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體系突出重點,努力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建立體系  突出重點

努力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新路子

------關於秦皇島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

陳建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貫徹“五個統籌”,做到“五個堅持”。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來思考我市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必須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要求,把“三農”問題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先位置通盤考慮。

一、當前我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我市的“三農”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農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逐步形成了糧食、畜牧、水產、林果、蔬菜、葡萄等一批優勢產業,使全市的農業產業布局逐步向合理化、協調化的方向發展;三是扶貧攻堅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逐步解決。

我市“三農”的狀況雖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三農”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問題。突出表現在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五大失衡。

(一)城鄉公共品供給失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城鄉居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差距越來越大。代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公共品供給,是衡量城鄉居民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基本條件。水、電、路、通訊、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是其代表。在傳統體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是由國家來提供的,而農業、農村的同類公共基礎設施要由農民自主解決,國家只給予適當補助。基於這種公共品供給政策,多年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在國家財政強大投入支持下變得越來越好,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在農民無力投入下變得越來越差強人意。我市的城市區和外市相比較,其現代化水平並不比發達市差,甚至還超過一些發達市,越來越像“花園”城市。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全市2.5%個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不是通瀝青(水泥)路,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還有64.7%的村莊沒有用上自來水;農民上學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依然存在。近幾年,由於鄉村公共醫療衛生條件退化,導致農村的傳染病出現了擴大蔓延趨勢。近幾年,農村出現了一些返貧現象,其中許多是由於公共物品供給短缺造成的,例如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老致貧等。

(二)城鄉民間投資失衡,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不僅反映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而且還反映在民間投資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裡,農村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也遠遠落後於城市。從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體和個人投資增長了14.6倍,而農村集體和個人投資僅增長了5.5倍。按道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民間資金向城市快速流動是必然的,因為城市的投資空間大、機會多。但是,在資金流動中,如果政府利用非市場力量,過度刺激民間資本向城市轉移,人為造成農村投資偏枯,勢必導致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城市經濟發展繁榮。

(三)資源要素流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失衡,農民就業環境改善緩慢,城鄉就業差距在擴大。自1990年以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資源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動,比如大量的土地資源用低廉的價格,以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強制徵調到工業和城市裡,數以萬計的資金也通過金融系統只存不貸或多存少貸的形式從農村流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