,是區別與人間的陰間世界;三是認為人的生死猶如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因而埋葬時應背東向西。

二、葬具、隨葬品與墓誌

1、葬具:是指裝殮死者屍體或遺骨的用具,土葬所用稱為棺槨。但棺槨在古代又有內外之分。棺為直接裝殮屍體的葬具,為區別棺或槨,又有人稱其為“內棺”,因其與死者屍體最為接近,故又稱“櫬”,又因其一般以木材製成,故也稱“棺材”。槨,因其在內棺之外,故又稱外棺;又因其大於內棺,故又稱大棺。棺槨的使用方法,《禮記》有載:“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

2、隨葬品:從山頂洞人把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獸牙等飾品一同隨死者埋葬的事實可知,隨葬習俗幾乎與喪葬習俗同步,而最初的隨葬物品均為死者生前用過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簡陋的裝飾品,以寄託人們對死者的淳樸祝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帝王貴族不僅生前酒池肉林,驕奢淫逸,並幻想死後到另一個世界裡仍能享受富貴,往往用大量的能顯示其生前地位及財富的專用品和大量的金銀玉瓷、珍奇玩好之物隨葬,逐漸形成了厚葬的風氣。於是一種專用的隨葬品——明器就產生了。明器又稱為“冥器”、“盟器”、“鬼器”、“息器”,是專為死者隨葬而製作的無實用價值的各種器物模型的統稱,一般用陶土、竹木和石頭製成,也有一些是用玉石或金屬以及紙等材料製成的,用以安慰死者之靈。這些明器大多依照日常用具製作,還有一些依據家畜、房屋等動產或不動產所模仿。做成人或家畜、鳥獸模型的明器即所謂“俑”。不過一般情況下,明器很少單獨隨葬,大多是和部分實物一起下葬。北宋以後逐漸流行紙紮明器,紙紮明器並不隨葬,而是在下葬時或下葬之後焚燒,這種純粹象徵性的明器可能是最經濟的寄託哀思和希望的器物了,所以直至今日仍在普遍使用。

3、墓誌:墓誌的性質與作用和墓碑相似,是記載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跡的石刻,文章末尾綴有稱作“銘”的韻語頌詞。不同的是墓碑立於墓前而墓誌則埋於墓中。墓誌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普遍流行。早期的墓誌形似碑而較小。南北朝後,墓誌一般作方形,由志蓋和志石相合而成。志蓋多作櫫頂形,一面刻有篆體的標題。志石上則刻有志文、志銘,唐代以後還有撰文者及書寫者的姓名。歷代墓誌,其志文、書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當時的史實記載並錄有確切紀年,因此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三、墳丘、墓穴

1、墳丘:中國傳統的葬式是實行土葬。實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後埋入土穴。埋棺之處叫做墓,也叫做塋,墓地周圍以內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處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狀,叫做墳,也稱冢,也就是說墓指平處,墳指高處,所以古人講“土之高者曰墳”,又說“葬而無墳者謂之墓”。中原地區以土坑豎穴墓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還沒有明顯的墳丘。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區才出現了墳丘式墓葬。土丘墳一經出現,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樹”一變而為“大封大樹”,至戰國時已巍然成風並且制度化。秦漢以後,幾乎可以說無墓不“墳”。秦漢時的墳丘以方錐形為貴,一直延續到唐代。但規定只有皇族可以使用方丘,一般貴族和平民均為圓錐形。至明初改方形陵為圓形寶頂起,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民百姓之墓,都帶有圓錐形墳丘,所不同的只是占地大小和墳丘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