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尚書義疏》三十卷(蕭詧司徒蔡大寶撰。)

《尚書義注》三卷(呂文優撰。)

《尚書義疏》七卷

《尚書述義》二十卷(國子助教劉炫撰。)

《尚書疏》二十卷(顧彪撰。)

《尚書閏義》一卷

《尚書義》三卷(劉先生撰。)

《尚書釋問》一卷(虞氏撰。)

《尚書文外義》一卷(顧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序之。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河內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子建,別為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初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內女子所獻不同。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餘篇簡錯亂,不可復讀,並送之官府。安國又為五十八篇作傳,會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傳其業於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自余絕無師說。

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吳姚方興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國學。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鄭義。至隋,孔、鄭並行,而鄭氏甚微。自余所存,無復師說。又有《尚書逸篇》,出於齊、梁之間,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

《韓詩》二十二卷(漢常山太傅韓嬰,薛氏章句。)

《韓詩翼要》十卷(漢侯苞傳。)

《韓詩外傳》十卷(梁有《韓詩譜》二卷,《詩神泉》一卷,漢有道徵士趙曄撰,亡。)

《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傅毛萇傳,鄭氏箋。梁有《毛詩》十卷,馬融注,亡。)

《毛詩》二十卷(王肅注。梁有《毛詩》二十卷,鄭玄,王肅合注;《毛詩》二十卷,謝沈注;《毛詩》二十卷,晉兗州別駕江熙注。亡。)

《集注毛詩》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注。梁有《毛詩序》一卷,梁隱居先生陶弘景注,亡。)

《毛詩箋音證》十卷(後魏太常卿劉芳撰。梁有《毛詩音》十六卷,徐邈等撰;《毛詩音》二卷,徐邈撰;《毛詩音隱》一卷,乾氏撰。亡。)

《毛詩並注音》八卷(秘書學士魯世達撰。)

《毛詩譜》三卷(吳太常卿徐整撰。)

《毛詩譜》二卷(太叔求及劉炫注。)

《謝氏毛詩譜鈔》一卷(梁有《毛詩雜議難》十卷,漢侍中賈逵撰,亡。)

《毛詩義問》十卷(魏太子文學劉楨撰。)

《毛詩義駁》八卷(王肅撰。)

《毛詩奏事》一卷(王肅撰。有《毛詩問難》二卷,王肅撰,亡。)

《毛詩駁》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殘缺。梁五卷。又有《毛詩答問》、《駁譜》,合八卷;又《毛詩釋義》十卷,謝沈撰;《毛詩義》四卷,《毛詩箋傳是非》二卷,並魏秘書郎劉潘撰;《毛詩答雜問》七卷,吳侍中韋昭、侍中朱育等撰;《毛詩義注》四卷。亡。)

《毛詩異同評》十卷(晉長沙太守孫毓撰。)

《難孫氏毛詩評》四卷(晉徐州從事陳統撰。梁有《毛詩表隱》二卷,陳統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