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察報告4篇

8月4日至8月9日,在中央教科所華教湖北省辦事處組織下,我有幸到日本考察教育。我們去了日本東京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透過這些學校,我們對日本的教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以下自己的理解:

一、教育行政體制: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文部省,為日本內閣的組成部分,其最高領導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長和行政機關。法律規定文部省的職能許可權,主要是: (1)為發展教育、學術和文化事業,進行調查研究並制定規劃。 (2)就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設施設備、人員配置、組織與教育內容規定標準。 (3)對地方教育委員會、地方行政機關,大學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學機構提供指導和建議。(4)管理由文部省設立的大學和其他教育、科學與文化機構,任命縣和重要市的教育長或負責人,審定中國小教科書。 (5)對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研機構提供經費補助。2.地方教育行政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團體實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團體分為兩縱 即都道府縣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機關為教育委員會,行政主管為教育長。地方設立的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和私立學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發展基礎教育,在人事、經費、設施設備、教育教學、課程內容和教師進修等方面對其所轄學校負責。市叮村教育長的任命領得到都道府縣教委的認可,都道府縣教育長的任命須得到文部大臣的認可。 2、學制結構 日本戰後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法》規定,“所謂學校,系指國小、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養護學校以及幼稚園。” 3、各級各類教育 《1》學前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稚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稚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稚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遊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稚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係、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2》初等教育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國小,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國小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國小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係,並形成處理數量關係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國小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畫、家政、體育,文部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國小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係。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3.中等教育

《3》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國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國中是在國小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教育內容由各學科課程、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教學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選修課的種類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外語,第二學年為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以及外語。第三學年除在必修的八門課程中選擇外,還有外語等。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國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國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二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止三種形式。高中教育內容同樣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畢業需要修滿80學分。一般學科課程為國語、地理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語及家庭。為廣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各科開設了與之有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職業技術教育

1951年,日本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規定產業教育是發展產業經濟及提高國民生活的基礎,通過產業教育在確立對勞動的正確信念、傳授產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具有能力、進而對經濟自立作出貢獻的有為的國民。鼓勵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並規定國家在該方面採取經費補助政策。

職業技術教育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除了幼稚園和國小以外,各級各類學校都設定職業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比較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網,有學校、企業和社會辦的幾大類職業技術教育;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時間長短不一,靈活多樣、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在日本,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國中、高中、“各種學校”、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等。國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社會職業人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將來道路的能力”;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必須完成社會使命的覺悟,使之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決定將來的道路,提高一般教養水平,掌握某種專門技能”。

“各種學校”,是實施類似學校教育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的總稱,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十。

專修學校是1976年開始設立的新型職業教育機構;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種學校”升格改組而來的,發展迅速c專修學校可分為三種類型:設高中課程的高等專修學校(屬高中水平,可授予畢業生高中畢業資格),招收高中畢業生而設專門課程的專門學校(屬於高等教育,在專修學校中占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學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設一般課程的一般專修學校(自由入學,是終導教育的典型場所)。 在日本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

此外,在日本職業技術教育中,企業內職工教育人有重要地位。所謂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期的教育訓練。其內容除了專門的技術教育、技能訓練外,還包括經營教育、提高辦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為企業職工的品質教育等。

《5》高等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二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定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套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日本大學的教學採取學科目制和講座制兩種形式。所謂學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設定課程和安排教師上課;講座制則是根據專業設定在同專業中開設一定的專業講座,並根據講座安排教師。 日本大學有科研的傳統,主要任務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儘可能與教學結合,注重協作和開展共同研究,特彆強調為產業服務,試圖建立“官、產、學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集中政府、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和培養高水平的開拓人才,推動大學由模仿型科研向創造型科研方向轉變。

《6》師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封閉式師範教育改為開放型的教師養成教育。根據《教育職員許可法》的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如果修得所規定的學分,可獲得教師許可證。

日本教師養成教育課程有國家基準,一般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及文部省令和通知等來規定。1985年新改定的教育職員許可法規定,教師養成教育課程要設有一般教育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

在日本,成為中國小教師一股要經過三次審查與考試: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時提交畢業論文,第二次是符合規定者領取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教師許可證,第三次是參加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教師任用考試。公立學校教師的任用主要由各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負責。各都道府縣舉行的教師任用選拔考試,除了教養與專業方面的筆試之外,還採用面試、技能測驗和體力測驗、作文與論文、適應性檢查以及興趣小組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歷和教育實習的成績等多種方法。

二:日本教育的改革和目前主要要解決的問題。 1:日本教育的改革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國小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國小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國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範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

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準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準,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範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儘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鬆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準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XX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2:日本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 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國小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國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國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總之,通過這次暫短的日本之行,對日本的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國情不同,也導致我們的作法不一樣,但培養人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相比之下。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比如說我們的家長的一些做法、比如說我們的孩子的身體素質等等,都需要我加以改善。以後再有機會去考察,相信收穫會更多。

日本企業信息化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日本企業信息化考察報告 

3月27日至4月5日,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企業信息化赴日考察團”一行4人,在日本進行了為期8天的考察。考察團先後走訪了日本貿易振興會(JETRO)、日本經濟產業省、SAP日本公司、德勤等松諮詢公司、日本電氣公司(NEC)東京日比谷展示廳和日立製作所橫濱數據中心。通過考察,初步了解了日本信息化的現狀,政府在推進信息化方面最新的戰略和政策措施,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成效和值得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日本信息化的現狀 

從總體上看,雖然日本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速度較快,但與美國和歐洲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日本全社會網際網路普及率為20%(美國為40%),其中,1千萬人通過行動電話上網。廣播和電視的數化、信息保密水平等都落後於美國和英國,信息技術專業人才不足問題比較突出。政府內部、文化福利部門、民間團體等公共領域的數化和網路化剛剛開始。

