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調研報告

網友珊瑚推薦來王小東授權神州思想文化網發布的文章,作者介紹說:“在潘岳先生的大力策劃與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熱情協助下,我、楊鵬、歐艷國,於XX年6月去南平進行了調研。以下是這次調研的報告,於XX年7月完成,過去沒有發表過。潘岳先生關於南平的講話,必須與他的官員身份一致;我的這個調研報告,則完全是一個布衣研究者個人的看法。所以,我為我自己的看法負全部責任,但我與潘岳先生關於這些看法多次交流過意見,所以,可以作為潘岳先生講話的一個參考資料看。另外,這篇報告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支持與協助外,楊鵬和歐艷國都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勞動,特別是報告的第四部分,主要出自楊鵬的手筆。XX年1月11日”

農村基層政權是國家政權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動搖,勢必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基於對於這一問題的關心,我們最近赴福建閩北山區的南平市,從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角度出發,對該市大規模下派村支書一事進行了為期20天的專題調研。在20天的時間內,調查組先後走訪了6個縣(市),23個村,與市、縣、鄉鎮、村幹部和村民近200人進行了交流座談,帶回了20多萬字的資料和調查筆記。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的調研組觀察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可以說是從局部調研觀察到的,但也很可能具有普遍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權管理機制在村一級出現了斷層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隨著毛澤東時代原有的意識形態的逐漸淡出,隨著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我們原來的從上到下可以一桿子插到底的政權管理機制,到了村這一級出現了斷層,也就是說,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我們的政權管理機制,乃至經濟生活,從上到下,到鄉鎮一級形成一個循環體,而村級以下的廣大農民自己形成一個循環體,這兩個循環體基本不銜接,形成了斷層。

形成這一斷層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農村經濟基礎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其根本原因。可以說,“斷層”是農村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必然結果。計畫經濟之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到戶之後,廣大農民市場經濟化的程度是最高的,上級政權對於農民的生產活動所發揮的影響越來越小,農民在經濟生活上對於上級政權的依賴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生活上說,農民的循環體與鄉鎮以上政權循環體的銜接之處越來越少,甚至與村黨支部的關係都越來越少。過去,管理村裡的資產和組織生產和分配,是村黨支部的主要職能和權力來源,而隨著包產到戶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村民逐漸有了自己的經濟支配權,多數村黨支部,乃至鄉、鎮政府,已找不到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位置和空間,不知道還能幫助村民幹些什麼;而村民們看他們則往往是“吃冤枉”(即貪污腐敗)的一小撮。

關於農村經濟基礎的變化給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在後面還有更為詳細的敘述。

(2)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潰散是其重要原因。我們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革命時代高度熱烈的意識形態的消退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歷史發展過程。而由於我們沒有及早認識到這一發展過程,所以就沒能及早採取有效措施延緩和制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