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

〔一〕 史道人者,史子眇也,乃道術之士,後欲依其術善護皇子。

壬戌,詔曰:“朕以眇身,君主海內,夙夜憂懼,靡知所濟。夫天地人道,其用在三,必須輔佐,以昭其功。後將軍袁隗德量寬重,奕世忠恪〔一〕。今以隗為太傅錄尚書事。朕且諒闇,委成群後,各率其職,稱朕意焉。”

〔一〕 “恪”原誤作“格”,據南監本、黃本逕改。

上軍校尉蹇碩以帝輕佻不德,二舅好脩虛名,無股肱之才,懼不能安社稷也,欲誅進等,立勃海王。與常侍趙忠、宋典書曰:“大將軍兄弟秉國威權,欲與天下黨人共誅內官,以碩有兵,尚且沈吟,觀其旨趣,必先誅碩,次及諸君。今欲除私讎,以輔公家。”是時上新崩,大行在前殿,左右悲哀,念在送終,碩雖用,有謀策,其事未可知也。忠、典以碩書告大將軍進,進誘諸常侍共誅碩。或曰:“碩,先帝所置,所嘗倚仗,不可誅。”中常侍郭脈與進同郡〔一〕,素養育進子弟,遇之曰:“進,我所成就,豈有異乎?可卒聽之。”

〔一〕 范書何進傳作“郭勝”。通鑑考異引九州春秋作“郎勝”。

庚午,上軍校尉蹇碩下獄誅,兵皆屬進。

中軍校尉袁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秉權日久,永樂太后與之通謀,禍將至矣。將軍宜立大計,為天下除患。”於是進、紹共圖中官。進厚遇紹及虎賁中郎將術,因以招引天下奇士陳紀、荀攸、何顒等,〔一〕與同腹心。

〔一〕 范書標點本校勘記據陳景雲說,改何進傳之“龐紀”為“逄紀”。袁紀作“陳紀” ,亦誤。

初,驃騎將軍董重與大將軍何進權勢相害,中官協重,以為黨助。永樂亦欲與政事,何後不聽,永樂後怒曰:“汝怙大將軍邪?敕驃騎斷大將軍頭如反手耳! ”何後聞之,以告進。五月,進與三公奏:“故事,蕃後不同居京師,請永樂宮還故國。”於是驃騎將軍董重下獄死〔一〕。永樂後怖,暴崩,眾以為何後殺之。

〔一〕 范書皇后紀作“重免官,自殺”。

紹復說進曰:“前竇氏之敗,但坐語言漏泄,以五營兵士故也。五營皆畏中官,而竇〔氏〕(後)反用之〔一〕,皆叛走,自取破滅。今將軍既有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之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之時也。功著名顯,重之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進言之於太后,太后曰:“中官領禁兵,自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乎?”進承太后意,但欲誅其放縱者。紹以中官近至尊,今不廢滅,後益大患。

〔一〕 據陳璞校記改。

初進寒賤,依諸中官得貴幸,內嘗感之,而外好大名,復欲從紹等計,久不能決。太后母舞陽君及弟車騎將軍苗謂進曰:“始從南陽來,依內宮以致富貴〔一〕。國家亦不容易,深思之。覆水不可收,悔常在後〔二〕。”〔苗〕(進)入〔三〕,復言於太后曰:“大將軍專欲誅左右,以擅朝權。”太后疑焉。紹聞之懼,復說進曰:“形勢已露,將軍何不早決?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於是進以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將兵向京師,以脅太后,尚書廬植以為:“誅中官,不足外徵兵,且董卓兇悍,而有精兵,必不可制。”進不從。

〔一〕 疑“內宮”系“內官”或“ 中官”之誤。

〔二〕 惠棟曰:“范書光武紀:馬武雲‘反水不收,後悔無及’。胡註:水覆於地,不可復收,言事發則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