近些年,日本企業在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ERP等歐美管理方法與日本傳統的終身僱傭制度存在一定衝突,因此,完全成功的例子較少,失敗的居多。在開展電子商務方面,日本企業已有很好的起步,但與美國相比,電子商務占總交易額的比例還很低,規模較小。,日本B-B交易的市場規模為20兆日元(約1626億美元),B-C交易的市場規模為1兆日元(約81億美元)。

目前,日本政府和企業已意識到在信息化方面與歐美之間的差距及其這一差距對日本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正在積極採取措施加快信息化進程,希望到建成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社會,成為信息化方面的先進國家。

二、日本政府推進信息化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組織領導,實施信息化戰略

為推進信息化,日本國會於通過了《日本高度信息網路社會形成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見附屬檔案一),明確了信息化的基本方針、領導機構和信息化推進重點。該法為日本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據。

按照《基本法》規定,制定推動信息化建設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針是:進一步發展信息網路,擴大信息網路的套用,豐富網路信息內容,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訊網。

日本政府還依據《基本法》在內閣成立了建設高度信息網路社會的戰略總部,由首相、國務大臣和優秀的專業人員任部長、副部長和委員,負責審議並實施信息化的重點計畫。

日本經濟產業省一改長期以來不制定經濟發展計畫的做法,在用一年的時間制定了《e-Japan戰略》。又依據《e-Japan戰略》制定了《e-Japan重點計畫概要》(見附屬檔案二),並於3月29日由戰略總部批准實施。《e-Japan戰略》明確指出,日本信息化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在五年內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先進的信息化國家”;要通過建立世界最先進的高速信息通訊網路、加強信息知識教育、促進電子商務發展、促進政府等公共領域信息化、確保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戰略舉措,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2、明確政府、民間機構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基本法》和《e-Japan戰略》都明確規定:民間機構(包括企業、行業協會、公共團體等)是信息化的主體,在信息化建設中起主導作用。政府主要發揮二方面的作用:一是為民間機構發揮信息化主導作用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如修改阻礙信息化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改進和完善政策措施等;二是推進民間機構力不能及的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如政府信息化、消除社會各階層間存在的數鴻溝、研究開發民間機構無法獨立進行的科研項目等。

在政府信息化方面,《e-Japan重點計畫概要》要求中央政府要在建成電子政府(e-Government)。但對3300個地方各級政府的信息化進程並無明確規定,而是希望它們參照《e-Japan重點計畫概要》,能在實現政府信息化。

3、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為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服務的發展,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自由競爭的政策。例如,建立電氣通信糾紛處理委員會(暫稱),制定壟斷禁止法方針,加強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職能等。,日本政府還制定“非對稱法規”,對最大的電信企業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實施專項政府管制,重組這家國有股占60%的企業,目的是消除其壟斷地位,在通信行業實施自由競爭促進政策,引入自由競爭機制,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4、加強信息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為實現網際網路的個人普及率超過60%的目標,日本政府加大了信息化知識的普及教育。,計畫舉辦550萬人次的信息化基礎知識講座,140萬人次的信息技術職業培訓,為7000所圖書館和民眾性文化活動場所配備計算機。

同時,也加強學校的信息技術專業教育,增設有關課程,擴大培養高學歷的信息技術人才,建立信息保密技術資格認定製度,完善吸引國外專業人才的機制,計畫到吸引3萬名國外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為使日本信息技術的科研水平超過美國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三、日本政府促進企業信息化的措施

日本政府對大企業信息化建設並沒有特殊政策措施,但對影響某個行業的信息化項目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務。

目前,中央政府對各地方政府(都、道、府、縣)、各行業、學術界提供一部分專用於信息化建設的補助金。從開始,補助金髮放重點由過去的給單個企業或商會配備計算機,轉向支持對整個地區、行業產生影響的項目和有益於全社會的重大研發課題。例如,政府對鋼鐵行業的EDI項目提供了一部分資金援助。一般情況下,政府通過三種方式信息化項目提供補助,一是政府對項目補貼50%,企業自籌50%;二是政府全額支付科研項目的費用,科研成果由政府與開發人員共享;三是政府對項目發放低息或無息貸款。

為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日本政府從多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利用各地現有的商會,為中小企業舉辦信息化知識講座,利用現有的法律諮詢視窗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法律諮詢服務等。

四、日本企業信息化的內容和成效

日本企業信息化過程可以概括為“三次統一”過程。在信息化過程中,日本企業首先將企業內部(各部門、分公司、子公司)生產經營過程進行統一,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實現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之間商務流程的統一,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最後是行業內部各企業商務流程的統一,形成統一的行業交易市場和經營模式,提高行業整體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日本部分企業信息化的成效也非常明顯。例如,夏普(Sharp)公司使用SAP管理軟體後,制定生產計畫提前時間由3個月縮至2周,確認存貨-發貨的時間從2.2個月縮至0.9個月。尼桑(Nissan)公司估計,藉助SAP管理軟體將使採購成本降低20%。目前,SAP與美國排名第一的CommerceOne公司合作開發的“電力相關材料和資產電子交易市場”已在日本投入運轉,初步形成了日本電力行業的統一交易市場。

據日本信息化建設較好的企業估計,通過利用先進信息化技術,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計畫、庫存管理、客戶管理、網上採購等環節的效率,效果十分明顯,一般可降低成本10-30%。

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在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上也不斷創新。例如,日本電氣公司(NEC)提出“五i”理念,即想像力( imagination)、靈感(inspiration)、思想(idea)、信息(information)和網際網路(internet)相融合,目標是藉助寬頻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如筆記本電腦、行動電話等),實現“i社會”(i-Society)。NEC還推出了“網際網路廣播”(Internet Broadcast),通過設在日本各地的數攝像機,按照顧客要求的比例實時傳輸指定城市、建築物或風景的現況,還提供網上購物服務,通過與生產商、速遞公司、24小時便利店合作,共同開展B-C業務。

