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以下提供一篇調研報告給大家參考!

職業教育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各級關注的“焦點”。最近,市委政研室會同市教育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農業局組成聯合調研組,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深入縣鄉村、工礦企業和學校,走訪座談、查閱資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快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職業教育發展概況。我市職業教育自開始創辦至今已近30個春秋,發展歷程波折起浮,曾有過“全國職業教育一面旗幟”的輝煌,有過“幾近低谷”的尷尬,也有過“腳踩就業和升學兩隻船”的困惑。近幾年來,我市職業教育呈現出越來越好的發展勢頭,不少方面還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我市共有職業院校72(技工院校21所)所,其中公辦高職院校3所、中職學校47所;民辦高職院校2所、中職20所。初步形成了以5所高職院校為龍頭,67所中職學校為主體,168所職業培訓機構為依託,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XX年,全市中、高職招生規模達到1.43萬人,在校生達到4.81萬人。骨幹院校和特色專業建設得到加強,擁有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院校13所、省級重點職業院校11所,省級教學示範學校7所;擁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專業38個。職業中專的機電專業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專業,市技術學院的數控與機加工、機修鉗加工等專業被評為省級名牌專業。各職業院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堅持走校企結合、產教結合、工學交替的路子,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十五”期間,各類職業院校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畢業生達到25萬多人,各類培訓機構共培訓350萬人次,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市職業教育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距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距民眾的教育需求仍有較大差距。職業教育整體上仍然處在“蹣跚行進、奮力爬坡”的階段,還面臨著諸多困擾,多年存在的“三難”現象仍然突出:職業教育招生難、職業學校辦學難、培養學生就業難。調研過程中,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三難”背後的主要原因,是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六個不適應”。(一)認識不適應形勢。當前影響職業教育發展首要的是各個層面的認識滯後、觀念陳舊。近年來,國家將職業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事關科學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戰略重點,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就業壓力以及偏面的人才觀、擇業觀影響,很多人對職業教育仍然存有偏見。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從政府層面看,有的地方政府沒有認清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沒有看到技能人才不足的矛盾,沒有看到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有的認為職業教育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不願在這方面費力氣;很多地方重眼前利益、輕人才培養,重基礎教育、輕職業教育,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有的縣市區政府至今沒有真正把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從學生家長來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跳農門”、讀書就是為了上大學。加之近年來就業壓力增大,部分職業學校教學質量不高,致使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不少家長認為孩子上職校低人一等,讓孩子上職校成了“無奈”的選擇。從企業來看,很多企業經營者認為,“教育就是教育、工廠就是工廠,扯不到一塊去”,致使“兩張皮”現象比較嚴重,企業和學校缺乏溝通、沒有配合。推進職業教育大發展的社會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觀念更新的任務還相當繁重。(二)規模不適應需求。與我市對各類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職業學校辦學規模明顯偏小。據預測,“xx”期間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新增)38.4萬人,年均7.6萬人左右。而XX年全市高、中等職業院校年培養能力僅有1.43萬人,有的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在校生不足百人,辦學規模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應當逐步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我們在這方面差距更大,多年來我市職普比一直在20-40%之間徘徊,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萬人,職普比例只有26%,明顯低於我省多數地市,比全省平均水平還低12個百分點。(三)條件不適應辦學。發展職業教育需要財力作支撐。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張、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骨幹示範學校的創建、實訓基地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的投入水平不高,現有投入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於30%、地方教育附加不低於20%用於職業教育的政策,大部分縣市區沒有兌現;每年每班農村4000元、城市5000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經費,普遍沒有達到。XX年,我市預算內中等職業教育事業費為6920萬元,僅占高中階段經費總支出的22.9%,與我省先進市相比差距甚遠。由於投入不足,直接制約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從學校辦學設施看,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校均占地面積不足80畝,校均建築面積不足1.5萬平方米,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大多數職校辦學條件簡陋,學校缺少基本的實驗、實習場所和設備。市第一職業中專占地只有30多畝,在校生1500多人,生均占地面積遠遠低於國家規定的生均占地18平方米的標準。從實習實訓條件看,1/5的職業學校沒有專業實習實訓場所。根據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生均儀器設備總值最低應為3000元,而目前我市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儀器設備總值僅為XX元。從師資力量看,我市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編制是幾年前核定的,隨著近年來職校規模擴大和在校生的增加,專任教師總體數量明顯偏少,專業水平也不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象兗州職業中專這樣的省重點職業學校,竟有20多位體育教師改教專業課。再就是非教學人員過多,比例嚴重失調,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65.3%。在職業技術學院,二者的比例竟然達到1∶1。許多職業學校不得不高薪聘請校外技能型專家任教,難以保證教學時間和質量。“雙師型”教師更是嚴重匱乏,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13.9%,明顯低於全省30.1%的平均水平。(四)專業不適應市場。由於我市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定,主要側重於升學(對口高職)或域外就業,和我市產業發展聯繫不緊,“兩張皮”的現象比較突出。很多學校不是瞄準市場設定專業,而是依據現有師資確定專業,這就必然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脫節。一是為農服務“脫節”。據勞動部門預測,到“xx”末,我市第一產業各類技能人才總量應達到2.46萬人,純增量應達到1.88萬人,年均應培養3700多人。而我市職業學校農林水類專業年招生僅有80人,缺口高達46倍。另據調查,我市中職畢業生回農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不足畢業生總數的5%。現在農民迫切需要掌握先進的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但如何發揮職業教育在農業技術中的作用,已成為十分重要而緊迫的現實課題。二是為工服務“脫節”。從五大產業集群技能人才供求關係看,一般來說,專業人才的培養有餘有缺、供求之間適當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我市的情況是,這種供求雙方基本上處於無引導、無組織的自髮狀態,反映了我市職業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明顯不銜接。三是為三產服務“脫節”。據統計,我市各類職業學校為第三產業服務的專業,只有商貿類的市場行銷、餐飲兩個專業,年培養能力不足500人。我市已確定把現代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明確了現代物流、文化、旅遊、金融服務四大重點產業,據測算,“xx”末我市服務業中的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社區中介服務、金融服務以及飲食服務等傳統服務行業,共需要各類技能人才總量應達到20萬人,純增量應達到16.8萬人,年均需求量為3.4萬人。從目前狀況看,我市根本無力培養。以旅遊業為例,我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相對密集的景點景區,但全市竟然沒有一個學校設定旅遊或導遊專業。實踐證明,不與當地經濟掛鈎,職業教育不可能發展壯大;脫離現實經濟生活和產業需求,職業教育肯定做不大,走不快、也走不遠。(五)政策不適應就業。我市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充分,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尚不能成為促進和引導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我市各類經濟組織中,普遍沒有真正建立起技能人才從培養、使用到管理的規定和制度,技術崗位只有27%的人持證上崗,遠沒有達到全員持證上崗的要求。由於缺乏鼓勵在本地就業的政策,目前我市一方面缺少大量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職校畢業生大量流向沿海和發達地區。金鄉縣職業中專,每年的畢業生全部流向長三角地區;職業中專數年來每年80%以上的畢業生到無錫、崑山、青島等地就業。調研發現,全市職業學校畢業生域外就業率高達60%。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市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培養的技能人才,卻走出去就業;而我市的一些企業又要拿出必要的成本,從外地引進技能人才。這“一出一進”背後,意味著教育資源的重複浪費和人才成本的雙重投入,確實值得深思。(六)體制不適應統籌。我市中職學校隸屬教育部門的有32所,其餘15所則分別隸屬於勞動、衛生、建設等部門。多頭管理體制導致缺乏統籌協調、政出多門、各自為戰,在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上,表現為結構失調、資源不足、投入浪費等。各部門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各有許可權,難免有部門利益、各自立場和自我保護傾向,因而出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難以互認、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難以融通、課程內容難以銜接、職業學校資源和社會企業培訓機構的資源難以共享的問題。顯然,如果不能對職業教育實行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構建起大職教格局,我市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受到很大制約。

