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七章


投降,杏山也跟著投降,只有塔山一城不降,經過英勇苦戰失守,全城軍民包括婦
女在內,幾乎全部戰死或被俘後遭到慘殺。
三月十日,雖然錦州投降的奏報尚未來到盛京,但是皇太極知道錦州已經約定
在初十投降,他諭令朝廷即作準備,擇定明日去堂子①行禮,感謝上天。十一日辰
刻,陳設鹵簿②,鼓吹前導,皇太極率領禮親王代善③、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④、
朝鮮世子、大君和文武諸臣,出了撫近門⑤,前往坐落在大東門內偏南的一座廟院。
到了堂子的大門外邊,漢族大臣、朝鮮國的世子、大君和他們的陪臣以及滿族的一
般文武官員都不能人內,只有被皇帝許可的少數親貴和滿族大臣進去陪祭。這是保
存滿族古老風俗和原始宗教最濃厚的一座廟宇,因為漢族和一般臣民不能進去一看,
所以被認為是滿洲宗教生活中最為神秘的地方,連敬的什麼神也有各種猜測和傳說。
其實,如今清朝皇帝率領少數滿族親貴們進去的地方只有兩座建築,一座四方形的
建築在北邊,名叫祭神殿,面向南,是皇帝祭堂子時休息的地方,並且存放著祭神
的各種法物;另一座建築在南邊,面向北,圓形,名叫圜殿,就是所謂堂子。祭堂
子就是在圜殿裡邊,而裡邊既不設泥塑偶像,也沒有清寧宮那些神像掛圖。圜殿的
南院,正中間有一個豎立神桿的石座,其後又是石座六行,為皇子、王、貝勒等致
祭所用。

①堂子——滿族皇帝祭天的地方。
②鹵簿——皇帝的儀仗。
③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皇太極的哥哥。
④阿巴泰——努爾哈赤的第七子。
⑤撫近門——盛京內城東門之一,即南邊的東門。

皇太極在祭神殿稍作停留,祭堂子的儀式開始了。滿洲和蒙古的海螺和畫角齊
鳴,那些從漢族傳進來的樂器備而不用。皇太極在海螺和畫角聲中進人圜殿,由鳴
贊官贊禮,面向南行三跪九叩頭禮,少數陪祭的滿族親貴大臣分左右兩行俯首跪在
他的後邊。雖然使用鳴贊官贊禮和三跪九叩頭都是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但面向南
祭神卻保持著長白山滿洲部落的特殊習俗,不但和漢族不同,也不同於一般女真族
的習俗①。在他行之後,四個男薩瑪頭戴神帽,身穿神衣,腰間掛著一周黃銅腰鈴,
一邊跳舞,一邊用滿洲語歌唱古老的祝詞,同時或彈三弦,或拍神板,或舉刀指畫,
刀背上響動著一串小鈴,十分熱鬧而節奏不亂。

①一般女真族的習俗——金朝是面向東祭神。

拜過堂子,皇太極走出圜殿,為著他的武功恆赫,又一次獲得大捷,面向南拜
黃龍大合。雖然皇家的旗合用黃色,繡著龍形圖案,是接受的漢族影響,但祭旗纛
不用官員鳴贊,仍用薩瑪祝禱,也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滿族舊俗。
祭拜完畢,皇太極仍由儀仗和鼓吹前導,返回宮中。朝鮮國世子和大君在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