五、日本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教訓 

在信息化過程中,日本企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訓。企業運用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改造現有的業務流程的過程,業務流程再造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信息化的效果乃至成敗。日本部分企業信息化建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在導入先進的計算機管理模式時,不是採取自上至下的整體設計方法(top-down),按照科學的方法改造企業現有業務流程,使生產經營管理系統化,而是根據傳統習慣,大幅度修改管理軟體(如改變軟體的標準畫面、結構和流程),使先進的手段去適應過去的工作習慣,即“穿新鞋走老路”,從而使科學先進的管理軟體喪失統一性和先進性,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由此導致了許多企業信息化效果不理想。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國企業吸取。

六、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啟示

1、加強網路建設,擴大網路套用

為加速信息化進程,日本大力發展光纖通信,雖起步晚但進展快,已在部分地區實現光纖到戶,並於3月開始在國內提供光纖上網服務,極大地促進了網路套用。目前,我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後,傳輸速度慢,使用費用高,致使許多網路套用無法開展,直接阻礙了企業信息化進程。因此,推動企業信息化,網路建設要先行。要加大在網路建設領域的投入,消除壟斷,引入競爭,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作用,調動各方面資金,加快高速信息網路建設,擴大網路覆蓋範圍,降低使用費用。要加快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儘快實現高速信息網與企業的互聯互通。

2、加強培訓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識

目前,導致我國企業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識,對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作用認識不足。因此,政府要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多層次的信息化知識宣傳、培訓和推廣。特別是要加大對中小企業、落後地區的企業和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信息化知識培訓力度,增加這類企業的信息化意識和知識,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水平。

3、豐富信息資源,完善信息服務

日本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表明,企業對網路的套用水平,不僅與網路基礎設施有關,還與網路信息資源的豐富程度和信息服務的水平密切相關。目前,我國政府和企業上網水平低,網路信息資源還不夠豐富,在信息的形式、內容、針對性等諸方面還不能滿足企業的多種需求,信息服務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因此,要繼續推動政府和企業上網,豐富政策信息和商務信息;促進基於網際網路的信息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增加信息服務品種,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4、發揮專業化優勢,避免重複建設

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日本企業深深感到,廣泛套用ERP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的工程,因此,不約而同地走上了ASP專業化經營的道路,實行業務外包。ASP涉及客戶關係管理、電子商務應用程式、企業資源計畫、電子應用程式集成、網上遠程監控服務、數據中心、客戶支持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規模經濟性。專業化ASP商業模式,可以使客戶藉助網路實現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必要”,即必要的內容,必要的時間和必要的數量,從而創新企業工作流程,提高經營效率。我國企業應借鑑日本企業在這方面的經驗,在信息化建設中也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擴大業務外包,走ASP專業化經營的道路,共享專業化經營利益,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

附屬檔案一:

日本《高度信息網路社會形成基本法》〉的主要內容 

日本政府為加快日本社會信息化步伐,儘快將日本建成高度信息化社會,於制定了《高度信息網路社會形成基本法》(下稱《基本法》)。該法律明確了制定信息化政策的基本方針,實施信息化戰略的領導機構及信息化重點計畫的基本內容,是日本政府制定推進信息化政策措施的法律依據。

《基本法》共分為四章,三十五條。第一章是總則,第二章是制定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針,第三章是領導機構的設定,第四章是重點計畫的主要內容。

1、總則的主要內容。 日本政府認為,信息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套用,將深刻改變經濟和社會結構,面對這種形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有必要、也有責任採取有關措施推進高度信息網路社會的形成。要通過制定法律措施,在日本形成世界規模的、多樣化的、自由靈活的信息網路,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網路的作用,使國民能夠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網路。要通過電子商務,提高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加國民生活的方便性和多樣性,擴大地區間經濟交流,活躍地方經濟。

建設高度信息網路社會的基本原則是:以企業為主體,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公共團體明確分工,採取有關措施,改善環境,消除地理、年齡和身體健康狀況導致的不利於信息化的障礙,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使用信息網路。

《基本法》認為,信息社會的形成,必然引起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在勞動就業等各個領域出現新問題。對此,要採取積極、適當的措施加以解決。政府部門要依據本法規定的基本方針制定並實施相應的法律、財政等推進措施;要通過多種形式,隨時將推進信息化的有關資料向社會公布;要通過各種宣傳活動幫助國民了解信息網路社會。各地方和團體,要根據本法提出的基本方針和各自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推進措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在有重點地實施政策措施時,要相互協作,共同推進。

2、制定並實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針。制定並實施政策措施的基本方針是:進一步發展信息網路,擴大信息網路的套用,在網路上提供文、聲音、圖像等各種信息,推進信息技術與信息內容的一體化,建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訊網。

為此,要採取措施促進公平競爭;採用多種培訓方式培育擁有專門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各類人才;制定和修改有關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社會經濟活動;國家、地方及公共團體要簡化行政程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性,為國民提供方便、高質、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要採取措施保障信息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在國際標準、研究開發、技術協作及國際援助等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共團體、大學及企事業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信息網路基礎,加強研究與開發,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3、戰略總部設定。日本政府在內閣設定了建設高度信息網路社會的戰略總部。總部的主要負責是:制定並實施信息網路社會重點計畫,對信息化重大實施方案進行審議並制定推進措施。戰略總部設部長,副部長及委員。部長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負責全面工作。副部長由國務大臣擔任,協助部長工作,總理大臣任命優秀的專業人員擔任委員。戰略總部有權根據相關法律要求有關部門提供協助及工作資料。

4、關於重點計畫。建設高度信息網路社會重點計畫的主要內容:一是體現建設高度信息網路社會的基本方針;二是要形成世界高水平的信息通訊網路;三是加強培訓教育;四是廣泛開展電子商務;五是推進信息技術在公共領域的套用;六是提高網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點計畫原則上要明確具體目標和完成目標的時間。戰略總部制定的重點計畫要及時通過網路等多種方式對社會公布。戰略總部要根據計畫目標對實施狀況進行跟蹤調查,並及時公布結果。

