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賈逵撰。宋有《三家經》二卷,亡。)

《春秋三傳論》十卷(魏大長秋韓益撰。)

《春秋經合三傳》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成奪》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三傳評》十卷(胡訥撰。梁有《春秋集三師難》三卷,《春秋集三傳經解》十卷,胡訥撰。今亡。)

《春秋土地名》三卷(晉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賈逵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虞翻注。)

《春秋外傳章句》一卷(王肅撰。梁二十二卷。)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二卷(韋昭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晉五經博士孔晁注。)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一卷(唐固注。梁有《春秋古今盟會地圖》一卷,亡。)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魯史策書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淪廢,魯以周公之故,遺制尚存。仲尼因其舊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順,或直書其事,以示首惡。故有求名而亡,欲蓋而彰,亂臣賊子,於是大懼。其所褒貶,不可具書,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說,左丘明恐失其真,乃為之傳。遭秦滅學,口說尚存。漢初,有公羊、穀梁、鄒氏、夾氏,四家並行。王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初,齊人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海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顏安樂。故後漢《公羊》有嚴氏、顏氏之學,與穀梁三家並立。漢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說》。而《左氏》漢初出於張蒼之家,本無傳者。至文帝時,梁太傅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其後劉歆典校經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學,諸儒莫應。至建武中,尚書令韓歆請立而未行。時陳元最明《左傳》,又上書訟之。於是乃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後群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遂罷。然諸儒傳《左氏》者甚眾。永平中,能為《左氏》者,擢高第為講郎。其後賈逵、服虔並為訓解。至魏,遂行於世。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穀梁》范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然《公羊》、《穀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穀梁》浸微,今殆無師說。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經》一卷(鄭氏注。梁有馬融、鄭眾注孝經》二卷,亡。)

《孝經》一卷(王肅解。梁有魏散騎常侍蘇林,吏部尚書何晏,光祿大夫劉邵、孫氏等注《孝經》各一卷,亡。)

《孝經解贊》一卷(韋昭解。)

《孝經默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經》一卷(謝萬集。)

《集議孝經》一卷(晉中書郎荀昶撰,亡。)

《集議孝經》一卷(晉東陽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經皇義》一卷,宋均撰;又有晉給事中楊泓,處士虞槃佐、孫氏,東陽太守殷仲文,晉陵太守殷叔道,丹陽尹車胤,孔光各注《孝經》一卷;荀昶注《孝經》二卷;宋何承天、費沈,齊光祿大夫王玄載,國子博士明僧紹,梁五經博士嚴植之,尚書功論郎曹思文,羽林監江系之,江遜等注《孝經》各一卷;釋慧始注《孝經》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經》一卷;諸葛循《孝經序》一卷。亡。)

《孝經》一卷(釋慧琳注。梁有晉穆帝時《晉孝經》一卷,武帝時《送總明館孝經講》、《議》各一卷,宋大明中《東宮講》,齊永明三年《東宮講》,齊永明中《諸王講》及賀緌講、議《孝經義疏》各一卷,齊臨沂令李玉之為始興王講《孝經義疏》二卷,亡。)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講《孝經義》三卷,天監八年皇太子講《孝經義》一卷,梁簡文《孝經義疏》五卷,蕭子顯《孝經義疏》一卷,亡。)

《孝經敬愛義》一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孝經私記》四卷(無名先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