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楚欲與齊韓連和伐秦,因欲圖周。周王赧使武公【集解】:徐廣曰:“定王之曾孫,而西周惠公之子。”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而南器以尊楚,臣以為不然。夫弒共主,臣世君,【索隱】:共主,世君,俱是周自謂也。共主,言周為天下共所宗主也;世君,言周室代代君於天下。大國不親;以眾脅寡,小國不附。大國不親,小國不附,不可以致名實。名實不得,不足以傷民。夫有圖周之聲,非所以為號也。”昭子曰:“乃圖周則無之。雖然,周何故不可圖也?”對曰:“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夫一周為二十晉,【正義】:言周王之國,其地雖小,諸侯尊之,故敵二十晉也。公之所知也。韓嘗以二十萬之眾辱於晉之城下,銳士死,中士傷,而晉不拔。公之無百韓以圖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結兩周以塞騶魯之心,【索隱】:騶魯有禮義之國,今楚欲結怨兩周而奪九鼎,是塞鄒魯之心。交絕於齊,【正義】:楚本與齊韓和伐秦,因欲圖周;齊不與圖周,故齊交絕於楚。聲失天下,其為事危矣。夫危兩周以厚三川,【正義】:三川,兩周之地,韓多有之,言厚韓也。方城之外必為韓弱矣。【正義】:方城之外,許州葉縣東北也。言楚取兩周,則韓彊,必弱楚方城之外也。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名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國,得其眾不足以勁兵。雖無攻之,名為弒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發號用兵,未嘗不以周為終始。是何也?見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弒君之亂。今韓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讎楚也。臣請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索隱】:謂虎以爪牙為兵,而自利於防身也。人猶攻之也。若使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於虎矣。【索隱】:攻易而利大也。【正義】:野澤之麋蒙衣虎皮,人之攻取必萬倍於虎也。譬楚伐周收祭器,其猶麋蒙虎皮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國;詘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將以欲誅殘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傳器,【索隱】:謂九鼎也。吞三翮六翼,【索隱】:翮,亦作“婼”,同音歷。三翮六翼,亦謂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翼近耳旁,事具小爾雅。以高世主,非貪而何?周書曰‘欲起無先’,故器南則兵至矣。”於是楚計輟不行。
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正義】:謂割房、金、均三州及漢水之北與秦。二十年,秦將白起拔我西陵。【集解】:徐廣曰:“屬江夏。”【正義】:括地誌云:“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山西二里。”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集解】:徐廣曰:“年表雲拔郢,燒夷陵。”【索隱】:夷陵,陵名,後為縣,屬南郡。【正義】:括地誌云:“峽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應劭雲夷山在西北。”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索隱】:系本作“完”。代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
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集解】:徐廣曰:“南郡有州陵縣。”是時楚益弱。
六年,秦圍邯鄲,趙告急楚,楚遣將軍景陽救趙。七年,至新中。【索隱】:按:趙地無名新中者,“中”字誤。鉅鹿有新市,“中”當為“市”。【正義】:新中,相州安陽縣也。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莊襄王拔之,更名安陽也。秦兵去。【集解】:徐廣曰:“年表雲六年春申君救趙,十年徙於鉅陽。”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於秦。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都壽春,【正義】:壽春在南壽州,壽春縣是也。命曰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