《基本法》於1月6日實施。政府在三年之內要對法律實施的況狀進行研討,並根據實施結果採取相應對策。

延邊州女幹部、女企業家考察團赴日本研修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延邊州女幹部、女企業家考察團赴日本研修考察報告

為了提高我州女幹部和女企業家的素質,使她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闊視野,學習先進國家及地區的管理經驗,以更好地投身全民二次創業,推動我州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應日本株式會社MVR的邀請,經州委組織部同意,以州婦聯副主席曹於今為團長的州內部分女幹部和女企業家一行10人,於4月17日至4月25日對日本進行了為期8天的研修考察。這次研修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考察兩國創業女性先進管理經驗,了解境外婦女組織建設情況及國外婦女參政議政發展水平等。考察過程中,考察團採取聽取企業家介紹經驗、實地參觀學習、與日本女議員相互交流研討的方式,先後赴日本的東京、橫濱、京都、大阪等城市,參觀了江戶東京博物館、皇居、銀座、NHK、淺草寺、都廳展望台、富士山五合目見學等地。考察團的同志們普遍感覺不虛此行,學習到很多可借鑑的經驗。日本發達的經濟、先進的理念、優美的風景、富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聽取了日本國會眾議員女議員阿部女士,男議員山本先生以及中國留學生的介紹後,日本經濟的騰飛和日本女性在嶄新的歷史機遇期里享有的地位與發揮的作用,更使我們對現代日本和日本女性有了全面的了解,並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一、美麗發達的現代日本

過去我們對日本的印象其實挺複雜。小時候念書時知道日本帝國主義曾經侵略中國,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五十多年後,殘留的毒氣還在殘害著中國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媒體對日本的介紹多了一些,知道了日本是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他們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了解到中日交往上總是受到日本極右勢力的干擾。

4月17日13點20分飛機從瀋陽國際機場起飛,15點25分到達成田機場。真正身處繁華的日本都市時,我們不得不驚嘆這美麗發達的現代日本,驚訝於它飛速發展的經濟、充滿能量與活力的生活節奏以及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總之,初識日本,我們一行人便被它的城市魅力所吸引。據接待我們的中澤先生、楚建國先生和翻譯陳東介紹,日本全稱日本國,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家,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億2740萬人,居世界第九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相當於中國人口1/13的被人稱為“小國”的日本卻赫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僅次於美國,讓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首都東京是現代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IT等尖端產業雲集的城市。我們在感受從江戶(東京的舊稱)到東京連綿400年的歷史和與文化的同時,又能享受到多摩與東京各島豐富的自然風光。這裡有歷史悠久、格調典雅的傳統老號百貨店—銀座一個高品位的繁華商業街;這裡有新宿--由高層大樓鱗次櫛比的西口,東京最熱鬧的東口、新景點散在的南口構成的娛樂城;這裡有古色古香、傳統的老街風情依然的淺草,一家接一家的老鋪飄溢著江戶情結;這裡更有東京都廳第一東廳舍、都議會議堂和45層202米高可以一覽東京全景的展望室,以及決定東京都條例及預算等議案的場所;在NHK播放園南極廣場這一新展區,可通過電視圖像和展品觀賞到南極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大自然的奇異景象,愉快地感受到開創電視傳播新時代的NHK的技術實力。這便是用有限的國土資源創造了GDP規模約500萬億日元的日本國,這便是初識東京帶給我們的驚喜。

二、幸福時尚的現代日本女性

印象中的日本女性是典型的家庭主婦,據當地女企業家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她們也的確如此。那一時期的日本大多數家庭是由父母、子女、孫兒三代組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具有絕對權威,妻子作為主婦,在家中服侍丈夫、公婆,料理家務,養兒育女,在家庭中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婦女在結婚後特別是生完小孩後都要面臨當全職太太還是做職業女性這一選擇。然而時代在變化,飛速發展的日本經濟同時也使日本女性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考察中,通過對日本女性就業、生活、參政與維權等情況的了解,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現代日本女性是幸福時尚的。

1、創業已越來越成為現代日本女性的首選

1947年,日本頒布了民事法修訂法,賦予女性與男性同等的法律地位,從而打破了家庭中的家長制。近年來的狀況表明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對選擇兩者兼顧顯示出興趣。結婚後不辭掉工作的婦女數量逐漸增多。在現有體制妨礙她們自由選擇的今天,她們在工作和家庭兼顧的原則上探尋著一種適合自己的、更能為她們所接受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於是,現代婦女創業在日本當代便不再是新鮮事了,有相當一部分婦女找到了她們的興趣和才能發揮的結合點。

有的創辦了廢舊物品再利用中心,她們將那些居民家裡用不著的衣物,或小孩穿小的衣服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再以低於商場價格很多的價格出售,很受家庭主婦階層的歡迎。還有的婦女成立了軟體公司,女性網站使自己的一技之長得以發揮。四、五十歲的家庭主婦在完成養育子女的任務後在社會上可供她們發揮才能的機會比較少,由於招聘有年齡限制,她們便選擇了小時工和志願者的工作。社區是最能發揮家庭主婦作用的,近年來有不少有關家庭主婦創業的報導,一些家庭主婦創辦公司,如便當中心,為社區的學校、企業提供午餐便當的服務。

2、婦女中心引導現代日本女性步入時尚之路

日本的都、道、府、縣、市各級政府下面都設有婦女中心這樣的機構,也有屬於民間財團性質的婦女中心,有的是兩者結合,既屬於政府機構,又靠財團支持,由兩方面進行運營。各地的女性中心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90年代的產物,設施和功能十分現代化,面積也較大。這些婦女中心使現代日本女性得以更好地參與社會、加強自身修養,深受日本婦女的喜愛。婦女中心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

(1)喚醒男女平等的意識。為配合總理府“男女平等參畫推進室”的工作,以男女平等地在各個領域參與社會為目的,實施各種學習、研修;開設有關男女平等理論的講座,普及男女平等意識;請一些女性問題專家和學者介紹國際婦女大會的情況,幫助婦女理解會議的精神;對照日本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現象,對現有陳舊意識進行反思,喚醒女性的男女平等意識;鼓勵婦女開發自身的才能,做活躍在第一線的傑出女性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內容,從思想上改變了日本女性傳統守舊的觀念,使她們得以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

