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初一數學教研活動綜述

一、  會議概況

配合市教研室教研計畫,深入開展一線教師在《評價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的研究工作,第8周周五在113中學進行教研活動,李xx老師和肖瑤老師同時上了研討課,區屬學校初一老師共74人參加了聽課與研討。

二、 活動主要進展、經驗及存在問題

(一)主要進展及經驗

第8周的教研活動是第4周區網路教研“以‘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第1課時’為案例開展基於《xx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教學研討”的延續。

(1)李xx老師和肖xx老師各自獨立地備課,提供教學設計初稿。113中學東方校區初一備課組的老師對教學設計進行研討。

(2)中心組老師提前一周完成對《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第1課時)教學設計的討論。

第7周周五,區教研員劉老師、初一核心組、中心組和113中學東方校區初一備課組的老師就本課時的教學設計進行了研討。

研討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由教材分析把握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套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套用題的入門已滲透在方程組解法的教學過程中,本節課的重心放在解套用題的探究上。相較於後面的探究題,第一課時重點探究關於數量問題且沒有直接設問兩個未知量的套用題。所以本課時希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套用題的能力,通過審題確定為解決問題要求出的未知量,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組。這樣的目標還要再細化為知識技能目標和教程性目標。

教學材料的選擇。中心組的老師建議:希望在選材時抓住目標、有明確的主線、融合背景、形成梯度。避免內容的雜亂。在容量大小上,在家認為不要一味求多求全,讓學生有理解和消化的空間。

特別地,教研員劉老師建議:一、按照區教研室提供的模板進行教學設計;二、能否用一個故事把本節課要探究的幾個問題串起來,讓本節課上得更有新意,更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來。

(3)根據研討的內容,李xx老師和肖xx老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商討和統一。再分別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和完善。肖xx老師採用劉老師的建議,用“牛”的故事把本節課要探究的幾個問題串起來,把問題的背景融合起來。李xx老師在講題方案的設計上有新意,教學生充分利用已知挖掘隱含條件,讓學生學習到解決實際問題策略。

(4)區教研活動時間,全區初一級數學老師聽兩位老師上課,並對教學設計和上課課例進行研討。研討時,兩位老師分別介紹課例的背景和教學設計的思路,全體教師結合基於“評價標準”開展有效教學研討。

兩個課例課堂效果較好,老師們普遍對兩個老師的課給予肯定。

對李遠清老師的課,評課老師有以下評價:

題目由易到難,題目梯度設計合理,給予學生信心去解決問題;

分析到位,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難點的突破上獨具匠心;

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善於鼓勵學生;

講題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對肖xx老師的課,評課老師有以下評價:

教學設計合理,重點突出,強調如何找出等量關係?教學目標非常明確,教師在課堂批改中注意細節和規範性。

用“牛”的故事把本節課要探究的幾個問題串起來,把問題的背景融合起來。讓本節課上得更有新意,更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來。

肖老師在講完例1後,在做a組第1題時沒有很好地利用例1解題的思路,如果能如啟發學生按照例1的方法進行拓展思考,可以讓學生加深對例1解題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研究的有待更深入地展開。這一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以‘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第1課時’為案例開展基於《xx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教學研討”。但不管是第四周的網路教研和這次的聽課研討,老師們在聽課和研討過程中普遍關注的是核心問題是如果上一節學生聽得懂以及能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課的教學實踐,而忽略了把研討和《xx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套用結合起來。這一次教研,因為有劉老師提供的教學設計的模板,促使參與備課的老師們對《xx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套用有所思考。

2、講課老師希望得到全區同行更多的批評和指導。上公開課的教師反映:評課時,老師們主要是進行鼓勵和肯定,較少觸及存在的問題和提出改進的意見。上課的老師希望得到肯定,也希望得到批評和指導,希望上公開課能更好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三)可推廣的教研構思

作為教研活動的組織者,中心組可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給老師們學習與參考。雖然《xx市學業質量評價標準》的發行已有兩年,但很多老師對這本書仍然比較陌生,也沒有特別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全區老師中發動這方面的教研,應向老師準備更豐富的相關背景材料和研究成果介紹資料。老師們對這方面的研究認識越多,教研氣氛會更活躍,教研的成果也會更多更好。

如何鼓勵聽課的老師多對所聽的課發表改進意見?我想可以從簡評表的改進入手。如果教研活動有聽課環節,可準備聽課專用的教研活動簡評表,增加一些項目,如“對課例的改進意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