三、對策建議。綜合分析我市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困難和問題,我們認為,職業教育發展應確立以下基本思路:堅持“大力發展”的方針,圍繞建設新的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緊扣我市優勢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尋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著力建構立足經濟、面向社會、服務各業的現代化職業教育新格局。按照這一思路,在整體工作擺布上,應做到“三增”、“三創”、“三強化”。

(一)“三增”:就是增強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加職業教育投入,增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首先,要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市既是較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資源大市,推進經濟戰略轉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區域競爭力,必須把發展由依靠資源優勢為主,轉變到依靠人才、技術和勞動者素質為主上來,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術過硬、素質優良的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可以肯定地說,我市成為人力資源強市之時,就是我市經濟騰飛之日。因此,必須從戰略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來看待職業教育,打破“就教育論教育”、“為抓職教而抓職教”的封閉狹隘的思維方式,糾正各種忽視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破除各種陳舊觀念的束縛,樹立抓職教就是“抓發展、抓經濟、抓民生”的觀念,強化抓職教就是“打基礎、謀長遠、創優勢”的意識,真正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的總體規劃,做到工作上優先研究、發展上優先安排、政策上優先落實。其次,要廣開渠道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認真落實政策,保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撥款。市、縣兩級政府都應建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用於骨幹示範學校建設、師資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和農村職業學校建設。支持鼓勵新建或擴建職業學校,借鑑外地的經驗,凡新建職業學校,市政府可一次性提供啟動資金100萬元;擴建職業學校,提供啟動資金50萬元;創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市政府一次性獎勵200萬元,縣級政府予以配套。改革財政投入制度,建立按生均培養經費撥款的新機制,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投入不低於普通高中的水平。拓寬職教經費籌措渠道,市、縣在安排使用農村科技開發和技術推廣經費及扶貧資金中,應安排一定比例(10-20%)用於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應安排不低於5%的資金作為農村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建設經費。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按照2.5%足額提取職工培訓經費,列入企業成本費用。第三,動員各種力量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國家提出“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要求,對我市來說任務相當艱巨,擴大職業教育培養能力是當務之急。市縣兩級都要加大職業學校建設力度,在全市大力實施“2531”工程,確保XX年前,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完善一所高標準的職教中心,“達到占地200畝、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在校生3000人以上、實習實訓設備1000萬元以上”的要求。要改革職業學校招生辦法,在計畫指導下儘量放權給職業學校,讓其自主考試、自主招生。要挖掘辦學潛力,改變傳統的正規學歷教育的思維定式,將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的範疇,不斷擴展職業教育生源空間,通過政策引導,讓最應成為職業教育對象的中考聯考落榜生、農村富餘勞動力、退轉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農民等群體,能夠“無門檻”或“低門檻”進入職業學校,接受崗前、在崗、轉崗培訓以及繼續教育,達到“讓最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職業學校培訓”目的,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二)“三創”:就是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新職業教育專業設定,創新用工就業制度。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方面,重點是突破體制性障礙。除勞動部門舉辦的技工學校外,其他行業企業所辦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均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跨層次的資源整合,切實改變目前多頭辦學、分散管理、資源浪費的狀況。積極創新辦學體制,構建“政府辦學為主、多種形式並存”的辦學格局,政府在重點辦好一批骨幹示範院校的同時,通過優惠政策扶持和引導各種形式的民間職業教育機構發展;採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讓一些職業教育特別是培訓機構直接進入市場;要制定專門政策,引導企業強化職業培訓,明文規定“辦企必聯校,建企先選校”,即凡在職職工規模達到3000人以上的企業,均應建立相應的職業培訓機構,或者委託一所職業學校承擔企業培訓任務;凡不足3000人規模的新建企業應事先選擇合作的職業學校。積極推進多形式合作辦學,支持成立以骨幹院校為龍頭、若干學校和效益好的企業為依託的職教集團;實施“名牌帶動”,積極創建“名牌學校、名牌專業、名牌基地”,走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並舉的發展之路;以爭創“全國百所示範高職院校”、“全國千所示範中等職業學校”為抓手,實現我市職業教育的高水平發展。當前,要突出辦好市區三所高職院校,按照“保持優勢、突出特色、適度競爭、錯位發展”的原則,合理定位,統一規劃,避免重複建設,通過辦強辦大“龍頭”,發揮對全市職業教育的示範帶動作用。創新職業教育專業設定方面,重點是強化對經濟社會的服務功能。緊緊圍繞我市的產業基礎和發展需要,調整最佳化專業設定,做到“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就開設什麼專業”,“先定專業、後聘教師”。我們通過調查認為,今後五年我市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應當重點建設培育8類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即機械加工、煤化工、醫藥食品、紡織服裝、商貿流通、旅遊服務、建築建材、農產品加工等。圍繞這8類基地建設,重點培育80個骨幹示範專業,力爭30個專業進入國家和省級示範專業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做到長短結合,以“長”促穩、以“短”促活,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創新用工就業制度方面,重點是推行職工持證上崗。要使職業技術教育成為職工進入企業之前的必經之路,以此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和吸引力。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鼓勵企業在本地職業院校中進行招工,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儘可能在當地就業,推進“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良性互動,共建共贏。認真落實《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加強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對違反規定的用人單位進行糾正並依法給予處罰。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為職業院校畢業生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教育培訓制度、學歷文憑和職業能力並重的用人制度,經人事、教育和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認定的相關專業畢業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請參加專業技術從業資格考試。

(三)“三強化”:就是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對職業教育的組織領導。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差已成為困擾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就沒出路。建議今後市級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重點用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可採取“以獎代撥”的方式,即縣市區和學校先拿出資金購買設備、建設基地,然後由市財政獎勵其價值的2/3,直到該校實訓基地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為止。同時,應當明確規定,新建職業學校,專業實習實訓設施必須達到設定標準,否則不予審批;現有職業院校,凡實習實訓條件不達標的,原則上不審批新的基建項目。要探索實習實訓的新路子,在全市職業學校推行“頂崗實習”模式,並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學技術在生產線上、最新的農業技術在大田裡”,因此,要想讓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管打實用”,就必須讓學生走進工廠車間、走向田間地頭。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徑,在全市開展“一企聯一校,一村聯一校”試點工作。同時,設立“市職業教育年會”,定期舉辦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做到“普教有聯考,職教有大賽”,使之成為職業學校學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會的平台。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培養認定一批以校長為主的職教專家隊伍,打造引領職業教育發展的領導團隊;培養認定一批專業帶頭人,打造專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培養認定一批骨幹教師,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力爭“xx”末,全市“雙師型”教師要占到專業教師總數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全面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全面實施管理人員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教師職務聘約管理制度,形成“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啟動師資培訓工程,安排專項資金,對專業教師進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改革職業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人事部門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專業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的聘用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對學校急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可以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對於到職業院校擔任教師的專業技術人員,可按照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教師職務,實行聘任制和契約管理,享受契約規定的待遇。強化對職業教育的組織領導。儘快成立由市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職業教育綜合管理辦公室,統籌協調管理全市職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其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依法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建立職業教育考核評估機制,把職業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考核體系。要建立網路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統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進各企事業單位與職業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突出貢獻,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人物,倡樹正確的求學觀、擇業觀和人才觀,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崇尚技能、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

