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5、宋四郎墓: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牆壁皆有壁畫和假窗。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幞頭,身著圓領乳白色長袍;女墓主梳高髮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和菜餚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僕和兩名女僕,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誇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地都經常採用。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舒服,並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體現出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哭竹成筍”。其它畫面簡單,難以確認。

6、二號宋墓: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壁間有壁畫七幅。迎墓門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鋪首。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後站女侍,背置屏風,前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繫繩索。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後向地主告辭。第四、五、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几一件,幾乎進一半凸出於牆面,成為鏤空透雕。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採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樑畫棟。不過,墓室無前後之分,都是前堂後寢合成一體。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現。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內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採用“徹上露明造”,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築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築形式和“朝著柔和絢麗的方向發展”的建築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徵。這是因為宋代建築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梁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品。

結束語:以上說講的六個墓葬,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今天所參觀的墓葬陳列中,我們對洛陽乃至中原地區的古墓葬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歸納起來簡單的說就是:

1、不同時期的墓葬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和強烈的宗法倫理觀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則經久不衰;

3、“堪輿學說”影響巨大。這幾點可以從墓室的大小、結構、葬具、隨葬品清楚的表現出來。生與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面對生離死別,古人是無奈和幼稚的,但他們對喪葬活動的熱情和重視,使短暫的生命在“死”後獲得永生。而千百年風雨過後,喪葬制度的體現及其產物——陵與墓,使祖先們生時的榮耀和輝煌不再僅僅存在於卷帖浩繁而描寫枯燥的文獻里,更活生生地存在於現實中的高冢深穴里。這些陵墓、墳丘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墓葬文化,更成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了,對古墓博物館的講解到此結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

謝謝大家!半個小時以後,我們車上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