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後為熊毋康,【集解】:徐廣曰:“即渠之長子。”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摯紅立。【索隱】:如此史意即上鄂王紅也。譙周以為“熊渠卒,子熊翔立;卒,長子摯有疾,少子熊延立”。此雲“摯紅卒,其弟殺而自立,曰熊延”。欲會此代系,則翔亦毋康之弟,元嗣熊渠者。毋康既蚤亡,摯紅立而被延殺,故史考言“摯有疾”,而此言“弒”也。【正義】:即上鄂王紅也。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正義】:譙周言“摯有疾”,此言“弒”,未詳。宋均注樂緯云:“熊渠嫡嗣曰熊摯,有惡疾,不得為後,別居於夔,為楚附庸,後王命曰夔子也。”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亂,攻厲王,厲王出奔彘。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為後。
熊嚴十年,卒。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索隱】:一作“湛”。少子季徇。【索隱】:旬俊反。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集解】:杜預曰:“建寧郡南有濮夷。”【正義】:按:建寧,晉郡,在蜀南,與蠻相近。劉伯莊云:“濮在楚西南。”孔安國云:“庸、濮在漢之南。”按:成公元年“楚地千里”,孔說是也。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索隱】:噩音鄂,亦作“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為犬戎所弒,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索隱】:苦感反。一作“菌”,又作“欽”。立,是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集解】:徐廣曰:“眴音舜。”【索隱】:徐音舜。按:玉篇在口部,顧氏雲“楚之先,即蚡冒也”。劉音舜,其近代本即有字從目者。劉舜音,非。是為蚡冒。【索隱】:古本“蚡”作“羒”,音憤。冒音亡北反,或亡報反。蚡冒十三年,晉始亂,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三十五年,楚伐隨。【集解】:賈逵曰:“隨,姬姓也。”杜預曰:“隨國今義陽隨縣。”【正義】:括地誌云:“隨州外城古隨國地。”世本云:“楚武王墓在豫州新息。隨,姬姓也。武王卒師中而兵罷。”括地誌雲“上蔡縣東北五十里”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以立楚為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集解】:皇覽曰:“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鮦陽縣葛陂鄉城東北,民謂之楚王岑。漢永平中,葛陵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名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民傳言,秦、項、赤眉之時欲發之,輒頹壞填壓,不得發也。”正義有本注“葛陂鄉”作“葛陵鄉”者,誤也。地理志雲新蔡縣西北六十里有葛陂鄉,即費長房投竹成龍之陂,因為鄉名也。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正義】:括地誌云:“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五十里。杜預雲國都於郢,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也。”括地誌云:“又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縣東北六里,故郢城是也。”
文王二年,伐申過鄧,【正義】:括地誌云:“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晉太康地誌雲周宣王舅所封。故鄧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二十里。春秋之鄧國,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集解】:服虔云:“鄧,曼姓。”六年,伐蔡,【正義】:豫州上蔡縣在州北七十里,古蔡國也。縣外城,蔡國城也。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彊,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