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建設調研報告

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市委市政府在制定“xx”規劃中,緊緊抓住我市資源富集和基礎工業較好的優勢,把省委省政府“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的要求,貫穿於“xx”規劃的全過程。為全面落實規劃,市委還結合發展實際明確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首要建園區、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項目”的指導思想,各縣(特區、區)黨委政府進一步堅定了增比、進位、突破的信心和決心,抓機遇,抓關鍵,以加快產業園區發展為突破口,大力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最佳化結構,推動傳統工業升級換代,適時調整工作機構和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全市上下形成了謀發展、思發展、抓發展的良好氛圍,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的跨越。對此,我們對全市產業園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產業園區建設基本情況

xx月以來,我市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平台,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產業園區建設在前期工作、基礎設施和招商引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全市範圍內已經在建或正在規劃的產業園區共12個,規劃面積總的為462.68平方公里。其中,省級產業園區2個:一是紅橋新區(鐘山經濟開發區)。將原水城縣紅山工業集中區和石橋工業集中區合併開發建設,4月正式組建,規劃用地面積59.40平方公里。二是兩河新區(紅果經濟開發區)。規劃用地面積126.36平方公里。市級產業園區5個:一是盤縣盤北(雞場坪)產業園區。含雞場坪園和柏果園,面積約40平方公里。二是水城縣董地產業園區。包括董地園、老鷹山園,面積約36.92平方公里。三是鐘山區水月產業園區。包括月照鄉部分村、水鋼片區、老鷹山鎮部分村,面積約70平方公里。四是六枝特區木崗產業園區。包括木崗鎮全部行政轄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五是郎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郎岱鎮政府所在地及隴腳、灑志等,面積約5平方公里。縣級特色產業園區5個:一是六枝特區岩腳產業園區。包括岩腳鎮老卜底村、民樂村及高橋村,規劃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二是盤縣保田產業園區。含響水園、石橋園、新民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面積約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縣發耳產業園區。含發耳煤電化循環經濟產業園、楊梅現代農業產業園、都格園等,面積約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縣中箐產業園區。包括雙戛鄉內部分地方,面積約10平方公里。五是鐘山區大灣產業園區。大灣鎮政府所在地及鐘山區汪家寨,面積約10平方公里。

二、產業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抓規劃,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在產業園區的規劃中,各園區堅持產業聚集發展、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走“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規劃”的路子,融入全省乃至全國的發展大格局中去謀劃。強化產業園區規劃與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規劃的銜接,以規劃引領大企業、大項目向園區發展,促進產業園區建設規範化、集約化、特色化。如紅橋新區已於11月29日前完成各項規劃,並通過省市城規委審查;兩河新區的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研究兩個規劃已通過評審,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正在編制認證之中;董地產業園區生產發展規劃,已於6月經省經信委審查批覆,園區控制性規劃在7月經市城規委專家評審通過。目前,各產業園區在空間上的戰略布局基本形成,在產業布局上,基本形成了互有依託不重複、緊密相連而相互獨立的格局,初步構建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破解了項目用地、村鎮規劃、城市特色三個難題。

(二)抓配套,園區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規劃的同時,四個縣(特區、區)高度重視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突出“兩手抓”,即一手抓基礎建設,一手抓項目建設,爭時間、搶速度,有效地加快了產業園區建設。在積極穩妥地做好土地徵用補償工作的同時,千方百計加快推進園區水、電、路、氣、通訊、網路、有線電視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設標準,建立起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體系。同時,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投資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或自主建設“區中園”、“園中園”,形成園區建設的良性循環。如紅橋新區、董地產業園區、盤縣兩河新區等園區的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完善。

(三)抓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全市各產業園區圍繞重點產業,結合當地資源秉賦和特色產業,突出園區功能定位,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園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1至10月,全市各園區修建標準廠房12.45萬平方米,建成園區主幹道總里程45.45公里;12個園區簽約項目194個,開工項目114個。

