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目標。概括起來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大體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發展農村經濟。一是繼續調整農業結構,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產品轉化和加工增值,擴大畜牧、水產、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實行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和動物疫病防治體系,提高農業競爭力。四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五是發展非農產業,壯大市域經濟,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全面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第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注重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統籌城鄉土地管理,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改善農村公共設施狀況,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繼續完善農村電網,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廣普及沼氣,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搞好農村環境,改變村容村貌,使廣大農民能夠真正享受現代化的成果。

第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堅持不斷加大投入,大力加強農村教育事業,調整最佳化教育資源,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加快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公共衛生保障服務水平;繼續實施農村 計畫 生育獎勵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縮小城鄉社保水平的差距;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和廣播電視“村村通”。要通過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有文化、講道德、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第四,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堅持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鞏固稅費改革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重點是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政府投入機制,增強市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財政實力。同時,抓好農村其他各項改革,特別是農村金融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改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適應新階段農村形勢的變化,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第五,建設農村現代文明。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鄰里和睦團結、幹群關係融洽的良好風尚,使農村社會更加和諧。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重點是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黨組織 領導 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要通過協調推進農村“三個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素質,使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第六,增加農民收入。應採取綜合配套措施,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建立現代流通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勞動轉移就業能力,提高科學種植和養殖水平。依法保障進城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改進對農民工的各項服務。要通過持續、較快地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緩解並逐步轉向趨於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