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孝經義》一卷

《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撰。)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撰。)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撰。)

《古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撰。)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經義》一卷(梁揚州文學從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經玄》、《孝經圖》各一卷,《孝經孔子圖》二卷,亡。)

《國語孝經》一卷

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於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三章,並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雲鄭玄,其立義與玄所注余書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者喧喧,皆雲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又雲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論語》十卷(鄭玄注。梁有《古文論語》十卷,鄭玄注;又王肅、虞翻、譙周等注《論語》各十卷。亡。)

《論語》九卷(鄭玄注,晉散騎常侍虞喜贊。)

《集解論語》十卷(何晏集。)

《集注論語》六卷(晉八卷,晉太保衛瓘注。梁有《論語補闕》二卷,宋明帝補衛瓘闕,亡。)

《論語集義》八卷(晉尚書左中兵郎崔豹集。梁十卷。)

《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論語》十卷(晉廷尉孫綽解。梁有盈氏及孟整注《論語》各十卷,亡。)

《集解論語》十卷(晉兗州別駕江熙解。)

《論語》七卷(盧氏注。梁有晉國子博士梁覬、益州刺史袁喬、尹毅、司徒左長史張憑及陽惠明、宋新安太守孔澄之、齊員外郎虞遐及許容、曹思文注,釋僧智略解,梁太史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論語》各十卷;又《論語音》二卷,徐邈等撰。亡。)

《論語難鄭》一卷(梁有《古論語義注譜》一卷,徐氏撰;《論語隱義注》三卷,《論語義注》三卷。亡。)

《論語難鄭》一卷

《論語標指》一卷(司馬氏撰。)

《論語雜問》一卷

《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鄭玄撰。)

《論語體略》二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撰。)

《論語旨序》三卷(晉衛尉繆播撰。)

《論語釋疑》三卷(王弼撰。)

《論語釋》一卷(張憑撰。)

《論語釋疑》十卷(晉尚書郎欒肇撰。梁有《論語釋駁》三卷,王肅撰;《論語駁序》二卷,欒肇撰;《論語隱》一卷,郭象撰;《論語藏集解》一卷,應琛撰;《論語釋》一卷,曹毗撰;《論語君子無所爭》一卷,庾亮撰;《論語釋》一卷,李充撰;《論語釋》一卷,庾翼撰;《論語義》一卷,王濛撰;又蔡系《論語釋》一卷,張隱《論語釋》一卷,郄原《通鄭》一卷,王氏《修鄭錯》一卷,姜處道《論釋》一卷。亡。)

《論語別義》十卷(范暠撰。梁有《論語疏》八卷,宋司空法曹張略等撰;《新書對張論》十卷,虞喜撰。)

《論語義疏》十卷(褚仲都撰。)

《論語義疏》十卷(皇侃撰。)

《論語述義》十卷(劉炫撰。)

《論語義疏》八卷