關於職業病的調研報告
職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前言】

目前,職業病防治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勞動保護力度薄弱積累下來的職業病隱患進入了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根據衛生部提供的數據,我國現有約1600萬家企業存在著有毒有害作業場所,約2億勞動者在從事勞動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十分嚴峻和緊迫。由於勞動保護水平普遍較低,處於煤礦、加工製造業、建築業等低產業鏈的職業傷害比比皆是,這意味著大量勞動者承受了極大的病患痛苦,甚至失去生命,政府和社會則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

以來,全國人大連續兩年將《職業病防治法》的修改列為一類立法計畫。8月,國務院法制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修改草案的立法建議。與此同時,不斷在媒體上曝光的職業病案件,如蘋果公司供應商員工職業中毒事件等,也屢屢牽動著社會神經。由於涉及用人單位的職業健康保護義務、多個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和力度、經濟發展產業格局、全球化經濟供應鏈等問題,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已經被推到輿論的風頭浪尖、制度變革的前台。

12月至2月,北京義联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開展職業病調研,力求了解職業病患者群體的生存狀況,尋找職業病防治制度的頑疾和解決之道。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的目標群體為全國的職業病工人。開展有關職業病工人的實證研究,我們所做的是首創性工作。由於缺乏系統的相關統計信息,我們的樣本選取面臨著很大困難。考慮到職業病的種類分布情況(塵肺、矽肺發病最多)、患者從事行業的分布情況(中小煤礦、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以及群體性發病特點,我們構築了由以下重點人群構成的調查總體(抽樣框):1、媒體報導的典型案例,如在深圳患塵肺病的79名湖南耒陽、張家界工人;2、我們機構直接接觸的職業病人646人;3、其他民間組織掌握的職業病案例,涉及在廣東、浙江、重慶等地中小型企業務工的共301名職業病案例。我們的抽樣框兼顧了全國勞動力的區域分布情況,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中西部地區及北京周邊等重點區域。

通過前期處理職業病案例及訪談職業病工人掌握的情況,我們編制了具有較高信效度和針對性的"全國職業病工人勞動保護現狀調查問卷".為保證問卷完成質量,我們對調查員(包括中心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進行了培訓。然後,在12月至2月期間,我們在抽樣框1026名職業病工人中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通過單獨面談或電話訪談的方式進行,完成每份訪談約需1個小時。我們共完成有效訪談問卷172份。回收問卷後,我們使用spss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了分析。未成為樣本的職業病案件,也將在本報告的描述性分析中體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次調查報告所採集的樣本均為已經經過法律程式確診為職業病的勞動者(也就是在法律上已經解決了職業病診斷難題的個案),不包括只是在臨床醫學診斷上確診為職業病人的個案,因此調查報告所反映出來的情況與社會大眾及媒體關注的案例有些出入。特此說明!

【調查結論】

一、職業病患者基本生存狀況

(一)職業病及生產行業

調查顯示,職業病患者中最大的群體為塵肺病患者(70.2%)。其次為職業中毒群體(19.1%),主要為苯中毒、鎘中毒、鉛中毒。這些職業病多具有不可逆的特點,無法根治。例如,塵肺患者已經發生纖維化的肺部,無法再復原,只能採取治療措施延緩病情進展。而慢性苯中毒會對脊髓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嚴重時將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甚至白血病。其他職業病種類,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炎、職業性腫瘤等(10.7%)。患者主要來源於礦業(36.4%)、加工製造(14.7%)、電子(10.5%)、化工(6.3%)、建築(5.6%)等行業,主要從事的是採掘、加工製造、裝配、風鑽爆破、切割等工作。這些生產企業,66.7%為民營企業、21.4%為國企、8.2%為外資企業。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大型[1]企業的比重分別為50.7%、29.1%、20.3%.可見,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勞動保護條件方面尤為薄弱,但國企、大型企業的職業健康工作也並不樂觀,亟待加強。

調查還顯示,這些職業病具有爆發時間短,爆發率高的特點。職業病患者從開始生病,到身體出現病症,經歷的時間中值為6年。其中在3年內就出現病症的達到32.2%.根據患者對生產企業的生產人數和患病人數的回憶,煤礦企業的採掘工人患病率達到13.3%;

也正是因為如此高的患病率,使得職業病案件常以集體形式爆發。5月華北某市關閉煤礦後,該地區檢查確診為職業病的人數超過500人。河北張家口某礦山企業矽肺病案中,涉及職業病患者119人。而義联關注的香港力奇珠寶首飾製造廠職業病工人索賠案中,矽肺患者人數也高達76人。

高發病率與職業病患者工作的高強度是分不開的。患者們平均每天工作9.774小時,56.1%的患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26.1%的患者每天工作12小時及以上。患者每月平均工作27.67天,48.5%的患者平常沒有一天的休息日,只有過年放假;而每月工作26天以上的患者更是達到了81.8%.這種密集的與有毒有害物質的接觸,使得職業病爆發的時間越來越提前。

以北京郊區某裝飾公司x某為例,他在從事噴漆工作僅7個月後,就患上了白血病,然而,職業病診斷機構拒絕對他進行診斷,因為其接觸史尚未超過一年——儘管算上他的加班時間早已遠遠超過了一年。

(二)職業病患者基本信息

被調研的職業病患者出現病症的平均年齡為37.5歲。由於職業病的嚴重危害性,患病的青壯年往往將與病痛一同度過艱難漫長的歲月,而家庭和社會也將蒙受沉重的損失。

男性在職業病患者中占絕大部分,為80.1%,女性占19.9%.這主要是因為職業病第一大類的最主要來源產業是煤礦業,而從事煤礦開採的主要為男性。塵肺患者中的男性占到91%.女性職業病患者主要產生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因此較多患上職業中毒,占職業中毒患者的51.5%.男性為構成主體的職業病群體,將對家庭經濟生活產生更大的打擊。據調查,92.7%的家庭中男性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一旦患病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生活的維持、子女的教育等,帶來巨大的困難。

患者的文化程度並不高,國中及以下的占78.3%.同時,患者絕大多數為農民工,占到了總體的84.3%.由於缺乏職業衛生知識和法律意識,農民工成為職業病危害的最大受害者,這些農民工65%工作在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在為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後,患病返鄉,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東西部地區的差距。