(2)提高女性的技能、修養、綜合素質。為了促使婦女在各種各樣的決策場合中能夠很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中心著力培養“社會參畫女性人才”,下大力氣提高婦女的素質和能力。如開辦涉及結婚、離婚、家庭成員關係的有關法律講座;講授攝影、英語、計算機課程;為茶道、插花、音樂、詩歌、繪畫興趣小組提供活動和交流場所;經常舉辦一些鼓勵女性創業的講座,對活躍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想開闢新的事業的婦女予以大力支持。這些活動培養了婦女自立的技能、豐富了婦女的生活,加強了她們的內心修養。有的中心搞得相當活躍,還舉辦了男性講座、男性料理教室,幫助男性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識,提高男性的生活能力,幫助他們在生活上實現自立,從而為婦女創造從繁忙的家務勞動中抽身而出的機會。

(3)實現國際交流。許多地方的婦女中心在國際交流、市民交流等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她們舉辦促進市民理解國際支援、國際交流的各種講座;聯繫聯合國總部和海外的民間機構,將女性相關資料與海外進行交流;通過網路向市民提供國際上相關的信息;舉辦從國際化視野來看女性問題的討論會以及一些豐富多采的交流活動等等。這些活動開闊了婦女的視野,豐富了她們的生活,使她們的思維能夠跟上國際日趨變化的形勢。

(4)女性心理諮詢。據說日本家庭每3對夫婦就有1對夫婦離婚,為了解決婦女的各種煩惱和心理問題,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婦女中心均開設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室分電話諮詢和面談兩種形式,由律師和精神科的醫生來主持解答。可諮詢的內容相當豐富,占較多比例的是夫婦關係,其次是家庭暴力、家族關係、心理問題、生活方式、職業上的煩惱。

(5)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各地的婦女中心都設有圖書室,除一般性圖書以外還提供有關女性問題的圖書、雜誌、報紙、錄像,並蒐集有關的資料供人閱覽,極大地方便了民眾。光顧婦女中心圖書館的不只是婦女,也經常能看到男性的身影,還有些是中學生。婦女中心在提高日本國民文化素質上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時代前沿的日本女性具有積極的政治心態

據眾議院女議員阿部女士、男議員山本先生介紹,日本女性所受的高等教育率與先進國家不分高低,然而日本在女性參與政治方面與先進國家存在著差距,在日本3200個市村議會中男性議員呈壓倒優勢,還有的議會女性議員為零。針對這一現象,現代日本 婦女要求改革選舉、改革議會、改革法律、改革政治的呼聲漸高,積極參加地域活動的女性也越來越多,日本正逐步改善關於女性政策的決定和參與計畫。日本在 1980年以後有過5次國會選舉,女性的投票率均高於男性。女性對政治漸漸產生興趣,例如 1999年的地方選舉之際,一些女性參加“女性與政治運動”,在車站前演講、散發宣傳品,呼籲女性參與政治。6月的總選舉中女性議員35名當選,成為憲法制定以來女性國會議員人數最多的一次。這種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人們對這些站在時代前沿的日本婦女油然而生一種敬意。

4、女性的重要話題--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問題

日本政府一直為建立一個男女共同參政、平等從事社會活動的社會而努力著,它的基礎理念就是人權的確立。然而,對婦女的施暴行為踐踏了對女權的尊重,阻礙了男女共同參與社會活動的實現。日本國內《刑法》以及《賣春防止法》的制定和實施均與消除對婦女實施暴力問題有關。日本 1999年5月男女共同參畫審議會通過了“旨在建立一個對婦女沒有暴力的社會”的方案,為實現男女共同參與社會出台了《關於促進到男女共同參畫社會的形成的國內行動計畫》,其重點目標就是根除對婦女的暴力。11月27日,日本總理府主辦召開了《關於消除對婦女施暴問題的國際會議》,從男女共同參與社會的視點和法律制度的角度來探討婦女的暴力問題。各地的婦女中心也大力配合,實施了多種調查,有的婦女中心還為遭受暴力的婦女提供臨時避難所。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一問題相當重視,日本女性也會因此而受到來自全社會的尊重與保護。 

二、現代日本與日本女性帶給我們的幾點啟示

1、日本女性的積極心態促進了男女平等意識的普及

通過考察我們發現雖然 日本男女在平等問題上存在差異,男權主義曾經深入人心,日本男性的性別意識亟待提高,但堅強的日本女性卻一直在積極地努力著,試圖改變這種現狀。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直在強化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的性別觀念,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真正落實又何嘗不是需要國人共同努力的目標。在男女平等問題的落實上我們與日本的國情何等的相似,但中國女性為之努力的心態卻與日本女性存在著差異,或許這是幾千年文化傳統的積累沉澱,是自古“三從四德”思想的影響!令人欣慰的是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已經有一些男性開始拋棄世俗的陳舊觀念、在家務和育兒上與妻子分擔責任,還有的取得了育兒休假,讓妻子上班自己在家看孩子。這些都是一些好的端倪,但願男性能夠真正理解女性,以行動來支持和幫助女性實現充實的理想的人生。

2、方便的日本文讓我們倍感親切

漢在日本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我們走在街上,但見牌匾,標誌,廣告大多是漢。電視新聞的幕,漢占很高的比例,而且表達的意思也基本一致。比如:空港就是機場,駐車場就是停車場,展示場就是展覽館,裁判所就是法院,報導官就是新聞發言人,大統領就是總統,化妝室就是衛生間,凡此種種。也有的用漢表示的單詞猜是猜不到的。比如有料與無料到,日語的意思就是收費與免費。有料就是要付錢的服務,無料就是不收錢的服務項目。這種文上的相似,在帶給我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也讓身行於日本國中的我們,深切感受到中日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

