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城區教委到洋思的考察報告

洋思國中的經驗很多,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改革,很值得我們學習。但在考察中,我們也感覺到,洋思國中有些現象很值得研究。

一是智育觀面臨嚴峻挑戰。傳統的智育觀將智育主要理解為知識的傳授與灌輸。學生的智力主要表現在對知識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儲和應考能力。今天,我們認為洋思國中智育工作抓得好,主要依據是其量化的學生鞏固率、合格率、畢業率和優秀率。可見,沒從根本上跳出傳統智育觀的圈子。那么,什麼是現代智育觀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所謂智力,“是一種理解他周圍世界,並能機智地對付周圍世界挑戰的能力”。現代心理學認為: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是獨立思考、選擇創造及適應周圍世界的能力。現代智育觀不僅包含人對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儲,更主要的是包含人的全身心參與和把握世界的活動能力。如果用這樣的智育觀去考察洋思國中,就應該弄清楚洋思國中的智育觀中含有多少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力的內容?是否有相應的質量標準、實施和評價方法?洋思的學生是否有較強的學習和發展的後勁?如果說傳統的智育觀在今天還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那么,21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將不允許我們再持傳統智育觀。況且,中國小教育教學實踐早已證明,智慧型得到較好發展的學生,才能在高一級學校成為越學越會學、越主動、越能出成果的“高才生”,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成為效率高、辦法多的“機靈人”,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中成為適應性強、競爭力強的“自由人”。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面臨嚴峻挑戰。俗話說:“名師出高徒”,要培養出高智慧型的學生,首先教師要具有廣博的學識和善教的本領。例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要善於發現和挖掘蘊藏在學科知識及其結構中前人創造知識的思維方式和規律,並能將其移植到學生的認識結構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為此,課堂教學不能僅是簡單的達標教學,而要善於抓住教材中的概念、法規、公式、定理的共性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要善於抽取出知識中思維方法的共性,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能力的遷移;要善於鼓勵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學有創見……就目前來看,洋思國中11個教學班,40位任課教師,其中語文11人,數學10人,英語7人,物理4人,化學2人,地理1人,音體美各1人,微機2人,政治、歷史、生物等會考科目無專職教師。這樣的師資結構顯然實現不了上述的教學理想。

對照洋思國中的經驗,聯繫我區的實際,當前,我們有四方面的工作亟待做好。

一是進一步樹立素質教育質量就是教育生命的觀念。要進一步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要認真研究我區的現狀,認真研究我區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制定出長期和近期相結合、巨觀和微觀相結合、適合區域特點的素質教育目標。

二是要繼續高舉科學與拼搏這兩面大旗。劉主任在1996年教學工作會議上號召全區要高舉科學與拼搏這兩面大旗,現在,我們應當舉得更高。不講科學,拼搏是蠻幹;不講拼搏,科學是空談。用科學來指導拼搏,用拼搏來科學工作,這是任何一項事業成功所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