34.4%的患者在一個以上的同行業單位工作過。這種流動性,加上某些職業病的潛伏性,在有效崗前、離崗體檢制度的缺失下,進一步惡化了職業病患者的及早發現病情和維權。

46.1%的患者所在用人單位從未進行過職業健康檢查。

二、職業病存在重大預防漏洞——對於職業病的認知和預防情況

(一)職業病工人對於職業病相關知識的了解

1.對職業病的了解根據我們的調查,職業病工人對於職業病的了解並不多。這點可以從兩組數據上顯示出來:一,關於職業病患者在患病前是否知道職業病是什麼。我們的調查顯示,在172個人中,有153個人不知道,占到總數的89%;知道的僅有19人,占到11%.二,職業病工人在患病前是否聽說過自己得的這種職業病。在163份有效地調查數據中,知道的僅有37人,占到22.7%;不知道的則占到126人,達到73.3%。

2.對於職業病的相關法律的了解有效的調查數據有168個,其中155個職業病工人在患病前並沒有聽說過《職業病防治法》或《工傷保險條例》,比例占到92.3%;僅有13個職業病工人知道上述兩種法律,僅占到7.7%。

(二)勞動契約簽訂及其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告知情況

1.勞動契約簽訂情況關於勞動契約的簽訂情況,我們的調查顯示,在166份有效的調查數據中,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工作單位中,有84家和職業病工人簽訂過書面勞動契約,僅占到50.6%.而沒有簽契約的單位有82家,比例達到49.4%。

2.職業病危害告知情況簽訂過勞動契約或存在相關證明的108家單位中,除去37個職業病工人不知道這方面情況的,只有3家單位告知過職業病工人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比例僅占2.7%;有68家並沒有告知上述相關情況,占到總數的63%。

(三)社會保險情況

1.工傷保險情況在調查的172個職業病工人中,有效的數據共171份,其中有80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給其上了工傷保險,占到46.8%;有78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並沒有上工傷保險,占到45.6%,有13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7.6%。

2.養老保險情況在調查的172個職業病工人中,有效地數據共171份,其中有56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給其上了養老保險,占到32.7%;有102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並沒有給其上養老保險,占到59.7%,有13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7.6%。

3.醫療保險情況在調查的172個職業病工人中,有效地數據達到170份,有58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給其上了醫療保險,占到34.1%;有95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並沒有給其上養老保險,占到55.9%,有17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10.0%。

(四)職業衛生培訓情況

在調查的172個職業病工人中,有效數據達到170份,僅有29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給其進行職業衛生培訓,占到17.1%;有136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並沒有給其進行職業衛生培訓,占到80.0%,有5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2.9%.

(五)勞動防護情況

根據我們的調查,企業對工人進行勞動防護的情況並不樂觀。

1.公告欄設定情況

在有效的161份調查數據中,僅有20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設定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只占到12.4%;有131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並沒有設定公告欄,占到81.4%;有10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6.2%。

2.防護設施設定情況

在有效地163份調查數據中,僅有38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設定有一些職業病防護設施,例如粉塵工作環境中有防塵灑水設施等,只占到23.3%;有117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並沒有設定防護設施,占到71.8%;有8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4.9%。

3.政府對企業勞動防護的檢查情況

關於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於企業勞動防護的檢查情況,調查數據顯示,在153份有效地調查數據職業病中,有81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政府部門進行過檢查,占到52.9%;有53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沒有接受過政府檢查,占到34.6%;有19個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12.4%。

然而,政府檢查的成效並不明顯。根據我們關於單位針對政府檢查是否做過相應措施的調查,在88個有效的調查數據中,僅有36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針對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檢查採取過一些防護措施,比例只占到40.9%;有40個職業病工人所在的單位則沒有任何針對性措施,占到45.5%;有12個職業病工人並不了解這方面的情況,占13.6%。

三、職業病診斷難

(一)材料之難一紙職業病診斷書,是職業病患者獲賠的全部希望所在。然而,現實中患者卻需要花費大力氣,才能獲得這張寫著壞訊息的紙片。

一位在人造革面料廠工作患上接觸性皮炎的女士這樣告訴我們,由於她所在的市沒有職業病診斷機構,她每次都需要坐車到地區里去做診斷,在申請診斷的過程中花了大量精力、時間和費用。

職業病診斷機構太少,是患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雖然按照規定醫療機構可以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相關資格,但是實踐中的職業病診斷多被各地方專門設立的職業病防治所壟斷。而且這些防治所往往只在地級市設立,導致患者們要拖著病體長途奔波。然而,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頭。

患者要申請職業病診斷,首先要準備如下材料:職業史、既往史;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複印件;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工作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資料等等材料。

對於患者來說,更難的是,從單位手中獲取自己職業病接觸史的材料。一旦患者的職業病獲得認證,就可能意味著單位的賠償義務。因此用人單位往往拒絕提供職業史證明,甚至乾脆否認勞動關係。調查中,提出診斷申請的患者中,48%曾經因為材料不齊全而被職業病診斷機構拒絕受理過。這其中,因為缺少勞動契約、職業史證明而被拒絕的共達到83%,其他單獨或並存的原因依次為缺失工作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資料(44.4%),缺失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複印件(19.4%),缺失職業健康檢查結果(5.6%)。而這些材料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單位拒絕承認勞動關係(34%)、單位拒絕給這些檔案材料(40%)和單位自己也確實沒有或丟失了這些檔案和資料(5.7%)。

26.2%的患者曾經為了證明勞動關係而進行了勞動訴訟。而部分職業病患者採取的是上訪、罷工、媒體曝光甚至是採取過激手段來引起政府、媒體與社會的關注。

為了準備齊所有這些材料,25.1%的患者表示用了超過3個月的時間。有1/3的人則表示他們為準備這些材料的花費超過了1000元錢。

(二)等待時間過長

據調查,患者等待職業病診斷結論的作出,花的時間中值為34天。50%的患者認為自己等待的時間太長了。

職業病患者絕大多數是外來農民工,在等待診斷結論期間要付出許多的住宿費和生活費,他們的生活會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因此,應規定職業病診斷機構作出診斷的期限要儘量縮短,如限制在15天以內。不過,這一困局的根本打破,仍然需要改革職業病診斷的準入機制,讓職防院以外的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順利地獲得職業病診斷的資質,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的診斷。

(三)職業病診斷的監管主體未在法律上明確

在職業病診斷遇到障礙後,患者往往不知曉去尋找真正的監管主體。安監部門自設立後開始負責監管職業衛生工作,但這在《職業病防治法》中一直未予以明確。大眾往往也未能得知。

根據對工友們患病後會向誰求助的調查,其中求助於勞動部門的人數最多,有50%,衛生部門26.2%、而安監部門只有12.2%.獲得回響的情況是,14.5%的職業病患者獲得了勞動部門的幫助,衛生部門7.6%,而安監部門仍然最少只有2.3%.這種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勞動者的樸素意識,職業病應該是一種勞動權利,所以他們才會想到首先去找勞動部門。

