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導遊詞

2、墓穴:墓穴即墓室,也稱墓壙,由豎穴、橫穴之分。豎穴是從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橫穴則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橫向挖掘而成的洞室。墓室是墳墓的地下部分,隨著時代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殷商時期墓穴的主要形制為豎穴土坑。從戰國時期出現的用大塊空心磚砌築而成的墓室,到西漢時期廣為流行。東漢時期最為常見的是用小型磚塊砌築的券頂磚室墓。王莽前後開始出現了在墓中祭奠死者的風氣。為了便於在墓內進行活動,豎穴的墓道普遍轉變為階梯式或斜坡式。兩漢時期的磚室墓中,有些還在墓磚上雕刻、描繪各種圖案,這就是所謂的畫像磚墓。隋唐時盛行壁畫墓,即在墓穴內彩繪各種宴飲、出行、狩獵等圖案,宋元時期則盛行仿木結構墓,即按照死者生前所居來構築和描繪墓穴。當然,不同形制的磚室墓只有各級官員和王公貴族可以享用,隋唐時的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各朝所沿用。而對於普通百姓,能以土坑豎穴葬其遺體已是相當不易了。

好了,有關情況先就介紹到這裡,具體內容在參觀時我在詳細向大家具體講解。車行前方就是古墓博物館了。現在我向大家講一下參觀時的注意事項:

1、參觀時不允許帶照相機、攝像機和箱包一類的東西,大家可以把東西放在車上,司機師傅會精心看管好大家的東西。

2、如果有人想購買紀念品,請在參觀結束後購買。一是進去時時間緊張,大家難以精心挑選,二來攜帶東西參觀也不方便。請大家放心,參觀結束後我會給大家留出時間,讓大家細心挑選。

3、因為有些墓室,尤其是墓門比較低,地面也比較黑,所以參觀時請大家不光要留意腳下,還要特別注意頭頂。如果不留神,可能就會出現“頭破血流”的場面。所以請大家務必留神注意。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一同參觀。

1、燒溝西漢壁畫墓:這座墓位於洛陽金谷園車站以東、燒溝村以南,五十年代初發現,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古墓博物館。此墓為洞穴磚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製空心磚裝配,耳室用小磚和楔形小磚並列券成。該墓內彩繪壁畫內容包括“神虎噬旱魃”、“二桃殺三士”、“鴻門宴”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另外還有日、月、星象圖,以及和壁畫結合為一體的羊頭雕塑,還有反映乘龍升仙的透雕畫像磚,在國內外美術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較大的影響。“神虎噬旱魃”壁畫位於墓門背後。其左半部用淡墨畫樹一株,枝幹彎曲,葉呈紅色,樹梢間有黑色飛鳥,似不敢停留。樹上搭一件紅色衣服,樹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頭部。裸女的長髮纏繞在樹幹上,右臂上伸,作掙扎狀。畫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紅衣、紅樹梢和亂飛的鳥,象徵大旱時象火燒一樣的情況。在自然災害中旱災所影響的面積比其它災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當時人們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對風調雨順的盼望。另外畫面正中偏上處有一高浮雕羊頭,象徵吉祥。旱情解除,就可謂吉祥如意了。“二桃殺三士”壁畫位於墓室中部隔牆橫樑上。《晏子春秋》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齊國的“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於搏虎聞”。但他們三人恃勇居功,目無名相晏嬰。於是,晏嬰勸說景公:他們“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嬰用兩個桃子設計,使之“計功而食桃”,結果三士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在所謂的“仁”“義”思想支配下,皆扶劍自刎。整個壁畫幾乎沒有背景,其著重點主要放在11個人物的描繪上。11個人物按情節可分為三組,右側一組為三士,都束髮,穿寬袖袍服。最右邊兩人昂首相對,一位抽劍,一位按劍,畫面意思是指“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的公孫接和田開疆。他們二人“皆反其桃,挈領而死”。俯身就幾者為古冶子,他見二人自殺,就說:“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因而“亦反其桃,挈領而死”。整個畫面所選擇的瞬間,都是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刻,給觀者留下聯想的餘地。中間一組五人,居中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衛,右側一侍衛跪在地上,似乎在稟告“已死矣”。整幅壁畫不僅在情節上連貫呼應,而且也避免了畫面人物布局的呆板。幕後室的後壁上繪有“鴻門宴圖”。背景為起伏的山巒,正中畫8個人物。居中席地而坐、側身對飲者為劉邦與項羽。項羽居右,右手執杯,上身前傾作勸酒狀;劉邦居左,上身亦前傾,注視著項羽舉止。項羽右側二人庖廚,背後懸鉤上掛有大塊牛肉和牛頭。劉邦左側、兩腿分跨、目視項莊者,就是項伯,他有意在掩護劉邦。畫面左邊手握利劍、張牙舞爪者,便是項莊,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劍助興為名,伺機刺殺劉邦。這便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幅壁畫在有限的空間中,將這一富有傳奇故事性的複雜情節集中表現出來,並且充滿了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一個個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況躍然而出。這座墓是夫婦合葬墓。墓頂是用空心磚連線成的一條長方形平頂。墓前室頂脊由12塊長方磚構成,彩繪日、月、星象圖。這是古墓葬“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實例。

