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

邕字伯喈,陳留圍人也。博學有雋才,善屬文,解音聲伎藝,並術數之事,無不精綜。初辟司徒府吏〔一〕,遷郎中,著作東觀,以直言被刑〔二〕。初,太尉董卓見邕,甚重之,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治書御史、尚書,三月之間,周曆三台〔三〕,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四〕。

〔一〕 司徒,橋玄也,見范書本傳。洪頤烜以為“司徒”乃“司空”之誤。

〔二〕 以光和元年六月應詔對策,因直斥宦官權貴而被刑,詳見卷二十四。

〔三〕 按范書邕傳作“三日之間,周曆三台”。又三國志董卓傳注引張璠漢紀,亦作“卓為太尉,闢為掾,以高第為侍御史、治書,三日中遂至尚書。”柳從辰曰:“袁宏紀作‘三月之間’是也。御覽二百十二、書鈔六十引謝承書亦作‘三月’。遷轉雖速,亦當無一日一台之理。范書既雲周曆,則是已歷三官,非未拜而又徙官,自不可以日計,作‘月’固較長。但范書後論雲‘信宿三遷’,似仍作‘日’也。”按袁紀漢末之事嘗取資璠紀,其棄“三日”而作‘三月’ ,必有所據,當依袁紀為是。又錢大昕三史拾遺卷四云:“百官志:御史中丞為御史台率。應劭風俗通云:尚書、御史台,皆以官倉頭為吏(
見百官志注、今本風俗通無此文)。是尚書、御史皆稱台也。又百官志:謁者僕射為謁者台率,符節令為符節台率。則漢時稱台者,亦不止尚書、御史矣。袁紹傳:坐召三台,專制朝政。注引晉書雲,漢官,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是謂三台。然伯喈未受謁者,何以便有三台之稱,豈侍御史與治書御史分為二署耳?”袁紀“
御史”上脫“侍”字,故補。

〔四〕 范書作“高陽鄉侯”。通鑑從袁紀。按邕所封系鄉侯,作“
高陽侯”者,乃省文也。

於是以呂布為奮武將軍,假節、開府,如三公。

初,黃門郎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挾王命號令天下,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發覺,收顒、攸系獄〔一〕。顒憂懼自殺,攸言笑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棄官歸鄉里。

〔一〕 通鑑考異曰:“魏志云:攸與何顒、伍瓊同謀。按顒、瓊死已久,恐誤。”故通鑑略顒之名。考異之說是。

兗州刺史劉岱為黃巾所殺,東郡〔太守〕(刺史)曹操為兗州牧〔一〕,擊黃巾破之,降者三十餘萬人。

〔一〕 據上卷之文改。

五月丁未,大赦天下〔一〕。

〔一〕 范書作“丁酉”。通鑑考異曰:“按是年正月丁丑,大赦。及李傕求赦,王允曰: ‘一歲不再赦。’然則五月必無赦也。”

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董卓既死,牛輔為其麾下所殺。李傕等還,以輔死,眾無所依杖,欲各散歸。既無赦書,而聞長安中欲盡誅敘州人,憂恐不知所為。賈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殺敘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若不濟,走未晚也。”眾以為然。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攻至長安,眾十餘萬。卓故部將樊稠等合兵圍長安。

劉表與袁紹連和,袁術怒召孫堅攻表,戰於新野。表退屯襄陽,堅悉眾圍之。表將黃祖自江夏來救表,堅逆擊破祖,乘勝將輕騎追之,為祖伏兵所殺。堅子策、權皆隨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