從其中可以看出,職業病患者並不了解負責職業病防治的主管機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不知道向其求助,而安監部門也較少地回應此種求助。但事實上,例如,在XX年的衛監督發《衛生部、安監局明確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職責分工意見》中就明確了安監部門"組織查處職業危害事故和有關違法、違規行為"的職責。而在中央編辦發《關於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安監部門在職業病監管方面的職責進一步明確地包括但不限於"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者健康損害與職業史、職業危害接觸關係等相關證明材料".安監部門負有幫助職業病患者順利進行職業病診斷的義務,但是基層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在能力上顯然與其法定職責存在較大的落差。

因此,我國職業病防治法律應儘快明確安監部門的監管主體地位,使其權責統一,為患者提供暢通救濟渠道。

四、求償路艱待遇微薄——患職業病後的處理和待遇

(一)程式繁多職業病患者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以後,才能進入工傷處理程式。

據調查,57.8%的患者需要經過30天以上的等待,才能領取到工傷認定書,但其中調查發現最長的達到1461天。此後,51.8%的患者又要經過30天以上的等待,才能獲得勞動能力鑑定結論,但其中調查發現最長的達到122天

在和工傷系統銜接時,還有可能出現因為時效問題,導致職業病患者無法被認定為工傷的情況。由於工傷認定必須在職業病診斷作出的一年內進行,而一些患者如果因為不知情或者因為治療的原因未能及時申請工傷認定,則很有可能因為過期而不被受理。以下表格能夠反映工傷處理程式繁瑣,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和其它規範性法律檔案的規定,在一般情況下,工傷處理的程式可以達到10項。依據目前的法律規定與工傷處理實務的操作情況,正常走完全部法律程式(不包括執行程式)的時長可以達到1149天。見下表所示。

註:1.上述法定時限指根據規範性法律檔案明文規定的時限或者根據明文規定的時限折算得出。

2.折算方式:規範性法律檔案中規定的"月"折算為30日,"年"折算為365日。

3.規範性法律檔案中沒有明確規定的,如民事訴訟二審起訴審查的時限沒有統計入上表。

4.《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1年,如果用人單位在時效期結束前提起仲裁申請,則上述一般工傷處理程式可能為1514天。

福建某化工廠的楊先生,在XX年被專業機構診斷為慢性鉛中毒。然而正是由於超期的問題,他的工傷認定申請並沒有得到受理。

因此,職業病患者的診斷和工傷認定兩個程式應該得到簡化,加以合併,由勞動部門和職業病診斷機構共同對患者的申請作出一次性的認定,從而使患者儘早獲得治療和賠付。

(二)賠償過低

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道路,但是職業病患者獲賠的情況卻並不那么令人樂觀。37.8%的職業病患者沒有獲得任何形式的賠償。而獲得一次性賠償的患者,平均每人領取到的賠償也只有90742元。領取了一次性賠償的患者中的78%表示這些賠償無法保障其後續的醫療和生活,47.5%表示這些賠償最多只能維持2年以內的醫療和生活。

(三)"非自願"的一次性待遇賠付濫用

雖然《工傷保險條例》並沒有規定,但許多地區對1-4級傷殘的工傷患者制定了一次性待遇賠付的辦法。然而,這些一次性賠付金額遠遠低於患者按月領取的總數,許多患者是在不知道自己可以按月領取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了一次性待遇。

例如北京市的一位塵肺病人趙先生,45歲,塵肺二期,四級傷殘,患病前月薪5000元,根據北京市的規定只獲得了一次性總計133596元的待遇。然而他如果按月領取,則累積到60歲其領取到的總額為76萬餘元。並且如果不領取一次性待遇,他的工傷保險關係不會被註銷,還可以報銷其後續的醫療費用。但可惜的是,由於其在領取待遇時,相關方面並未告知其可以選擇按月領取,甚至告訴他,如果不及時領取一次性待遇,將來都無法領取。

(四)非法解除勞動契約5-10級傷殘患者每月待遇無法保障

據調查,5-10級患者中,34.4%被用人單位非法解除了勞動關係,此外,他們中的34.4%的用人單位註銷了。這對於在法律上不享受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每月傷殘津貼的5-10級患者來說,是一個壞訊息。因為他們將無法按月從單位領取到傷殘津貼或者工資。尤其是5-10級的職業病患者,雖然傷殘等級較1-4級患者輕,然而由於病情多不可逆,甚至會逐漸惡化,他們需要持續不斷的治療。

因此,在立法上,對於5-10級職業病患者如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否則,這些職業病患者即使拿到了工傷保險待遇,一旦惡化,仍難逃晚景淒涼、家貧人亡的結局。在執法層面,政府要加強對用人單位非法解除勞動契約、惡意註銷的處罰。

五、患病後的待遇和影響

職業病給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有返貧的風險

患職業病後最大的影響就是家庭收入減少很多,同時支出增加很多,生活相當困難。在受訪者中,有86.6%的表示患病使得其家庭沒有收入或收入減少,生活相當艱難;還有25.6%的家裡子女無人照顧。在受訪者中,患病前,僅37.2%的月收入低於1500元;患病後,變成88.5%的低於1500元,而且有51.6%的僅醫療費開銷就在500元以上。可見,患病後,很多工人連支付醫療費都相當困難,更別說正常的生活了。

(二)患病後難以繼續工作

調研顯示,在受訪者中,有73%的病情在不斷加重,勞動能力不斷減弱。受訪者中僅29.7%在繼續工作。而繼續工作的人中87.2%無法再做之前的工種。

因此,在立法上,工傷保險基金要逐步擴大到保障5-10級職業病患者的每月傷殘津貼;在執法層面,政府要加強對用人單位非法解除勞動契約、惡意註銷的處罰。

(三)地方政府的救助不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設不利是造成職業病工人返鄉後困難生活的重要因素。有80.6%的受訪者表示老家政府不會為其提供低保等福利;僅13.2%的受訪者表示老家政府會為其提供低保等福利;而還在繼續工作的受訪者中僅有一人表示老家政府會提供低保等福利。

(四)認識和意識變化

在對我國對職業病患者的保護存在問題的訪談結果中,受訪人中有53.5%選擇了"政府的執法、檢查力度薄弱";48.8%選擇了"雖然國家政策法律制定的很好,但是用人單位違法情況嚴重";34.3%認為"普法和培訓嚴重不足".這幾大問題也多次出現在我們設定的兩道主觀題中:"您在整個維權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和"您希望補充的其他情況。"受訪者認為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有:首先是政府執行不力,包括不作為、互相推諉、不幫不管、地方保護、甚至阻礙維權;第二大問題就是缺錢,很多職業病工人都因為沒有錢放棄維權、因為維權四處借債生計困難、維權過程中得到的賠償極為有限,不足以支持下一步的維權等;第三是很多工人由於不懂相關法律、不知自己的權利等不知維權或者不知向哪方求助;第四是耗時長,很多工人因為怕耗時而不維權,或者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遲遲得不到賠償而放棄或進退兩難。在補充情況的回答中,大部分受訪者希望政府強化執行力度,加大普法和援助。也有部分希望完善立法,降低職業病認定門檻,提高賠償標準,強調治療。

