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子義聞之,【索隱】:子義,趙之賢人。曰:“人主之子, 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於予乎?”
齊安平君【正義】:括地誌云:“安平城在青州臨淄縣東十九里,古紀之酅邑也。”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集解】:徐廣曰:“一作‘人’。”【正義】:燕無中陽。括地誌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爾時屬燕國也。”拔之。又攻韓注人,【正義】:邑名也。括地誌雲“注城在汝州梁縣西十五里”,蓋是其地也。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單為相。
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正義】:杜預云:“偏,左右異色。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按:裻,衣背縫也。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見金玉之積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曰:“夢衣偏裻之衣者,殘也。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見金玉之積如山者,憂也。”
後三日,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王大喜,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對曰:“夫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彊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彊大乎?豈可謂非無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集解】:徐廣曰:“一無此字。”【正義】:秦蠶食韓氏,國中斷不通。夫牛耕田種穀,至秋則收之,成熟之義也。言秦伐韓上黨,勝有日矣,若牛田之必冀收穫矣。水通糧【正義】:秦從渭水漕糧東入河、洛,軍擊韓上黨也。蠶食,上乘倍戰者,【正義】:乘,承證反。蠶食桑葉,漸進必盡也。司馬法云:“百畝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車一乘,七十二人也。”上乘,天下第一也。倍戰,力攻也。韓國四戰之地,軍士慣習,倍於餘國。裂上國之地,【正義】:上國,秦地也。言韓上黨之地以列為秦國之地,其政已行,趙不可與秦作難,必莫受馮亭十七邑也。其政行,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王曰:“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正義】:馮亭將十七邑入趙,若幣帛之見遺,此大利也。此大利也。”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正義】:爾時未合言太守,至漢景帝始加太守,此言“太”,衍字也。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趙遂發兵取上黨。【集解】:漢書馮奉世傳曰:“趙封亭為華陵君,與趙將括距秦,戰死於長平,宗族由是分散,或在趙。在趙者,為官師將,官師將子為代相。及秦滅六國,而馮亭之後馮無擇、馮去疾、馮劫皆為秦將相焉。漢興,馮唐即代相之子也。”上黨記云:“馮亭冢在壺關城西五里。”廉頗將軍軍長平。【正義】:括地誌云:“長平故城在澤州高平縣西二十一里,即白起敗括於長平處。”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王還,不聽秦,秦圍邯鄲。【集解】:徐廣曰:“在九年。”武垣令【集解】:徐廣曰:“河間有武垣縣,本屬涿郡。”【正義】:括地誌云:“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也。”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正義】:武垣此時屬趙,與燕接境,故云率燕眾反燕地也。趙以靈丘【正義】:括地誌云:“靈丘,蔚州理縣也。”封楚相春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