3、禮貌的言行、井然的秩序讓所有遊人為之欽嘆

早就聽說日本人是十分文明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誇張的問候方式“點頭哈腰”。然而真正置身於他們之中時,並沒有想像中的做作,倒使我們從內心感覺到受到尊重後的愉悅。也正是這種傳統的文明方式鑄就了日本社會秩序的井然。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出現擁擠嘈雜的場面,即使只有兩名顧客,他們也會自覺地前後站立而沒有並排的概念,顯然排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在日本購物、觀光,真的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觀光它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就連這在他們看來是正常現象的生活方式也成為我們觀賞的對象。

4、日本之行受益匪淺

此次日本之行,一些理性的理解和感性的認識結合在一些更真實更具體了。發達的日本,高素質的日本國民,講秩序的日本人衝擊著我們的視野。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擁有著豐富多彩的婦女生活、功能完善的婦女組織、精神矍爍的婦女群體,我們這些女性工作者在驚嘆之餘,思考得更多的是將日本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方法帶回國內,傳達給各個基層的婦女工作者,讓我們中國的女性也能夠在本世紀發揮巨大的潛能,真正和男性並肩努力,開創未來的新生活。但願在中日今後的交往中,日本各界能夠逐漸擺脫極右勢力的干擾,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積極互補,攜手並進。

俄羅斯日本應急管理考察報告
日本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20****年10月15日至29日,國務院辦公廳赴俄、日應急管理考察團對俄羅斯、日本的應急管理工作進行了考察。俄羅斯、日本都是災害多發國家,應急管理工作起步較早。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國均多次經歷傷亡重大、影響深遠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並在處置過程中逐步完善了應急體制、機制和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了符合各自國情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體系,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兩國應急管理主要做法

(一)統一指揮、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體制。

俄羅斯實行以緊急狀態部為核心,其他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垂直管理體制。前蘇聯解體後,在政治和社會經濟劇烈動盪、國內民族矛盾不斷激化的背景下,疲於應付各類突發事件的俄羅斯聯邦政府承受著空前壓力。1994年1月10日,俄羅斯建立了直接對總統負責的“民防、緊急狀態和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簡稱為緊急狀態部),主要負責自然災害、技術性突發事件和災難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救援工作。緊急狀態部是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中樞機構,內務部、國防部或者內衛部隊協助緊急狀態部處置突發事件。緊急狀態部直轄40萬人的應急救援部隊及裝備。該部隊作為獨立警種,按部隊建制,統一制服,統一警銜。在縱向上,俄聯邦、聯邦主體(州、直轄市、共和國、邊疆區等)、城市和基層村鎮四級政府設定了垂直領導的緊急狀態機構。同時,為強化應急管理機構的權威性和中央的統一領導,在俄聯邦和聯邦主體之間設立了六個區域中心,每個區域中心管理下屬的聯邦主體緊急狀態局,全俄形成了五級應急管理機構逐級負責的垂直管理模式。聯邦、區域、聯邦主體和城市緊急狀態機構(部、中心、總局、局)下設指揮中心、救援隊、信息中心、培訓基地等管理和技術支撐機構,保證了緊急狀態部有能力發揮中樞協調作用。緊急狀態部成立以來,雖然俄政壇幾經變化,但緊急狀態部的職能和地位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不斷得到加強,在處理國內外各類復發公共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建立了以內閤府為中樞,通過中央防災會議決策,突發事件牽頭部門相對集中管理的應急體制。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進一步強化了政府縱向集權應急職能。實行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防救災組織管理體制。在中央一級,平時由內閣總理大臣召集相關部門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單位(如銀行、紅十會、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廣播協會等)負責人共同參與中央防災會議。該會議是日常應急管理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防災基本計畫與防災業務計畫;在地方一級。地方首長和相關人士共同參與地區性的防災會議,制定地區性防災計畫。當重大災害發生時,內閣總理大臣徵詢中央防災會議的意見,在內閤府成立“非常災害對策本部”(類似於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臨時指揮部)進行統籌調度,另外在災區設立“非常災害現場對策本部”以便就近管理指揮。同時,將國土交通省的防災局提升至內閤府內,並專設防災大臣(又稱防災擔當相)。日本政府內閣僅設二十個大臣,設立防災大臣這個職位充分體現了日本對防救災工作的重視。內閤府作為中樞,匯總、分析日常預防預警信息(核、工業事故、環保事件除外),制訂防災和減災政策,以及承辦中央防災會議日常工作等。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處置,由各牽頭部門相對集中管理。內閤府牽頭負責地震、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以及沒有明確部門管理事件的應急救援工作,總務省消防廳牽頭負責火災、化學品等工業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文部科學省牽頭負責核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經濟產業省牽頭負責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海上保全廳和環保署牽頭負責防治海洋污染及海上災害工作。

(二)運轉高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機制。

1.反應靈敏、功能強大的信息報告體系。

俄羅斯緊急狀態部下設危機控制中心,負責整理、分析每天來自各地區、各部門的信息,提出處理建議,視情況上報總統,並分送有關部門和地方。危機控制中心內設信息中心,建立了信息自動收集分析系統、指揮系統和全天候值班系統,2分鐘內可以將有關情況傳至其他相關部門。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有關部門負責人到達信息中心,進行統一的協調和指揮。目前,俄緊急狀態部正準備將涉及交通事故、醫療救護和刑事案件的報警電話,全部統一到消防報警電話,以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的綜合性和統一性。在基層,全俄境內每個村、居民點建立了信息員制度,信息員主要責任是將災害情況及時通過網路報告緊急狀態部門。俄十分重視信息的國際交流,比如與美國簽訂協定,兩國共享國際災害方面的衛星圖像信息。