關於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職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迫切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我市職業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和前幾年的低谷後,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好機遇。能否把握這個機遇,把我市職業教育做強、做優,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事業,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為此,XX年3月中上旬,我們組織部分教育界委員和教育界專家,對全市職業教育重點特別是城區職業教育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考察了4所高職學院和城區7所中職學校(其中技工學校3所,民辦職校2所)和個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召開了4次部分職業院校領導、教師代表和1次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專題座談會,向全市34所職業院校發放了調查表,就辦學思想、辦學條件、辦學質量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等內容,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調查後,委員和專家們進行了深入的座談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我市職業教育起步早,歷史長。早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十分重視職業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職業教育一度成為我市教育事業的一大亮點。近幾年,我市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振興株洲經濟的戰略措施,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體系不斷完善,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增強,優勢比較明顯,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職業教育層次多,類型豐富,辦學形式多樣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期間,經過幾次資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職與中職協調發展、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舉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層次結構。全市現有各級各類職業院校42所,其中高職學院4所,中職學校38所。特別是本世紀初高職院校的發展填補了我市培養高級技能型實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職院校數量僅次於長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辦學格局。從區域來看,目前高等職業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區,中等職業學校市區和縣(市)各19所。從辦學主體來看,教育行政部門主辦中等職業學校7所,勞動部門主辦1所,其他行業主辦5所,另25所為社會力量舉辦,社會力量舉辦中等職業學校雖然規模小但學校數量占中職學校總數的65.8%。(見表一)三是辦學形式多樣化。為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各職業院校在舉辦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下崗職工和城市再就業人員,面向“三農”,服務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積極開展了函授教育、網路教育和職業培訓等多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目前全市設在職業院校內的國家和省級高級技能型人才培訓基地就有10家,國家農民工培訓示範基地1個。近兩年培訓企業職工、農村剩餘勞動力達10萬人次。與此同時,各職業教育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培養。如湖南鐵道職院、湖南鐵路科技職院、市職院、市技術學院等分別與時代集團、株洲汽齒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協定。湖南化工職院、湖南鐵路科技職院等院校還積極與國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業合作。市中職學校積極探索“工學結合”辦學模式,學生在學校學習文化和專業基礎課、在企業一線學習操作技能,學習期間學生還可獲得企業報酬,免費入學,減輕了貧困學生家庭學習負擔,目前該模式被教育部列為全國100個“工學結合”試點單位之一。

(二)職業教育發展有規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連年攀升。XX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11907人,較上世紀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達2.8萬人,增加2.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27067人,增加1.1萬人,在校生5.1萬人,增加0.4萬人。在校生規模在3000人以上的學校有5所。高等職業學院由“xx”期間的1所發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職學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學校、品牌專業。我市職業教育是伴隨著株洲工業新城發展壯大起來了。多年的辦學歷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有著“職業教育排頭兵”之稱的湖南鐵道職院、“鐵路‘黃埔軍校’”美譽的湖南鐵路科技職院和“現代技工的搖籃”的株洲技術學院被媒體譽為“株洲職業教育的三雜奇葩”。XX年,湖南鐵道職院又以雄厚的實力評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全國首批28所立項建設院校之一(湖南省僅2所)。湖南化工職院的化工類專業、湖南省工業高級技工學校的數控技術套用專業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焊接專業、湖南省商業技術學院的烹飪專業等成為湖南省特色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供不應求。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示範性高職院校”1所,國家級重點中專5所,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5所,農村示範性職業技術學校5所,圍繞支柱產業建設成了一批涵蓋機械、機電、化工、信息技術、商貿等領域的骨幹特色專業。

(三)職業教育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鎮崛起成78萬人的現代化工業城市,職業教育揮寫了濃重的一筆,全市各級各類企業活躍的一批骨幹大部分來自我市職業院校。近幾年,各職業院校堅持“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致力於深化改革,克服困難改善辦學條件,創新辦學模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萬多名職業院校畢業生走向社會,進入生產、管理一線。據統計,目前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5%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83%。(見表二)一些緊缺技能型人才如飯店服務類、化工類、機加工類專業供不應求,學生在畢業期間就可拿到800—1000元實習工資。特別是目前我市職業院校的學生96%來自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培訓新農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不少畢業生回鄉後自主創業,成為了當地的專業戶、科技示範戶和民營經濟的帶頭人,有的成為了村幹部,最佳化了基層幹部隊伍的結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還有部分畢業生到沿海地區就業,不僅促進了剩餘勞動力轉移,有的幾年後帶回了新工藝、新技術,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正成為我市“不冒煙的工廠”,在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於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三、當前制約我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問題

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有優勢,有特色,有潛力,但發展水平不平衡,發展條件受到限制,特別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形勢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影響到職業教育優勢的進一步發揮,而且影響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並對今後形成人才智力優勢和經濟建設的跨越發展造成潛在危機。

(一)資源分散影響發展職業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職業教育行業、企業和部門共同辦學的多元格局雖然有利於發揮社會各界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但由於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效益的發揮。一是職業教育培訓經費分屬勞動、農業、扶貧辦等部門,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二是職業院校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各自為政,專業設定重複,招生惡性競爭,建設重複浪費,沒形成職業教育發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聯動機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溝通機制,校企合作推動難度較大。四是民辦職業教育數量多,質量差,亟需調整。

(二)經費投入不足制約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由於經費來源渠道單一,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大部分學校設備陳舊落後,難以滿足現代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學校教職工人頭經費,學校主要依靠收取學雜費維持運轉。據統計,近三年我市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的學雜費收入分別占到總收入的72%和59%(見表三、四),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可持續發展,同時加重了學生家庭負擔,部分貧困學生無法接受職業教育。大部分學校為了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負債運行。目前全市職業院校負債總額2.7億元(不含湖南鐵路科技職院、湖南化工職院和市技師學院搬遷費用),其中中職學校負債4910萬元,高職院校負債2.2億元。二是經費政策落實不到位。《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規定“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用於職業教育培訓”和“城市教育費附加的30%用於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沒有落實。三是人頭經費和生均經費沒有很好落實。目前財政投入學校的人頭經費也沒按編制撥足,學校利用缺編指標外聘的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工資無法解決,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四是獲取經費渠道單一,學校貸款困難,造血功能不強。

(三)技工隊伍薄弱,勞動準入制執行不嚴

目前,我市無論從各類各級人才擁有數量,還是勞動者受教育的整體水平都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據勞動部門提供的數,目前全市共有中級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總人數的37.42%,還不到工人總數的一半。在高級技能人員中,高級工18390人,占工人總人數的6.95%;技師1850人,占工人總人數的0.69%;高級技師157人,占工人總人數的0.06%。技工人才嚴重匱乏。另一方面,由於就業準入制度執行存在差距,先培訓後上崗,轉崗必須經過培訓再上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實,一些企業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職業院校畢業生當地就業,影響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我市要搶抓機遇,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做強做優,鑄造職業教育名牌,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才資源。

(一)樹立大教育觀,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兩翼”,只有兩翼齊飛,教育才能真正發展。目前我市正面臨中部崛起和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大好機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四大戰略”,提出到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標。現代化大工業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量人力資源的支撐,離不開職業教育的大發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實力,必須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各級政府部門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徹底摒棄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對職業教育要特別的關心和特別的支持。一是要確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切實推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二是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並適當降低中職生的學費標準。目前就讀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和城市中下層下階層,大部分學生家庭比較貧困。降低學費標準,保證與普高學生學費標準大體相當,可以保證更多學子的有機會進入職業學校學技能、學技術。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統籌職業教育資源

