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集解】:張華曰:“趙簡子冢在臨水界,二冢並,上氣成樓閣。”太子毋恤代立,是為襄子。
趙襄子元年,越圍吳。【正義】:年表及越世家、左傳越滅吳在簡子三十五年,已在襄子元年前十五年矣,何得更有越圍吳之事?從此以下至“問吳王”是三十年事,文脫誤在此耳。襄子降喪食,使楚隆問吳王。【正義】:左傳雲哀公二十年,簡子死,襄子嗣立,以越圍吳故,降父之祭饌,而使楚隆慰問王,為哀公十三年。簡子在黃池之役,與吳王質言曰“好惡同之”,故減祭饌及問吳王也。而趙世家及六國年表雲此年晉定公卒,簡子除三年之喪,服期而已。按:簡子死及使吳年月皆誤,與左傳文不同。
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集解】:徐廣曰:“山在廣武。”【正義】:括地誌云:“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雁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夏屋與句注山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別內外也。”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正義】:音斗。其形方,有柄,取斟水器。說文雲勺也。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集解】:徐廣曰:“一作‘雒’。”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正義】:笄,今簪也。括地誌云:“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為鳴雞山,在蔚州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魏土地記雲‘代郡東南二十五里有馬頭山。趙襄子既殺代王,使人迎其婦。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遂亦自殺’。”遂以代封伯魯子周為代成君。伯魯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襄子立四年,知伯與趙、韓、魏盡分其范、中行故地。晉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是為晉懿公。【索隱】:或作“哀公”。其大父名雍,即昭公少子,號戴子也。知伯益驕。請地韓、魏,韓、魏與之。請地趙,趙不與,以其圍鄭之辱。知伯怒,遂率韓、魏攻趙。趙襄子懼,乃奔保晉陽。
原過從,後,至於王澤,【正義】:括地誌云:“王澤在絳州正平縣南七里也。”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自帶以下不可見。與原過竹二節,莫通。曰:“為我以是遺趙毋恤。”原過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齊三日,親自剖竹,有硃書曰:“趙毋恤,余霍泰山【集解】:徐廣曰:“在河東永安縣。”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女反滅知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將賜女林胡之地。至於後世,且有伉王,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皞,大膺大胸,脩下而馮,左衽界乘,【集解】:徐廣曰:“脩,或作‘隨’。界,一作‘介’。”奄有河宗,【正義】:穆天子傳云:“河宗之子孫獴柏絮。”按:蓋在龍門河之上流,嵐、勝二州之地也。至於休溷諸貉,【正義】:音陌。自河宗、休溷諸貉,乃戎狄之地也。南伐晉別,【正義】:趙南伐晉之別邑,謂韓、魏之邑也。北滅黑姑。”【正義】:亦戎國。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正義】:何休云:“八尺曰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禮益慢,唯高共【集解】:徐廣曰:“一作‘赫’。”不敢失禮。襄子懼,乃夜使相張孟同【索隱】:按:戰國策作“張孟談”。談者,史遷之父名,遷例改為“同”。私於韓、魏。韓、魏與合謀,以三月丙戌,三國反滅知氏,共分其地。於是襄子行賞,高共為上。張孟同曰:“晉陽之難,唯共無功。”襄子曰:“方晉陽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禮,是以先之。”於是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彊於韓、魏。遂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霍泰山祠祀。【正義】:括地誌云:“三神祠今名原過祠,今在霍山側也。”
其後娶空同氏,【正義】:括地誌云:“崆峒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古西戎地。又原州平高縣西百里亦有崆峒山,即黃帝問廣成子道處。”俱是西戎地,未知孰是。生五子。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索隱】:代成君名周,伯魯之子。系本雲代成君子起即襄子之子,不雲伯魯,非也。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為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