日本設有內閣情報中心,負責快速收集和整理國內外的情報,同時建立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緊急聯絡通訊網,強化了中央防災無線通訊系統。首相官邸除了常規通訊設備外,還在危機管理中心裝備了與事故現場聯繫的多功能衛星轉播通訊設備。災情發生時,信息交流與共享主要依靠完善的地面固定通信系統,同時也利用通暢的專用無線通信網路。通訊網路主要包括中央防災無線網、消防防災無線網、縣市防災行政無線網、市街區防災行政無線網、防災相互通信專用無線網等多個系統,防止大規模災害造成通信線路擁塞。這些網路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覆蓋全國的應急對策專用無線通訊網,為日本政府收集處理信息提供了高科技支撐。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街區無線網系統,由戶外擴音器、家庭受信機、車載無線電話移動系統,以及市街區公所、學校、醫院等防災相關機關的防災網路系統所構成。一旦有災情,可以在5分鐘內將災害信息通知有關居民,避免引起社會恐慌。日本政府計畫到XX年,建立起全國危機警報系統,直接向國民報告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以及飛彈襲擊等各種突發事件信息。日本政府重視災害信息資料的積累和研究,1998年倡議成立了亞洲減災中心,目前已有25個成員國,成員國可以共享災害信息和救災經驗,現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災害信息收集中心之一。

2.儲備充足的應急物資和裝備精良的應急隊伍。

俄羅斯緊急狀態部擁有聯邦層面的消防隊、民防部隊、搜救隊、水下設施事故救援隊和船隻事故救援隊等多支專業力量。其中,國家中央航空救援隊擁有多種專業的救援設備和技術,如直升飛機和運輸機、航空器材特種汽車、纖維光學設備、液壓氣壓裝置以及特製潛水服和呼吸裝置等。為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俄羅斯建立了領導培訓體系、專業救援人員培訓和考核體系。俄羅斯緊急狀態部下設了俄緊急狀態部民防學院、國家消防學院、聖彼得堡國立消防大學、伊萬諾夫國立消防大學等8所教育機構。成立於19****年的聖彼得堡消防大學,現有教授、副教授160多人,培養了大批應急管理領導和專業骨幹。

日本政府的應急救援機動力量主要包括消防、警察、自衛隊,消防部隊是其中的中堅力量。1995年阪神地震後,日本政府正式建立消防援助從。XX年,消防部隊共有94萬人,數量是警察人數的四倍。此外,危險品企業必須根據《消防法》和《石油基地災害防治法》設立消防隊伍。大規模災害發生時,消防部隊可調度全國先進設備、人力物力資源進入災區進行救災、滅火、救助等行動,消防部隊還有8架專用直升飛機,1小時內可以達到轄區內任何地方。據了解,為提高廣大家庭自救能力,日本家家戶戶門窗附近都備有礦泉水、壓縮餅乾、手電筒和急救包。

3.科學防範的應急理念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的全民教育,設有防災日,每年都組織大量的相關活動。日本將培養危機意識、普及應急知識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同時,針對不同人群特點,建立了各種各樣志願者組織,以達到應急知識自學和幫教的目的。截止到XX年底,全國2418市町村中有1988個市町村成立了115814個自主防災組織。其中,有13012個婦女防火俱樂部組織,約200萬人;有5632個少年消防俱樂部,約43萬人;有14461個幼年消防俱樂部,約126萬人。各地還建設了一批面對公眾的防災知識宣教館,免費對公眾開放。XX年、XX年發生在新瀉縣長岡市的兩次7.0級以上地震,無一人死亡,90%遇險者依靠自救、互救脫險。

俄羅斯除了在中學開設安全和逃生課程外,緊急狀態部還有計畫地向居民宣傳安全防範和自救的知識。宣教工作一直深入到社區,主要針對老人和小孩等特殊人群開展宣教工作。

(三)權威、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

俄羅斯1994年頒布了《聯邦緊急狀態法》。該法主要包括緊急狀態範圍、預防和應急措施等內容。該法律屬於憲法性法律,如果緊急狀態地區法律與緊急狀態法相牴觸的時候,緊急狀態地區法律可以被總統中止,這為緊急狀態下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的超常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俄羅斯緊急狀態法律體系包括150部聯邦法律和規章、1500個區域性條例,以及數百個聯邦緊急狀態管理部門發布的內部命令。20****年,俄羅斯又通過了新的《反恐法》,進一步完善了俄羅斯的緊急狀態法律體系。

日本形成了以《災害對策基本法》為基礎的法律體系,其中包括1961年整合多項單一法規制定的《災害對策基本法》,以及其後制定的《災害救助法》、《建築基準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地震保險法》、《災害救助慰撫金給付等有關法律》等。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日本又陸續制定了《受災者生活再建支持法》、《受災市街地復興特別措置法》等法令。這一系列專項法律,賦予了國家在防災行政上強大的公共權力,明確了防災體制及國庫負擔制度,並規定了公共事業單位、一般居民等防範參與制度。

二、巨災應急機制

在俄羅斯和日本,一般把地震、洪水、颱風等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稱為巨災。為減少和應對巨災的發生,兩國都建立了相應的統一領導、協調有序的巨災應急機制。

俄羅斯所有突發事件控制中心都承擔指揮中心的職責,管理著各自的應急救援力量和救援技術支持機構。緊急狀態時,俄政府採取如下處置措施:

一是啟動俄聯邦緊急狀態系統,①各跨部門委員會的組織系統各就其位,執行緊急狀態預案;②做好應急資源調動準備工作;③蒐集信息,提前公布緊急狀況區域;④預測與評估可能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⑤實施搶險救援以及救援人員安全保護工作;⑤適時開展國際合作等。