職業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產品”。這種屬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由政府和市場共同調節。市場調節保證職業教育的效率,政府調控確保證職業教育的公平。做強做優株洲職業教育,打造職業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1、統籌職業教育管理,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職業教育是一項牽涉到多部門、各行業乃至全社會的系統工程,要實現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避免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必須建立由政府牽頭,教育、發改、財政、人事、勞動、農業、扶貧等部門組成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或職業教育協會,定期研究和解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統籌協調職業教育工作。

2、統籌職教經費管理,夯實職業教育發展基礎。目前,一方面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於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經費用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刀刃上。一是統籌管理各部門職業教育與培訓經費,如由職業教育領導小組統籌扶貧資金、“陽光工程”專項資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經費、農村科學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經費以及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用於下崗職工再就業與轉崗等培訓經費。建議將這類培訓任務交職業院校完成,其費用由相應部門撥給院校,確保職業培訓的資金用於職業教育發展。二是統籌管理職業專項經費。建議政府從XX起每年預算內安排900萬專項經費,分別用於實習基地、重點專業和師資培訓。三統籌落實政策經費。落實好人頭經費和生均經費。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於“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於20%已經普及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於30%”,任何部門不得擠占;落實好和“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的規定,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用於職業教育培訓。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擔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任務企業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五是保證職業教育發展配套經費。“xx”期間,國家和省將實施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計畫。國家啟動100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和1000所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工程。湖南省也將投入2.5億資金建設30所省級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10所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4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20個省級重點實習基地。我市要圍繞支柱產業,重點扶持一批辦學理念先進、產學結合緊密、特色鮮明、就業率高的職業院校和專業,並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建設一批示範性職業院校、重點專業和資源共享的一流實訓基地,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打造株洲職業教育名牌。此外,市財政還應按照各校應有教師編制,將人頭經費足額撥付到校,支持職業院校聘請“雙師型”教師。

3、統籌專業建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專業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名牌學校需要名牌專業支持。名牌學校和名牌專業是職業教育兩張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強管理,調控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一是實行專業準入制,對學校專業設定嚴格審批,把好專業入口關。二是定期對專業建設進行督導評估,對專業條件差,招生人數少,就業率低的專業進行限期整頓或者停止招生資格,把好專業發展關。三是對骨幹專業進行資金扶持,支持專業實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做強做大一批市級乃至省級和國家級精品專業,把好重點專業建設關。

4、統籌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橋樑

調研發現,無論職業院校還是企業,普遍反映缺乏校企雙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溝通渠道和機制。一方面職業院校和企業要改變現狀,不能等靠要,應主動上門溝通聯繫。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要做“媒人”,通過成立校企聯誼會、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網等形式,定期組織活動,發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督導評估機制,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一是建議把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列入各級政府的責任目標,作為考核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督政與督學結合起來,推動《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的決定》在各地的貫徹落實。二是實行職業院校辦學水平評估制度。建立以就業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思想和職業道德素質、職業技能、就業率、就業質量、可持續就業能力、心理和身體素質作為評價學校的核心指標,以是否能有效滿足學生就業需求來評價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定、教師隊伍、辦學條件、教學方法和學校管理制度。客觀公正地定期公布評價結果,公開學校指導思想、就業率、就業質量、課程設定、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情況,弓導社會合理選擇就讀學校。三是全面評估民辦職業教育。民辦職業教育是國中畢業生高峰期的產物,為滿足應屆國中畢業生求學的要求發揮了作用,但大多數民辦職校沒有校園,缺乏師資,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發展前途徑堪憂。因此,調整民辦職業教育勢在必行。一方面應嚴格控制民辦職業教育申辦資格,鼓勵和支持辦學思想端正、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好的學校發展,另一方面對現有民辦職業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凡不具備發展條件要停辦,或與公辦職業院校合併,以確保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三)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營造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

努力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協調並進。一是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師人事改革制度。在確定和支持1—3家職業院校和企業作為市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完善職業教育教師繼續教育制度的同時,加快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聘用政策,建立綠色通道,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職業教育好職業教育的“航空母艦”。二是改變勞動用工、人才選拔中片面追求學歷面輕視技能的做法,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有關部門加大監察力度,建議人大、政協對此加強監督檢查。三是要形成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激勵機制。提高一線技術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是扭轉追求高學歷、鄙夷職業技術的社會觀念、價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勞動保障部門要提高新聘中職、高職生的月薪指導價位,吸引更多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服務本地企業。建立獎勵制度,對突出成績的優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給以獎勵。在勞動工資、獎勵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四是加大宣傳國義,大力宣傳技術工人在經濟建設中的突出貢獻,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愛崗敬業、傾情奉獻和不斷進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和職教人才成長的社會輿論。

(四)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增強職業院校活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走改革發展之路,創新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機制,是職業教育獲得發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辦學機制,促進多元辦學,也是職業教育拓寬融資渠道、改善辦學條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創新辦學體制,促進職業教育多元化。要選擇試點單位,積極推進公辦職業學校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鼓勵公辦職業學校引進民辦運行機制,探索與企事業單位、其他教育機構、社會團體及個人合作,形成多元的辦學格局。允許職業院校在校內在或職業院校在社會企業內合辦合作創辦工廠、車間,完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職業院校獨立或與社會企業聯合創辦的工車、車間享受征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是創新辦學模式,走集團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職業教育“聯合艦隊”。隨著高中階段教育生源高峰期過去,職業院校在適度控制規模、做強做精的同時,可以通過聯合辦學、組建集團等形式,互補資源,擴大辦學規模,避免重複建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支持、學校自願等方式,打破部門、行業、地域界限,採取高職與中職、公辦與民辦、市區與縣市、學校與企業等多種聯合辦學形式,最佳化資源配置,實現招生、就業、師資、實訓基地等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以辦學特色鮮明的示範性學校為龍頭,以專業為紐帶,組建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集團。

三是推進校企合作,豐富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是職業教育的“兩條腿”。職業院校要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辦學局面,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職前和職後教育相結合,打破原來單一的學歷教育模式。要以經濟社會需求為準則,開展形式多樣、長短結合的職業教育,不拘一格培養人才。要實行開放式辦學,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和“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穩步推進工學結合、工學交替等開放式培養人才的新模式。職業教育只有深化內部體制改革,創新機制,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

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職業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初工作安排,10月上、中旬,我們在市人大常委會徐光華副主任帶領下,對我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開展調研,先後聽取了市教體局、人力資源社保局、市總工會關於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的介紹,實地踏看了市職業中專,走訪了兩家企業,並赴曹娥街道召開了有重點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領導參加的座談會,廣泛深入地了解了全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評價

1.職業教育發展有政策、有保障。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及時出台《關於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等三個政策意見,明確發展目標、提出保障措施、調整專業結構、實行新興專業免學費政策,大力保障職業教育發展。制訂實施《xx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落實專項發展資金,促進職教培養和企業需求對接。市財政還每年專項投入500-600萬元,實行免費和補貼相結合的農民培訓政策,切實提高農民專業技能,促進農民就業。

