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城區教委到洋思的考察報告

八、把改革課堂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洋思國中認為,學生在校絕大部分時間在課堂,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戰常他們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不圖形式,不比活動次數,不追求表面的轟轟烈烈,而從實際出發,從實效出發,老老實實地在改革課堂教學方面下真功夫,努力使每個學生的素質全面合格。

1、課堂教學目標素質化

有位著名教育專家聽了洋思國中老師的課,問校長:“你們初一的學生這么會學習、愛學習、能力強,你們用了多少時間培訓出來的?”校長說:“沒有占用課外時間,著重抓一條:把素質教育的任務寫進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首先必須確立素質教育的思想,明確每章、每節,乃至每節課的素質教育目標,即課堂教學目標必須素質化。他們堅持不超綱,不超教材,對教材中凡學生通過自學就會了的,也大膽不教。這樣,極大地壓縮了傳授知識的時間,衝破了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學生單純接受知識的圈子,把節省出來的大量時間、精力用於能力、習慣、道德情感、意志等的培養。

明確並追求培養能力的目標。這是文化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過去,教師滿以為上課就是教書,教學目標就是傳授知識,課文講完了,例題講完了,學生聽懂了,就萬事大吉。其實,教師從上課講到下課,講得再好,學生再懂,但沒有動手,就談不上培養能力,就達不到大綱的要求,在不知不覺中欠了“債”,因為大綱明確規定不少知識都要達到掌握、運用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能力。而學生聽懂了,僅僅理解,與形成能力還相距甚遠,就如僅僅理解游泳知識與會游泳是兩回事一樣。因此,教師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都注重明確學生能力的培養應達到什麼要求。注重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注重讀、寫、算的能力的提高。數學課上,教的定律、法則、公式,學生不僅都能當堂背誦,而且靈活運用,正確率達95%以上;英語課上,學生能當堂運用所學單詞進行會話。

明確並追求德育、健康衛生等目標。這也是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都要考慮如何把愛國主義教育、行為習慣養成等德育目標寫進教學目標。例如,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注重有機地通過組織競賽、檢查、評比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規範行為,養成良好的寫字、用眼、讀書、發言等習慣。這既保證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2、課堂教學結構素質化

素質化的教學目標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甚至化解到每一個教學環節。洋思國中衝破了傳統的先“教”後“學”的模式,靈活地採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在課上教師揭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動腦、動口進行自學,暴露問題後,教師點撥釋疑(或讓學生釋疑),學生再練習,當堂完成作業。這種教學結構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使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像導演,只作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教學結構是一種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是素質化的教學目標的有效動作載體。例如:作文指導課上,先讓學生(板演或在座位上)獨立審題、立意、選材、編寫提綱,同時教師巡視,普遍了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然後講解傾向性問題,這樣,很快解決了作文中幾個關鍵的問題;接著再讓學生獨立打草稿,教師再巡視,個別問題,個別輔導,傾向問題,集體糾正。講讀課上,儘量減少教師範讀課文,改為學生輪流讀課文,有問題,教師糾正;學生獨立分段,寫段意後,教師針對問題點撥;譯講課文時,先讓學生看注釋、譯文、試講,教師只講學生不會的字、句。數學課上,先讓學生看概念、看例題,再讓學生做與例題類似的題目,教師針對問題點撥後,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理化課上,先引導學生自己做實驗、寫實驗報告,歸納結論,教師只幫助解決疑難。政治課、史地生課,均以指導學生帶問題看書、討論為主,教師補充、更正為輔。音樂課上,引導學生練習唱歌,吹口琴、豎笛,彈電子琴,教師作適當指導。這樣,各年級、各學科都推進“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結構,素質教育的效果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