二是啟動民防救援系統,①向災民提供生活救助;②協調內務部門和衛生部門採取救援行動;③派出搜救隊伍協助救援。

三是設立危機管理中心,①負責調配有關物資裝備資源;②保障中央與地方間的信息溝通;③監測早期處置進展情況。

四是派出航空部門配合處置重大災害。

五是對媒體進行控制和規範,①及時通過主流媒體向公眾發布有關政府信息;②依法加強對媒體的管理,防止“有害”、虛假信息傳播。

進入緊急狀態時,政府按以下程式運行:總統發布實行緊急狀態命令後,立即向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和杜馬(議會下院)通報,並送聯邦委員會批准。在實行緊急狀態的聯邦總統令中,需要闡明實施緊急狀態的原因、地區範圍、保障緊急狀態處置的人力和物力、限制公民和法人權利的範圍、負責處置緊急狀態的國家機關以及實行緊急狀態的期限。聯邦委員會批准後,總統的緊急狀態令立即通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傳播給實行緊急狀態地區的居民。實行緊急狀態時,主管對外事務的聯邦權力執行機關在三天內將相關情況通知聯合國和歐洲委員會秘書長。在俄聯邦個別地區實行緊急狀態時,主管對外事務的聯邦權力執行機關自聯邦委員會通過批准總統緊急狀態命令之時起,一晝夜之內將有關情況通知鄰國。

日本政府通過《大規模災害時消防及自衛隊相互協助的協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跨區域協作機制、消防、警察和自衛隊應急救援機制,強化了中央和地方、部門與部門之間統一指揮、分工合作的力度。發生巨災時,為提高運轉效率,首相設定非常災害對策本部,統一調度指揮。

一是建立跨區域防救災機制。阪神大地震前,只有18個道府縣、586個市町村簽訂72小時相互援助協定;阪神大地震後,已有47個道府縣、XX多個市町村簽定了72小時相互援助協定,日本聯合防救災形式已深入基層組織。

二是基本確立消防、警察和自衛隊合作機制。首先,互相提供災害情報,開展日常協作演習。其次,災區附近的警察廳和消防廳,設定專門的聯絡人員,協調災區附近的機構以及災害現場工作。

三是自衛隊承擔警察部隊和消防援助隊空運任務,警察確保道路暢通。如警察不在現場時,自衛隊、消防隊員可替代警察行使此權。上述對策措施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例如,XX年5月26日宮城縣東部發生七級地震。地震後6分鐘,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就迅速成立了地震對策室,召開了政府各部門的緊急會議。緊接著,國土交通省、海上保全廳、總務省等部門紛紛成立了對策室或聯絡室。十多分鐘後,宮城縣警察總部的攝像直升機已向首相官邸傳送在空中攝影的災區圖像了。一個多小時後,內閣防災大臣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政府的救災措施。與阪神大地震相比,這次日本政府反應迅速,應對有力,充分顯示了其行政組織應急管理的能力。

三、體會和啟示

(一)強化應急管理機構綜合協調職能是實現資源整合、提高應急處置效能的關鍵。

雖然俄日兩國應急管理組織形式不同,但從兩國中央層級的應急管理機構組建歷程來看,都有由分到合、由弱到強、由虛到實的共同特點。歷經幾十年的應急管理工作實踐,兩國政府都明確了主管部門的中樞地位,強化了應急機構綜合協調職能,形成了以強有力的機構為核心、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協同配合的運行機制,建立了專設、專職、專任、專管的統一組織管理模式。目前,我國按突發公共事件類型分別由不同行業或專業部門負責相應的應急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辦公廳(室)設立應急管理工作機構,發揮運轉樞紐的作用。為加強各部門的協同應對能力,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建議進一步加強各級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建設,強化其綜合、協調職能,確保作為運轉中樞的權威性。有利於其在常態下能夠整合各類應急資源,夯實工作基礎;在非常態下協調各方面力量,實現快速反應,提高應急處置的效能。

(二)上下貫通、左右共享、良性互動、及時準確的信息報告是應急體系高效運行的基礎。

俄日兩國都將提高信息採集、研判、預測預報、快速傳報能力作為工作的關鍵,注重加強對災難性事故或事件的風險分析和管理。兩國都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指揮平台及相關的信息報送、資源共享機制,以及政府公眾良性互動機制。其軟體套用系統比較成熟,為準確、規範、快速分析處理應急信息提供了支撐平台。通過此平台,各級、各類應急機構可以實時掌握全國相關突發事件情況。俄日兩國信息報告工作的主要做法有:一是拓展信息來源渠道,在社區、企業、農村等基層單位建立監測點和信息員制度;二是重視應急管理套用軟體系統的開發,特別是預測預警系統開發;三是完善面向公眾的信息發布機制,積極引導新聞報導,避免引起社會恐慌。在我們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信息報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建議今後在繼續發揮各級政府在信息報告工作中全渠道作用的同時,不斷拓寬渠道,發揮媒體相網際網路的作用。另外,結合實際,建立面向全社會的信息發布機制。

(三)加強科普宣教、全社會共同參與是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有效途徑。

兩國都是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近年來還頻繁受到恐怖攻擊的威脅,但是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相對較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兩國基本形成了全民宣教、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危機意識較強,具備較高的自救互救能力。建議進一步加強面向不同群體、形式靈活多樣的科普宣教,使大家有意識、會自救、能相助。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志願者隊伍,針對不同人群建立形式多樣的志願者隊伍,如企業建立專業化志願者隊伍、大學建立宣教志願者隊伍、社區建立隱患排查志願者隊伍等。

(四)建立和完善有關財稅政策是推動應急管理工作發展的重要手段。

經過多年的發展,俄日兩國已經形成了通過經濟政策推動應急管理髮展的有效途徑,比如通過實施緩徵或減免稅賦、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等財稅政策,加快受災地區和企業恢復重建步伐;採取稅收等方面的獎勵、補貼措施,鼓勵和支持公共安全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加大保險業的參與,全社會共同應對風險並承擔其影響和損失。這也是我們目前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相關推薦:
赴日本考察果業有感
赴日本豆類考察報告
日本茶葉生產技術及管理考察報告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關於韓國、日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情況及藥品管理的考察報告
採取多種方式應對保險人群的老年化壓力——赴日本國參加專題研討會及考察學習報告
日本財險市場自由化考察報告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關於日本企業會計財務管理情況的考察報告
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
江蘇溧陽市赴日本大分縣農業考察報告
日本現代農業發展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