2、西漢卜千秋壁畫墓:是1976年發現的一座西漢壁畫墓。因為在該墓的隨葬物中由一枚銅製印章,上面陰刻有“卜千秋印”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該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組成。從其建築深邃堅固、結構工巧、隨葬物品以及壁畫內容來看,當為一個郡級官吏的墓穴。整個墓葬全部採用空心磚結構所築,主室則由特製的空心磚裝配而成。壁畫分別繪製在墓室門額、主室頂部和主室後山牆上。從內容看,該墓壁畫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打鬼圖。在主室後山牆正中畫一個豬頭大耳、熊面的怪獸,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紅裙,二目圓睜注視墓門,正張牙舞爪作驅趕捉拿狀,奮力將墓壙冥府的鬼怪全部從裡向外趕出,怪獸之下左繪青龍,右繪白虎。據考證此圖所畫為“方相氏”,即古代舉行儺戲儀式時打鬼的首領。在舉行大喪時,“方相氏”先在靈柩前驅疫,然後進入墓室“以戈擊四隅”,逐除地下惡鬼。這與壁畫內容相吻合。方相氏下邊所繪的青龍、白虎則是為了避邪,同時也是為打鬼助威。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婦升仙圖。升仙圖從前至後依次為女媧、月亮、持節方士、二青龍、二梟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獵犬、蟾蜍、卜千秋夫婦、伏羲、太陽、黃蛇等人神鳥獸的形象。在整個畫面的近兩端處畫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飛鳥,月中有蟾蜍、桂樹。這兩個內容,充分說明了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廣泛流傳著嫦娥奔月這個神奇而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在圖中日月的兩側分別畫有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繪製較為逼真清秀,與古書所記載的“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基本符合。在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伏羲原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方夷族部落的酋長,後與女媧結為夫婦,成為人類的始祖。這種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兩大部落之間融合的歷史進程,因此在以後的石刻、繪畫藝術中,人們往往將二者有意無意地繪製成交尾形象,用其來代表人類的繁衍生息。卜千秋夫婦繪製在伏羲的一側,女在上,男在下。婦騎赤色三頭鳳,手捧三足鳥,雙目緊閉,凌空飛行,夫乘一龍,狀如一舟,手持弓,閉目,前有一兔,後隨奔狗,旁有一蟾蜍,均為雲中飛奔狀。顯而易見,這裡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婦乘龍鳳飛往仙境的場面。另外在主室的內門額上還繪有一幅人首鳥身像。此像中人首長髮髻,兩縷黑髮下垂髻角,兩長耳平伸,舞動雙翅立於山嶽之上。這裡畫的就是仙人王子喬。從此圖的位置和室頂平脊上的升仙圖相互聯繫起來看,恰好達到了“千里乘龍,至此結穴”的效果,說明墓主人最終也成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