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集解】:徐廣曰:“在平陽。”【正義】:端氏,澤州縣也。
十七年,成侯與魏惠王遇葛孽。【集解】:徐廣曰:“在馬丘。年表曰十八年趙孟如齊。”十九年,與齊、宋會平陸,【正義】:兗州縣也。平陸城即古厥國。與燕會阿。【正義】:括地誌云:“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瀛州高陽縣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並過其西,又徂經其北。曲曰阿,以齊有東阿,故曰西阿城。地理志雲瀛州屬河間,趙分也。”按:燕會趙即此地。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集解】: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索隱】: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正義】:鄭玄云:“榮,屋翼也。”說文云:“椽,榱也。屋梠之兩頭起者為榮也。”括地誌云:“檀台在洺州臨洺縣北二里。”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正義】:括地誌云:“故桂城在曹州乘氏縣東北二十一里,故老雲此即桂陵也。”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緤與太子肅侯【索隱】:系本雲名語。爭立,緤敗,亡奔韓。
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正義】:括地誌云:“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本漢屯留縣城也。”二年,與魏惠王遇於陰晉。【正義】:地理志雲華陰縣,魏之陰晉,秦惠文王更名寧秦,高帝更名華陰。今屬華州。三年,公子范襲邯鄲,不勝而死。四年,朝天子。六年,攻齊,拔高唐。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正義】:蓋在河北也。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虜其將公子卬。趙伐魏。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壽陵。【正義】:徐廣云:“在常山。”魏惠王卒。
十六年,肅侯游大陵,【集解】:徐廣曰:“太原有大陵縣,亦曰陸。”【正義】:括地誌云:“大陵城在并州文水縣北十三里,漢大陵縣城。”出於鹿門,【正義】:并州盂縣西有白鹿泓,源出白鹿山南渚,蓋鹿門在北山水之側也。大戊午扣馬【集解】:呂忱曰:“扣,牽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謝。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集解】:地理志曰山陽有黃縣。【正義】:黃城在魏州,前拔之,卻為魏,今趙圍之矣。築長城。【正義】:劉伯莊雲“蓋從雲中以北至代”。按:趙長城從蔚州北西至嵐州北,盡趙界。又疑此長城在漳水之北,趙南界。
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二十三年,韓舉【集解】:徐廣曰:“韓將。”與齊、魏戰,死於桑丘。【集解】:地理志雲泰山有桑丘縣。【正義】:括地誌云:“桑丘城在易州遂城縣界。”或雲在泰山,非也。此時齊伐燕桑丘,三晉皆來救之,不得在泰山之桑丘縣,此說甚誤也。
二十四年,肅侯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子武靈王立。【索隱】:名雍。
武靈王元年,【集解】:徐廣曰:“年表雲魏敗我趙護。”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正義】:在洺州臨洺縣也。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國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禮。
三年,城鄗。四年,與韓會於區鼠。【正義】:蓋在河北。五年,娶韓女為夫人。
八年,韓擊秦,不勝而去。五國相王,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已曰“君”。
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正義】:括地誌云:“觀澤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十八里也。”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集解】:徐廣曰:“年表雲‘秦取中都、西陽、安邑。十一年,秦敗我將軍英’。太原有中都縣,西河有中陽縣。”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集解】:徐廣曰:“紀年亦云爾。”使樂池送之。【集解】:按燕世家,子之死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無趙送公子職為燕王之事,當是趙聞燕亂,遙立職為燕王,雖使樂池送之,竟不能就。【索隱】:燕系家無其事,蓋是疏也。今此雲“使樂池送之”,必是憑舊史為說。且紀年之書,其說又同,則裴駰之解得其旨矣。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正義】:本一作“芘”,音疋婢反。楚、魏王來,過邯鄲。十四年,趙何攻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