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開發調研報告

xxxx方圓28平方公里,地勢坦蕩平曠,核心區域集中在涌洞鄉境內,距縣城40公里,與湖南省保靖縣相鄰,蓋上有川河、楠木兩個村11個組,850戶3090人。平均海拔1230米,四季雲煙,夏季平均溫度20℃左右,堪稱自然空調、天然氧吧,冬季銀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是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絕佳勝地。筆者近期對xxxx進行了調研,對推進其旅遊發展提出了一些初淺建議。

一、xxxx旅遊開發意義深遠

由於交通限制,xxxx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但其獨特的自然魅力,一直深受縣內市民寵愛,每年都有不少遊客、驢友、攝友慕名前往或故地重遊,也逐步吸引周邊市民眼球。特別是隨著八十步至太平場公路的改造,可進入性大幅改善,越來越多的市民到xxxx觀光、避暑、賞花、驢行。初略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5000餘人次實地領略xxxx風光,單是5月4日“鄉村旅遊川河行”當天,就吸引400餘名市民參與。可見,xxxx旅遊開發眾望所歸,值得期待。

xxxx作為我縣旅遊的儲備資源,其開發意義重大。一是可以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使當地民眾端上“旅遊飯碗”,擴寬就業渠道,能在較快時間內促進當地民眾就近就業,走出一條高山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二是能夠加速形成縣城—xxxx—酉水河一日游精品線路,助推我縣旅遊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設。三是可以作為大邊城景區的補充,添加新的旅遊景點,形成旅遊資源互補,豐富邊城景區體量和內涵。

二、xxxx旅遊開發正當其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武陵山區發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XX—2024年)》提出,利用豐富獨特的山水生態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省際生態文化旅遊協作,建成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生態文化旅遊區。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渝東南旅遊專題會議,每次研究一個問題,推動渝東南旅遊發展實現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低到高的歷史性跨越。XX年8月,市政府在南川區召開鄉村旅遊發展現場會,提倡各區縣“不爭論、允許試、大膽乾,幹起來再說”。日益最佳化的外部環境,為xxxx旅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將旅遊產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旅遊景區開發和網路布局擴展,啟動實施了洪安邊城、西街、鹽水井湖等一批旅遊重點項目。整合上千萬元用於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推出鍾靈、大溪、孝溪等一批鄉村旅遊景點。全縣旅遊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

隨著八十步至太平場公路的改造升級,蘊藏已久的xxxx,亟待揭開神秘的“蓋頭”,向世人展示其無窮的魅力。

三、xxxx旅遊開發矛盾突出

(一)資源小而分散。xxxx蓋頂有天然石門回道“四門洞”、雞冠岩、栩栩如生的“朱氏婆婆”、滿山映山紅、萬畝天然草場、千年銀杏古樹、紅軍戰鬥遺址;蓋下有千畝梯田,“黑洞”與“亮洞”(俗稱穿洞)遙遙相望;納沙河沿岸有“十八堡”、“十八溪”、“婆婆山”、“扁口洞”。總體來看,旅遊資源豐富,但若站在武陵山區來審視評估,這些資源缺乏稀有性和震撼力,且分布較為分散,難以在短期內發揮效益。

(二)生態環境較差。一方面,xxxx自然植被較差,森林覆蓋率不到30%,多以灌木和草場為主,缺乏高大喬木和林帶,且裸露岩石多。另一方面,xxxx蘊藏大量的煤、黑滑石、矽等礦產資源。作為我縣歷史上煤礦主要產地之一,其開採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隨處可見廢棄的煤渣,一遇下雨污水橫流。同時,地處兩省市交界地帶,矽礦私挖濫采屢禁不止,部分核心草場出現損壞,隨處可見開採“傷疤”。

(三)配套設施滯後。從涌洞政府駐地、乾川和平馬上山的公路都是泥土路,可進入性差。布局國電、烏電兩大電網,但改造多年電力依然不穩定。唯一的小型水庫(爛泥溝水庫)基本沒有發揮功效,主要依靠地下水,用水質量難以保證。整個區域沒有成熟的旅遊接待點,缺乏有品位、上質量的鄉村旅遊接待戶,唯一的避暑山莊由煤礦廠區改造而成。此外,景點安全防護設施、公廁、垃圾處置等配套設施缺乏。

(四)遺留問題凸顯。前些年,我縣依託區域良好的土壤條件和適宜的氣候,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在xxxx發展起了2萬餘畝金銀花基地。但是,由於當時對旅遊開發預測和估計不夠,導致基地基本布局在核心草場,且低價簽訂了長達數十年的土地流轉契約,而xxxx的主要資源集中在草場地帶。如下一步引進企業進行整體開發,則勢必處理金銀花基地與草場如何選擇、流轉契約如何終止等遺留問題。

四、xxxx旅遊開發任重道遠

(一)精心規劃是前提

規劃是制約xxxx旅遊開發的關鍵,必須高度重視,精心編制。武陵山區旅遊資源稟賦大體相當,xxxx處於諸多名勝景點的包圍中,很容易陷入同質化陷阱。如何定位xxxx旅遊開發思路?必須跳出秀山、立足武陵,認真考察論證,注重差異化發展,與周邊景區形成互補。結合資源特點,可考慮將其定位集觀光、避暑、休閒、探險於一體的綜合旅遊項目。

xxxx作為以生態自然為基石的旅遊資源,在具體的規劃中,不一定需要大手筆,但必須符合實際,尊重自然,要杜絕照搬同類成熟景區開發模式,堅持低碳、低成本開發,綜合考慮前期投入和後期管理問題,切忌大興土木、亂造人文景觀,要防止對資源進行過度包裝,減少資源破壞和開發成本。