(四)抓機制,園區管理日益完善。在推進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四個縣(特區、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園區開發管理機制。目前已有紅橋新區、盤縣兩河新區、水月產業園區、木崗產業園區、岩腳產業園區都成立了園區管委會;董地產業園區、郎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箐產業園區等成立了園區建設指揮部。管理機構名稱雖不同,但專抓園區建設、發展、管理、服務工作的職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園區運營質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優惠政策。一是各園區編制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獎勵辦法》、《項目準入辦法》和《招商引資首問責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對招商引資項目免費代辦各項手續等工作機制,同時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卡片和宣傳冊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企業入駐園區發展;二是積極探索“無縫隙”服務模式。專門成立了園區建設用地報批工作組,加快園區建設用地報批速度;三是實行一個視窗辦事、建立健全客商審批一條龍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網上申請、網上審批,以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四是開展了行政許可審批、非行政審批、縮短辦事時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大市場大服務”的模式,建立起高效優質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把“一站式”辦公、政務公開、辦公自動化等各項工作統籌起來,提高為入園企業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六)抓整合,多種投資模式運行。一是通過銀行貸款,建立健全還貸機制,加強銀政合作、銀企合作、通過負債加大投入;二是積極探索發行股票、債券向社會集資的辦法和渠道;三是放寬政策限制進行融資,引進具有資本和建設實力的大型企業和投資集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加強城市經營;五是充分利用各類開發投資公司對城市有形、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營,增強資本的流動性和放大效應。

三、當前園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以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辛努力,我市產業園區建設步伐迅速加快,有力地推進了產業的加速發展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果,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但在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建設滯後。我市12個產業園區中,除了紅橋新區、兩河新區、董地產業園區有完整總規和詳規外,有一部分產業園區只有一個總體規劃,如木崗產業園區和水城縣中箐產業園區,詳細的產業布局規劃還在制定之中;有些園區如盤縣的盤北(雞場坪)產業園區、保田產業園區和水城縣的發耳產業園區既沒有總體規劃,也沒有詳細的產業發展規劃。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全市除了紅橋新區、兩河新區、董地產業園區、木崗產業園區等園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建成企業服務中心等設施外,大多數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在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著水、電、路、氣、通訊、網路、有線電視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難題,園區整體檔次還不高。

(三)土地徵用補償標準不統一。在園區建設中,土地徵用補償標準是根據《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市建設用地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檔案精神的標準給予補償。但是部分民眾以土地補償低為由上訪,並且到現場阻礙施工,導致場平工作進度慢。

(四)項目招商難度大。部分園區開發建設受地域條件制約,投資成本高,園區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引進的項目規模小、檔次低,占地面積大、產業關聯度弱,項目質量不高、且污染環境;有的園區產業規劃定位明確,但招商中仍存在“飢不擇食”現象,難以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配套。

(五)管理體制亟待規範。一是管理機構不明確,幹事力量難凝聚。雖然大部分園區都分別成立了園區管委會或指揮部等機構,也組建了園區開發建設領導班子,但有的園區管委會和指揮部都是臨時機構,人員從不同單位借調,影響了園區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有的園區至今無任何規劃和審批手續,工作不知從何開展。如保田產業園區、盤北工業園區和發耳產業園區至今總的發展規劃還未制定出來。

(六)園區建設進度不一。全市12個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只有紅橋新區、董地產業園區、水月園區、木崗產業園區和兩河新區抓得較緊,成效比較明顯,其他園區抓得不緊,強調客觀原因多,等待觀望,存在著嚴重的等、靠、要思想,主觀努力欠缺。以致形成市里抓的幾個園區速度快、成果顯著;縣抓的園區在動、應付檢查;鄉鎮園區不動、強調客觀條件的態勢。