2.職業教育發展有規模、有後勁。自XX年,我市啟動網點調整以來,經過十幾年的投入發展,現有2所公辦職業學校,1所部門辦學職校(市總工會辦),在校學生近萬人,另有民辦職業培訓機構7家。其中2所公辦職校已發展成為學生數均超4000人,占地均超200畝,實訓場所總面積達26300平方米的國家級重點職校。同時,下階段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還將繼續推進兩校建設發展,將切實加強校舍、實訓基地建設,啟動校區二期工程和校舍擴建整修等工程;將控制普高招生人數,推進普職融合,確保職校規模,大力支持國家級、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創建。這為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增添了充足的後勁。

3.職業教育發展有特色、有成效。近年來,圍繞“讓更多職校畢業生‘體面就業’”的目標,全市職校切實強化職教服務功能,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結合上虞實際,圍繞企業需求、社會所需,推進專業化、一體化、社會化辦學,推動職業教育更好地為上虞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目前,擁有省級示範專業8個,xx市高標準示範專業13個,企業冠名班近50個。畢業學生深受各行各業歡迎,專業對口率超95%,就業率近100%,一些緊缺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同時,大力實施社會培訓,加快農民培訓轉移,推進企業職工技能提升。其中全市職校每年就培訓企業職工18000名左右。僅XX年,全市就開展各級各類農民培訓班214期,培訓農民12875人。為上虞的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困難問題

1.認識還不適應形勢。當前影響職業教育發展首要的是認識滯後、觀念陳舊。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發展職業教育日益重視,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受片面的人才觀、擇業觀影響,很多人對職業教育仍存有偏見。從學生家長來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孩子上職校低人一等,讀書就是為了上大學,上大學就是為了“跳農門”、“當白領”,讓孩子上職校成了“無奈”的選擇。從企業來看,不少企業經營者,特別是中小企業主認為,“教育就是教育、工廠就是工廠,扯不到一塊去”,企業和學校聯繫不夠緊、溝通還缺乏,校企協作的範圍和規模還不夠。可以說,推進職業教育大發展的社會意識尚未真正形成,觀念更新的任務還相當繁重。

2.保障還不適應發展。一方面,發展職業教育需要財力的持續支撐。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骨幹示範學校的創建、實訓基地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目前我市職業教育的投入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發展職業教育需要優秀的師資隊伍。雖然,近年來我市職校教師隊伍結構在不斷最佳化,但高技能優秀教師尚缺,高學歷、高技能名優教師引不進,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始終存在,一定程度制約了職教相關專業的發展。

3.培養還不適應需求。不少職校、培訓機構每年都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學歷進修、職工培訓,面向農村、農民的職業技能、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等,但培訓以完成任務、拿到證書為目的,廣大培訓對象是否真正掌握一門技能、提升知識能力卻成了其次。校企結合、按需培訓還大有文章可做。同時,對全日制職校生的培養,也需要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進課程開發。如何培養高技能、會創新,願吃苦、能創業的職校生還任重道遠。

三、建議意見

1.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宣傳引導。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樹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發展、抓民生實事、抓社會穩定、抓產業競爭力的思想觀念,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企業及廣大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和擇業觀。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追蹤報導職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的典型事例,讓更多的人認可職業教育,增強參加培訓、選擇職校的主動性,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2.要進一步強化保障,促進持續發展。一要強化組織保障。要強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領導,加強相關部門對職業教育工作的聯動力量,建議建立由市政府牽頭,市總工會、發改、財政、人才辦、人社、農辦、科技、教體等部門單位共同參與的市職業教育聯席會議,負責全市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研究解決職業教育重大問題和相應政策措施。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相互協作,積極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現代職教體系。二要建立考評制度。市政府要加強對部門、鄉鎮參與並實施職業教育的專項督導,組織開展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養等先進集體評比表彰,推行企業職工培訓經費使用專項審計,督促培訓經費專款專用。三要加大財政投入。要完善財政保障體制,適當提高職教經費增長幅度,不斷加大人員經費保障力度,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水平。特別是對部門辦學的市總工會職校,在收費標準參照公辦學校的同時,在教師工資、辦公經費、設備投入、學生公用經費等方面,也應享受公辦學校的待遇。要加強對創建國家級、省級示範性學校的兩所職校的支持,及早落實中央獎勵資金的地方配套部分。要加快職業中專二期工程實訓樓等項目建設,及時落實投資計畫,確保及早動工。

3.要進一步推進建設,打造發展平台。要加快規劃,啟動職教園區建設,建議成立由市領導牽頭的職教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在濱海新城成立專門籌建班子,建設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大平台。一是易地新建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是經省教育廳批准建立的紹興文理學院下屬高職學院,現有意根據上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擴建校園、調整專業,並爭取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做大增量。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調查研究、科學謀劃、協調推進。二是在職教中心基礎上設立技工學校(技師學院籌)。要借鑑江蘇經驗,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逐步理順我市社會培訓管理體制,將各部門分頭組織的社會培訓全部納入到技師學院(籌),做大培訓市場,提高培訓實效。三是籌建公共實訓中心。要及早謀劃,多元投資,校企互動,建設一個集實踐教學、技能鑑定為一體,為高職學校、技師學院和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訓服務的公共實訓中心,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鑑定、交流、保障體系,形成培養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格局。

4.要進一步最佳化措施,提升整體水平。一要創新辦學模式。在專業設定上,要主動適應上虞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不斷提高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契合度”,使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保持一致。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依託企業資源,創辦更多的校企聯合、產學研結合的校外實訓基地。要堅持學歷教育與資格培訓同時推進,積極開辦各種短期培訓班和長期進修班,為閒散勞動力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搭建良好平台的同時,推行和企業合作辦學、聯合辦學,提高企業職工技能水平,提升培訓實效。要適當調整招生政策,建議通過降低學費、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措施,吸引欠發達地區貧困家庭學生到我市就學就業,在引進生源的同時,解決勞動力資源日漸緊缺的問題。二要推行就業準入。推行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是促進和引導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市應立足實際,加大力度,逐步落實就業準入制度,對一些具備一定危險性和較高技術難度的工種,要先行嚴格執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就業準入規定,杜絕不培訓就業、不持證上崗的現象發生,並逐步向其他行業、工種推廣。同時要加大對企業實施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整治力度,定期開展企業用工專項檢查。三要完善人才政策。要對高技能人才實行獎勵政策。由人才辦牽頭,評選xx市有突出貢獻的技師、xx市技術能手,並享受政府津貼或一次性獎金。要出台技能人才工資制度。對優秀職校畢業生、高技能人才給予政治、經濟上的優惠待遇,引導企業將技能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工資水平,落實技師、高級技師分別享受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同等待遇。要出台教體系統高技能人才引進政策。制訂專門政策,設立名師獎勵和培養專項經費,增加名優教師招聘指標,並根據職校實際,注重實用,降低高技能人才招錄學歷門檻,更多地引進特級教師、高級技師。

相關推薦:
關於牧區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公司應屆畢業大學生職業發展狀況的調研
職業教育中心辦學情況調研報告
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產業市場調查及投資環境研究報告
努力探索聾校職業教育新途徑——“讓動漫走進特校”的實踐與思考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調研報告
基層法院推進法官職業化建設之構想
談基層法院的法官職業化建設
縣職業教育工作調研報告
關於職業道德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