(二)保護開發是核心

自然資源具有“破壞容易恢復難”特點,很多時候保護更是政績。旅遊開發的實質在於實現資源價值,而xxxx的資源價值正在於其天然性、獨特性、神秘性、多樣性。當前,一要通過編制規劃對景區生態資源進行科學論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確定旅遊發展規模,合理規劃旅遊資源保護區,保護區一旦確定,嚴禁新建房屋和搭建產業設施。二要做好旅遊開發與礦產資源的規劃協調,科學確定礦產開採區,對開採規模進行限制,選址必須符合旅遊開發要求。三要依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生態旅遊要求設定景區旅遊線路、服務設施等,少建人文景觀,對確需建設的旅遊設施,其格調與外觀要與周圍自然景色相協調。四要抓好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現代旅遊越來越注重可體驗性和可參與性。鑒於此,一是在核心區域規劃映山紅、杜鵑花、金銀花以及生態農業、藥材等觀光帶,使遊客四季都能有所品賞,改變目前品種單一、可供觀賞期短問題。二是應著手將金銀花移栽出核心草場,還原一片高山草原。三是規劃發展高山蔬菜等生態種養殖業,打好綠色無公害品牌,建設集採摘、觀光、休閒與自助種植為一體的農業生態示範園,供遊客體驗。四是依託高山草場、千仞絕壁、山洞奇觀,適時推出一批遊客參與性活動。

要正確處理好景區開發與民眾利益的關係,不與民爭利。當前,應對區域農民早作安排,減小後期旅遊開發壓力。一是根據民眾意願,通過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將部分村民遷出旅遊開發核心保護區,緩解景區生態環境壓力。二是對核心區現有原始村落作為景點打造,進行升級改造,完善步行道、污水、垃圾等基礎配套設施,挖掘歷史文化,提升檔次。

(三)完善配套是重點

可進入性是制約xxxx旅遊發展的關鍵,必須加速突破。短期內,建議按三級公路或高於通暢工程標準建設平馬至xxxx旅遊產業路,屆時xxxx到洪安僅需20分鐘,能有效地將兩個景區串聯起來,構築縣城-洪安-xxxx-酉水河-縣城旅遊環線,同時打通乾川水源至xxxx等斷頭路。長期看,應全力爭取建設秀山至龍山高速公路,如能建成,將全面激活xxxx、酉水河乃至整個龍池、石堤片區旅遊發展活力。

從旅遊經濟的角度講,過境游給景區的收益是有限的,過夜遊則在吃、住、行、購等方面更具潛力。因此,要想辦法讓遊客在xxxx過夜。短期內,建議培育一批上檔次的農家樂和鄉村旅遊接待戶。亦可在核心區外圍建設高山避暑納涼點,引導民眾發展鄉村旅遊,促進民眾就地就業。長期看,景區成熟後,可借鑑石柱黃水假日森林小區的經驗,通過“旅遊地產”模式開發產權式公寓、度假酒店等業態,豐富業態布局。

當前,要加快完善車行道、景點標識標牌、參觀步道、漫遊步道、安全防護、垃圾處置、污水處理等設施設備,配套建好生態停車場,合理規劃建設一批休息亭台和環保公廁,提高景區的便捷性、舒適性。

(四)適度行銷是輔助

xxxx作為新興自然景區,就目前來看,重點市場應是城市自駕游和驢行群體,適合在周邊地區作小範圍的推介。長遠來看,縱觀國內知名旅遊城市,都是以一個核心景區帶動其餘景區行銷。xxxx也不例外,不宜單打獨鬥,必須依託邊城這張名片,融合邊城整體行銷,通過客源輸送促其發展。倒是可以在文化的挖掘上做點文章,對現有資源巧妙融入民俗文化和歷史故事,惟妙惟肖,讓人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多方投入是保障

旅遊業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鑒於目前景區基礎條件太差,開發投入高、收益慢,招商難度較大,必須多措並舉。一是爭取將xxxx納入國家扶貧開發示範區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二是鄉村旅遊扶貧、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等政策應向區域適當傾斜,完善基礎設施,最佳化產業布局。三是加快出台旅遊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整體開發。四是可由政府單獨或與投資方聯合設立旅遊開發投資公司,解決好土地流轉糾紛,儲備一批土地,待景區成熟後再進行出讓,平衡開發資金。

同時也應認識到,搞旅遊發展,難免負債,要有正確的負債觀,我們認為三種情況下可以舉債建設:現在建設的成本比三五年後節約幾倍的基礎設施項目;現在建設和未來建設相當,但老百姓當前有迫切需要、能帶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的項目;經過充分、科學論證的項目。但在操作中要量入為出,把握好原則,控制好風險,發揮好效益。

相關文章:
我國旅遊產業導遊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關於旅遊工作行風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2024年第1季度旅遊景區調研報告
自然生態旅遊區冷水魚養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關於中國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分析研究
關於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的調研報告
風景旅遊城市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休閒旅遊品質提升調研報告
最新關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旅遊局機關效能建設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