四、進一步強化園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規劃園區發展布局,推動園區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是統籌規劃。根據“xx”規劃及全市產業發展重點,結合各縣(特區、區)實際,進一步完善園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備、有機連結的產業園區空間布局,推進產業加快集聚。二是突出重點。加強對園區產業發展的規劃指導,促進資源共享。在政策、資金方面予以傾斜,重點扶持積極性高、抓得紮實的園區,打造集聚效應顯著、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帶,力爭經過5年努力,率先把紅橋和兩河新區打造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把水城縣董地產業園區打造成“省示範園區”。三是集約用地。大力推行園區向山要地,建設山地梯田式產業園區,大力推進代建或租(購)標準化廠房工作,建設多層、通用廠房,提高投資強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如根據不同行業設定最低投資強度或一年內最低投資總額等,對個別“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項目,合理引導其退園,消除園區“開而不發”現象。四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堅決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業項目入園,大力發展園區循環經濟,減少園區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力求把每個園區都建設成為“生態型、園林化、循環式”的現代產業園區。

(二)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產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和載體,而基礎設施建設則是產業園區吸引項目落地的前提條件,也是能否引進項目、留住項目、加快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市資源富集,資源深加工鏈條拉長,產業進入園區尤為重要,招商引資的成敗,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程度(硬體)和全程為客商服務(軟體)的建設。因此,各園區在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基礎設施方面要不斷完善、配套,千方百計落實省政府規定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不同級別園區的建設標準。

(三)以招商引資為核心,外引內扶推進項目落地。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園區發展的強大動力和主導戰略,充分利用現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和產業優勢,以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為總抓手,加快建立改善投資環境的長效機制,完善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優惠政策,健全激勵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緊緊抓住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方式,推進重點項目招商、園區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僑引商、以台引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網路引商、媒體引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引進資本、引進產業。採取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規劃、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點招商,做到“招得來、留得住、能發展”。與此同時,注重發揮本地大企業的優勢,激勵他們在園區投資建設和延長產業鏈的積極性,整合力量加快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項目的開發儲備,狠抓重點項目,搞好項目的洽談、簽約、落地、發展全程服務,建設全方位服務體系和項目開工投產後的經常性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

(四)健全管理機構,進一步明確園區工作職責。已經成形的和正在籌建的園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機構,按照相關檔案要求抓緊理順管理體制,同時明確管理機構和有關責任人職責和負責園區的具體工作。在健全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抓緊完善園區的總體規劃、編制相關的產業規劃和基礎設施的配套等工作,使產業園區的建設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五)創新園區開發模式,促進園區多樣化發展。從當前我市產業園區的開發模式看,總體是以政府為主導,參與從規劃設計、土地徵用、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全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也承擔了過多的投資風險。建議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全過程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來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實現政府與開發企業“雙贏”。

(六)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助推園區加快發展。環境是最大的競爭力。投資環境是是園區快速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不斷增強“環境誰優我更優、服務誰好我更好”的宗旨意識;樹立“您帶項目資金來,剩下的事我們辦”的服務理念;全心營造“親商、安商、幫商、富商”的投資環境。建議把園區作為今後的新城區、“經濟特區”來建設,按照“合理規劃、超前設計、提前建設、確保需求”的原則,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搞好社區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穩步推進配套功能設施建設。逐步在園區內設立金融服務、商貿中心、職工住房、文教衛體、公共運輸等設施以及治安機構,建設企業服務中心、培訓體系,改善園區企業和員工工作、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土地徵用開發。進一步盤活存量土地,園區可預留部分土地作為園區行政管理及生活設施的商業性開發;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認真搞好園區規劃範圍內生態公益林和農保田的調查摸底,做好生態公益林和農保田的置換,降低土地報批門檻和開發成本;積極協調爭取上級有關部門調整出台新的土地優惠出讓政策;出台區域範圍內工業用地統一補償標準,積極穩妥推進土地徵用、拆遷和安置工作。

全盟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調研報告
區物流園區建設調研報告
關於街道工業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
關於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